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发言

7月6日,那天是周二。我和往常一样夜跑至玉屏,眼前那家营业十几年的炸鸡店倒闭了,接手的是一家房产中介。其实早在两个月前我就知道转让讯息,但事实摆在眼前时还是五味杂陈。2018年我曾许下承诺,希望接下来每年的9月1日都可以叫上朋友回到这里吃上一顿,没想到这个承诺这么快就不用履行了。 以前我总觉得除非是把校门口那栋居民楼给拆了,不然这里的一切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能就是有这样的心态,我才写出了「玉屏门的路口 也不算变化多」。可事实上从玉屏决定搬迁的那一刻起,这里的事物就在悄然改变。也就是说这句歌词很大程度是我给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或者说自我欺骗。 玉屏搬迁后这块地就被隔壁的小学并吞,而我是这一切的目击者。不管是牌匾的更替还是校训的摘除,每一次的变化都会使我产生惋惜之情。其后随着校门的重新修建,高高的铁皮墙挡住了烟尘也挡住了我的视线。有一回我攀至高处,透过那里的窗台才得以窥见正在兴建的校园。三尊校友像还在,纪念亭和碑文也没有捣毁,不得不庆幸这些“历史遗迹”得以保存,不然眼前的一切根本无法跟玉屏联系在一块。

这几年我成了一个擅长美化回忆的人,用朋友的话讲就是陶醉于某种自我感动中。也许她说的对,就算我抱持着一种「只计较所得 不计较所失」的态度也没有办法在回想玉屏时谈笑风生。我对这片土地确实有着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有复杂的部分也有矛盾的部分。有时候我总会想,玉屏三年对我迄今为止的人生并无帮助啊,那不是一段闪亮的日子,相反,每次回忆起来都是一些触目惊心的场面。不管是令人窒息的考场,还是等待审判的家长会,即使离开校园十几年,这些元素都会化成噩梦影响我,让我心生恐惧。 某专家说初中三年的重要性不亚于高中。这个我是同意的,毕竟要上高中得先读好初中。其实在小升初的时候我也抱有幻想,然而一场入学考试就让我看清了事实。具体的分数当时没有公布,但我知道自己排在班级的第四十二位,因为每个人的学号就是根据入学考试的排名来的。在学校里,每个同学都得戴上印有自己名字与班级学号的校牌。这个校牌在很多情况下的作用并不是拿来证明我是谁,而是证明自己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它是同学之间歧视的根源,是学生予老师的第一印象。

我也说不清自己成绩不好是资质问题还是没有用心,总而言之初中三年的课业表现就是八个字,「交头接耳 复制黏贴」,也就是说在这三年里我什么都没有学到,升学失败后我去读了两年技校,但依然是一种无心向学的态度。换句话说,我的学业很可能在小学时就已经结束了。 算一算,我一共上了十一年的学,而今刚好也是我活动于社会的第十一年, 有趣的是现在的我比上个十一年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更多,并且认为人的一生决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这种感觉很奇妙,它甚至让我开始反思"读书是为了什么"这件事。 首先我从来不会说"读书是没用的"这种话。但是大环境的教育宗旨,父母的期待常常让我对“读书”有着很深的疑惑与困扰。 不久前看了《觉醒年代》,蔡元培的就职演说给我了我很大的冲击,与其说蔡元培讲的是北大之病根,不如说他聊的的是教育之祸根,讽刺的是这席话依然适用百年后的今天。

蔡元培在演讲一开始便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求学不以做官发财为目标,然而我从小听到最多的话确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沿街乞讨","一定要好好上学以后才有出路"。简单来说,这就是长辈认知里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是这样规劝的话语对于小孩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新世纪的小孩从来不相信读书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是个伪命题,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现今的教育制度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场淘汰赛,是精英制的推行。大部分家长总是把「一时的学分」和「一生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我不敢说这是误人子弟的行为,但教书育人,重在育人,育人是什么?是三观的培养,德行的培养,不管是学堂还是家庭都该如此。 接下来我想引用自己去年所写的小说《D.Q.Z》中的一个片段,我借了主人公之口聊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困难,迷茫,矛盾,还有遗憾。

怕引起误会,这里声明一下。我的学生时代是有良师的,而且就来自玉屏。只是那时候的我并没有一个谦逊的姿态。庆幸的是,在后来的的日子里我和这位良师年年都会碰面,哪怕因为疫情影响的这两年我们也通过社交软体互相问好,她曾和我说"平安喜乐就是最好的状态"、"婚姻是很勇敢的行为",是位思想很通透的老师。如果真要回到过去,那我希望可以认真听她讲课,然后把历史读好,课余时间再与她多做交流,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方面。不过前提是得保有现在的心智,否则重头来过也是枉然。 话说回来,"知识"要是疏于使用,必然会掉入一个逐渐忘却的过程。前几年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自己一直用电脑写文章,结果有一回在工作中用笔记录信息时发现有好几个字都不会写,从那以后,也就是这几年我开始养成手写打稿的习惯,毕竟我的真实文化水平就是小学程度,我可不想因此再退化到幼儿园。

对于文字创作我从小就有热情,念小学的时候要订课外教材,我选了一套跟作文相关的故事集,家里也很爽快的答应,现在看来,这套故事集绝对称得上是我的写作启蒙。虽然我的作文从来没有拿过满分,但印象中不会扣超过十分(50分作文)。读玉屏的时候,老师在中考前予我的最后一次辅导中聊到,阅读理解是我的弱项,每次考试都是这一块丢的分数最多,所以一定要在强项的作文中把分数拉回来,至于剩余的题目就看自己可以死记硬背多少了。 语文是我整个初中除了化学以外唯一能及格的学科,中考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后来去了职专,对于文字创作的热情也没有消逝。那会除了语文课,心理课也要求每周都要写小作文上交,所以那会我写了很多关于时间流逝的感悟,后来我把这些片段重新整理写了一篇《人是不能违逆时间的洪流》,并于课堂上演讲。

说是演讲可能不太准确,准确讲应该是念稿。下台后老师的评价是"文章写的不错,但有很多段应该有所借鉴吧"。其实这个故事我经常拿出来说,可以看得出我是在意的。对方会这么讲可能是因为我平时的课堂表现太糟糕了。只是我现在回忆起来,讨厌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是开心自己没有"公报私仇",没有敷衍了事去写文章。 毫无疑问正是对于文字的喜爱才让我没有在毕业之后将书籍束之高阁。李健曾在一次访问里聊到阅读课外书的经历,他感叹自己原来是喜欢看书的,只是不喜欢书本上的那些东西罢了。我很高兴在出社会的这十一年间,先后遇到梁先生和李健,还有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流行音乐,这些精神食粮填补了我在学生时代,少年到成年的这个成长过程中缺少的东西。某种意义上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对所谓的艺术有着充分的认同感。 以上就是本次《九一发言》的所有内容,可能这是一篇主旨不明的文章,事实上在下笔前我准备好了几个题目想去探讨,然而就"学习"这一题我便废话了三千多字。也好,能在第一次的《九一发言》聊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回忆和最重视的事物我很开心,即便我的一生还没有过完。总而言之,把它当作一篇普通的随笔看就行,它不是什么命题作文。 关于课业,关于学习,关于教育还有很多可以聊的,比如"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事,我们几位朋友看了都非常生气。这里不打算展开说些什么,因为这是群体的烦恼,而我这篇发言仅仅代表我个人。最后我想以我在其他社交平台上所写的一句简介收场,这里我稍加改动一下送给大家。 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带来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