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Portfolio Review — 如何完成一份设计师眼中满意的作品集?

秋招即将来袭,你们的作品集都准备好了吗!征战之前,赶紧来最后雕琢改进一下。想知道工作经验丰富的designer们会如何评价小白们的作品集吗?究竟什么样的作品集才能让你脱颖而出?本期分享有幸邀请到两位资深设计师Minjun和Mandy做一个全面的UX portfolio review,通过分析实例为各位解读如何完成一份好的作品集,分享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
本场嘉宾Minjun:Amazon交互设计师,既喜欢烧脑的B2B,也对用户量极大的B2B领域有点点小涉猎。喜欢美且简的设计,且每天要喝三杯咖啡续命。
Mandy:Glassdoor产品设计师。作为打工人主要负责B2B数据分析产品的构思与设计。作为设计狮本狮喜欢Hackathon,和有意思但不一定有用的设计。
本期内容 :
1、作品集框架
2、现场critique and review作品集实例
3、Q&A
作品集框架
- 选择project
选择自己比较满意的3~4个project来做作品集
- 工具
类似Squarespace、Wix这些,不需要coding技能,因为他们有一些比较现成的template可以利用。
项目预览 Project Overview
- 你的职责和职位
你是UX designer,做了哪些user research、intention design。
- 团队的大概信息
比如团队内包含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等等。
- 项目的完成时间以及现状
比如说5月份,项目已经launch,或者是它还在改进阶段。
项目背景 Project Background
- 用户或商业痛点
首先你通过用户调研,了解到了一些用户痛点,尤其是针对在公司里面做的project的话,其实还是会有一些商业方面的痛点,在这里你也可以大概的写几个点来展示一下。
- 项目目标
目标可以分为产品目标和设计目标,通过这些目标,你是如何衡量它的success。
- 成功指标
比如说retention rate、efficiency等比较重要的measure来衡量这项目是否success的一个指标。
设计过程 Design Process
- 设计迭代+为什么这样设计的原因
作品集可能有一个大家已经熟知的误区,很多人都会集中展示我这个项目最终的成果是什么,但是其实process有利于招聘人员了解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设计师,以及你会用什么样子的方法来做项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iterations和rationale就非常的重要。在讲述你的设计过程的时候,需要展示你针对一个问题想了哪些解决方案,以及对于这些方案的优缺点分析,包括最后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这些都是作为招聘人员非常想要看到的过程。
收尾 Conclusion
- 结果或影响力,并且用数据事实说话
除了展示设计过程之外,在结尾的部分,大家当然很好奇你这个项目的最终成果,因为你在进入公司的时候,大家肯定还是期待能够看到一个可以使用的成果,因此在结尾的时候可以展示一下项目的结果和影响力。
作为学生项目来讲的话,可以说我们的项目就是一个passion project,或者是我们自己发现了一个用户痛点,然后我就把这个项目做出来了,可能没有一些真正的business impact。但是你可以讲一讲你对这个项目本身的推动作用或者对团队有什么样的影响力,最好是用数据事实来说话,这样对方会更有兴趣。
- 你的反思和学习总结,这些总结可以是对项目流程,团队协作,设计原则等不同方面的思考
当然大家都会比较喜欢做完project能够从中得到反思和总结的设计师,这样大家能知道你是一个一直想要保持成长的有潜力的人,所以你的反思和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可能这个项目并没有完全结束,或者大家也知道设计并不是一个我做完了V1.0就完全结束了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下一步你期待做什么样子的迭代,或者是通过你的反思总结你的下一步计划,这些都能反映你是能让项目善始善终的人。
Q:我们现在看到有4个大概步骤是项目预览、项目背景、设计过程和收尾。这4个部分你们可以分享一下,哪个部分应该是我整个portfolio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是我应该花最大篇幅去描述的吗?
A:我的观点肯定是design process设计过程这部分,因为你作为designer的话,这里是最能体现你design thinking以及你的iterations和rationale一些能力的地方,包括你的一些重要成果,比如low fidelity或high fidelity,都在这个成果里面,大家可以看出来你的设计的hard skill是怎么样的。
