城市废墟探索实录
查看话题 >《而我異鄉人的身份逐漸清晰》蘇州荒廢台灣小鎮

蘇州有一座荒廢的台灣造景小鎮。當我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時便想:像我這樣的台灣人在異鄉逛「台灣印象」小鎮會是怎麼樣的感覺?我想起了《六張犁人》,它描述著台北捷運車廂內,東北老兵遇見年輕老鄉的一段故事。



站在荒廢的台灣街,這是我漫遊廢墟的第六個年頭,興趣愛好似乎是靈魂狀態的隱喻,始於無聊始於好奇,卻在漫遊過大多數類型的廢墟後,漸漸機械往復,只知道不停的尋找下一個荒蕪之地,不間斷著沒有終點的漫遊,漫遊著荒廢,荒廢著漫遊。

這也是我在此生活的第五個年頭,漸漸融入這裡的環境,由於我本身就喜歡偏京腔的普通話口音,潛移默化漸漸的有些人也沒法馬上辨認出我的口音特徵,模糊中只認為我來自南方:或許是廈門人叭? 而我也逐漸能辨認出所謂"台灣口音"。
有趣的是前年過年我回台中在東勢的橋邊老雞排店買雞排,老闆娘已經認不出當初天天來光顧的青春痘男高中生,卻說:啊你一個大陸人怎麼跑來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咧?陪老婆回娘家嗎?我只能苦笑的切成台語頻道喚起她的回憶。
《六張犁人》前半段唱著「而我異鄉人的身份啊,已逐漸模糊」。



身為台灣土著,我審視著荒廢的台灣佈景中每一個元素,我能清楚認出它們的出處與本來該有的樣子並逐個在回憶中比對糾錯,看來規劃此地的人是比我還年長的台灣人,元素的使用大體正確,只是古早味了一些,是老一輩台灣人眼中的台灣。
與其他小東京、小巴黎、小曼哈頓等集成式景區相同,這裡充滿了標籤式的跨空間拼湊,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羅浮宮可以扎堆擺;在這兒台灣老車站、日式木房、特色宮廟、童年柑麻店當然也能比鄰而肩,拐個彎就是絕對不會長成這樣的原住民部落,試圖用元素構築的沈浸感在拼湊的形式中讓人感到出戲。在巴黎不會出現"印象巴黎",而"印象台灣」自然也不在台灣。


這兒是個封閉的街區,巡禮完一圈我回到原點,小鎮的入口同時也是出口:一座仿古的日式車站。走出驛站時我多回望了幾眼以默謝,感謝帶給我短暫而有趣的回憶挑刺之旅。
《六張犁人》的末段「而我異鄉人的身份啊,已逐漸清晰」。











© 本文版权归 Oailiakna N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