Q:在你们之前看到过的作品集里面有没有一些小的tips,或者是一些常见的误区,可以让各位小伙伴注意一下的?
A:
- 切忌放了太多项目
尤其是有很多同学会放一些跟UX不是那么相关的项目,比如说他们放了一些graphic design或者是一些他们学建筑时候的project,或者是工业设计时候做的项目,你一定要清楚你的目标受众是谁,永远都是那些recruiter和招聘经理,他们招的职位是ux designer,虽然你有一些graphic design或者其他设计相关的经验是特别好的,但是在作品集首页,你要让大家特别清楚你是UX,并不是一个建筑设计师,所以我建议大家尽量在选择项目的时候,选择3~4个你自己觉得最好的和UX design有关的项目。如果你原来做了一些比如建筑设计或其他与设计有关的项目,通常的做法是另外开一个menu,把那些项目挪到另外一个页面上面,这样既可以展示你有其他设计能力,但又不会干扰主要的UX design在首页的这些重要性。
- 切忌展示用户研究的每一步以及细节
在具体的展示过程中,切记不要把用户研究的各种步骤以及做的细节都一一叙述出来,首先我们招聘的是UX design或者是product design的岗位,并不是找用户研究员。招聘人员在意的是你通过哪些research方法得到哪些结论,所以重要的是用户调研的那些结论,而不是你每个步骤具体做了什么,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大家可以特别high level地说明一下你做了哪些活动,得到了什么样的一些insights和一些pain point。
- 切忌只是单纯的展示过程中所有的设计稿件,而没有解释这么做的原因
在design process的时候,不管是上了学校的一些课程或者是其他有关UX design的课程,在教学的时候,都是一步步按照课程老师的要求完成每一个journey map,很多时候你在做作品集的时候,你就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堆上去,来展示说我做过这方面内容。但是你在思考作品集的目的的时候就要去想,你做的journey map对你的最终成果有没有什么影响?如果这journey map它并没有起到一个实质性的作用的话,你甚至都不用在作品集里面放,因为你要放的每一个东西它必须都是有意义的,你都得解释它对你最后的设计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是你从中学习到什么,对你最后的设计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所以一定要解释为什么要做,为什么放这个,而不是你单纯的放了这些设计稿件。
- 切忌只是关注描述本身,而没有展示你作为设计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关于项目本身,很多同学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我的工作是做什么的,我的项目是什么的,但其实重点是你的整个作品集是要展示你作为设计师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你对整个项目的推进,所以它更像是展示你自己的能力,你自己的沟通合作和你的设计技能,不是单纯的描述这个项目是什么,做了哪些东西,成果是什么。所以你在描述项目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用你做了什么,推动了什么样的进程类似这样的一个叙述方式,让那些招聘经理来了解你作为设计师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关于Portfolio的一些建议
- 精简
其实很多人做Portfolio会特别的长,大家需要往下拖动很多页才可以把你的Portfolio看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track自己portfolio,recruiter或者是HR来看你Portfolio到底呆了多久的时间,我建议大家可以去开一个Google analytics去看一下这些visitor实际在你的页面上待了多久。根据我的观察,他们不会超过1~2分钟,所以做到言简意赅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 叙事与故事性
既然他们待的时间这么短,我们最好做到让portfolio attracting,为了做到attracting,你就要用你的Portfolio去讲故事,而不是像记流水账一样的,我们做了然后又做了,尽量的把它写得像一个故事一样,让大家可以读得进去。
- 视觉上要好看
在此基础上视觉好看,当然更加分。
- 展示你的个性特点
其实可能你看10个Portfolio,你觉得我记住了他们的project,但是可能并没有记住他作为designer这个人,我觉得能够有一些特点,能够让大家记住你是个designer,你的Portfolio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
现场critique and review 作品集实例
作品集1 critique and review

Minjun:我还挺喜欢你portfolio,你自己logo比较不太一样,跟你这个背景的颜色都比较统一,所以我觉得你的logo倒是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话你有介绍你是谁,大概一些design的approach以及以前在哪工作,以及原来是在CMU读的HCI。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点是你提到inclusive UX design,你的super power可能是inclusive design,我如果作为一个HR或者manager的话,我会期待接下来看到一些可能跟inclusive design有关的项目来支撑你这句话说的内容。
Mandy:我其实也觉得首页非常的welcoming,这个designer在跟我打招呼。这是最直观第一眼的感受,根据这两句话,我觉得可能你是会比较注重extensibility和inclusive design的designer,我也会期待看到这类的作品集。

Mandy:看起来第一个项目是跟AI相关的一个项目,我挺喜欢这里有一个hash tag,大概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背景,大概可以了解到这个项目是做什么的,其实我觉得每一个项目的head picture包括他的title,这些介绍都是能够让recruiter或者是higher manager来决定说我要不要点进project来看,因为有的时候他们会特别的去找designer的一些能力或者是特质。所以当你把这些标出来或者写的非常清楚的时候,就非常能够帮助他们去决定到底去点哪个项目。当然这里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提到的是大部分的HR或者recruiter会无脑的点击你的第一个project,所以你在第一个project里面放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大家放你最自豪,你觉得自己做最棒的,你最希望在下一份工作继续做的这么一个项目。
Minjun:我也是想说一般情况下第一个项目肯定是他们点击率最高的,尤其是第一个,而且第二个可能也会被点击,但是第一肯定是最重要,你得放一个最好的project。以后你在portfolio presentation上要讲的项目,其实一般就是第一和第二个项目,你在现场展示你的作品集的时候,不要讲个完全跟你作品集无关的项目,因为大家肯定在面试你之前会看一看你的作品集第一个项目做啥的,他会expect你在on site的时候能讲这个项目,去深入的去讲这个项目做什么。

Minjun:这里是一个mobile的APP。我觉得因为你前面放了一个web的design,下面放一个mobile这样子还比较好,因为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是不是可以突出自己有mobile design和desktop design的能力,这也是现在大家比较注重的技能。你这边写的是APP Co-founder,其实我觉得这个hash tag就蛮吸引我的,因为我会觉得你可能是有一些自己的创业经历,我可能对这个project比较感兴趣,我就想去点看一下你的故事,
Mandy:我也觉得其实platform也是招聘者比较在意的一个部分。大家在想把什么project放进作品集的时候,其实可以想一想,你觉得自己作为designer最厉害或者最擅长的部分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以及你觉得通过光看你的主页,你能让大家get到你是一个怎么样子的设计师,如果你是想展示你是一个全平台设计师的话,我建议放一些desktop,也放一些mobile的,如果你会比较想要展示你是一个偏B2B design设计师的话,你可以多放一些B2B desktop dashboard这样子的projects。

Mandy:首先第一眼感觉visually非常pleasant,而且我很喜欢右边展示的这么一个界面,跟portfolio本身的visual是结合在了一起的,我觉得设计师可能还蛮注重这些visual details的。有一句话来展示这个project主要是做什么的,这一点非常的好,能够帮助大家第一眼就能继续get到这个project是做这个的,也能跟右边的最终成果做一个呼应。我也蛮喜欢右边的小navigation,因为有时候非常方便,大家点来点去看。如果有一个特别想要看的部分,就可以直接跳到那里去,如果我想回过去看前面那些部分的话,也可以非常容易的去做navigation。
Minjun:整个视觉上特别统一,因为你在界面上面用的插画就跟你的APP上插画的风格基本是一样的,我觉得这就比较好,就说明你比较在意整个细节以及这种视觉上的一些连贯性。我也觉得有放一句话来描述project是什么,一个high level的一句话会比较好,可以让大家大致了解这个project是做什么的。但这里其实我是有个疑问,因为你这边是想engage museum,但是我不知道这是哪一种类型的museum,所以有的时候你也可以是适当的稍微加一点点形容词来具体化你这东西做的是什么,因为目前的描述太high level了,我不太理解是哪一类型的museum,我觉得不同类型的museum它可能设计痛点不太一样,所以这句话你可以再具体写一下 museum是什么类型的museum。

Minjun:首先你有一个high level的 overview,我觉得你这边可以补充一下我们之前说的 team,因为如果你没有写你的团队组成的话,他们之后还是会在follow up问你的,所以我觉得这里建议你还是得加一个 team是怎么样的。在文字描述中,我能大概知道他是对art museum的推荐以及explore里面内容的一个APP,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挺清晰的,就能让我知道这个APP是什么,它的作用以及它的target的user是art lover。写的这个focus,我不知道你这focus是想突出你的super power,还是另外想突出你在project里面你就做了这两块内容,所以这一块我觉得你也得更加清晰的写清楚到底你是只做这两块,还是说你想有一些额外的点要highlight的。
Mandy:project context这个部分,像之前提到过的,我会有一点好奇说这个项目最后的成果是怎么样,我看到timeframe是2020年做到现在,那么现在它处在了一个什么stage,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可以放在前面的小小的信息点。其实我之前看主页,包括 project的图,我都有一个误会,因为我觉得他可能是让大家去线上看展览或者是在线下,他已经在museum里面了,然后他是怎么跟museum进行互动的,我会对 project有一些预测,直到我念完这段原来它是更像是一个去博物馆之前,来探索我应该去哪个博物馆,看哪个展的一个APP。我觉得这一段有帮助解答我之前的疑惑。因为很多市面上已经有的这种museum的APP,可能他们是针对museum游览的时候一个辅助的APP,平时有用过一些museum APP,所以我就自带的一些想法在这里面,看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疑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在前面可能需要再具体的clever一下APP作用或者是它的功能是什么。

Mandy:我还挺喜欢你的 Info graphic上面有一些图以及一些number,你用数据来说话,但我觉得这里你可以把problem statement写得更加清晰一点,我会以为第一句引用的话是你的problem statement。因为首先我一般都会先看一下 body的 sentence的内容,所以这句话并没有写的特别清晰,到底 problem statement是什么。你在图里面其实提到了三个具体的point,这里的话我建议你可以用一些label来突出,比如说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这样就比较清晰的知道这三个点是什么。
Minjun:我觉得可能基于之前的印象,因为你写了你是 APP的co-founder,我其实还蛮好奇,这里感觉是一个体现leadership的好机会,你是怎么发现这个机会点的,以及你为什么会开始做这个。我觉得如果在这里你可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发现的这些问题,以及你为什么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挺好的一个点。

Minjun:前面感觉你在描述problem的时候是比较针对博物馆的,你在讲博物馆现在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其实对于看展人作为visitor好像并没有提到他们有哪些problems,下面你的solution就是写得非常的tailor to visitors。可能我会期待看到你既然写了要bridge museums and their visitors,我期待看到这两边都有一些内容。
你一直用的叙述人称是we,全部都是we,后面我发现单独写了一个部分就是my contribution。我个人觉得可能更好的一个做法就是你在process里面就把你写进去,而my contribution的part可能是作为前面在你介绍context里面,简单一笔带过就好了,你单独把它摘出来,说我做了这些,不如把它放到process里面去讲,让大家能够更直白的感受到你做了哪些,以及你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可能就echo back to我们之前提到的一个点。你这个portfolio piece其实是为了展示你自己,而不是为了展示你的project,我觉得这个区别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有时候你可能会非常欣喜地夸自己做出来 project,当自己的baby一样,他多么的棒,但其实你的portfolio展示并不是你的project,而是你的project只是展示你的这么一个工具而已。
Mandy:有两处地方都提到了research,所以我会觉得这个逻辑上好像不是很清晰。还有一点你可以想一下,比如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方式能把research这块能展开或者是收进去,这样的话可以避免大家看太多这种research内容,因为招聘者并不在意其他的APP是怎么样的,你只要一个high level的讲一下,你通过comparison你学到什么就行了。
其实我作为high manager的话,想看到的是你有哪些迭代以及哪些每个迭代有什么样的原因,我自己看完感觉好像research部分还挺多的,但是迭代的内容并没有特别多,我就会expect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迭代的东西可以展示,以及你作为一个co-founder,你怎么跟你团队内那些人沟通,还有就是你作为co-founder的一些职责,在process里面怎么突出,我觉得这是你可以去想的一些点。
作品集2 critique and review

Mandy:这个home page,对于设计师有什么样的一些特质特点的这种信息不是很多,因为说实话这个地点其实不是很重要,现在很多公司都可以remove的,如果他想更好的提高这句话,他还可以去想一下自己的super power是什么,或者是自己一些principal是什么,这些方面的一些特点是可以加入里面的,让这句话更加的stand out。
Minjun: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作品集的空间,毕竟其他人在看的时候,他们就看大概一分钟两分钟,所以你每一个页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我们在做graphic design的时候,每一个元素都是要有作用的,你能清晰地解释出它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刚刚打开你的博客第一个页面,我想要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我怎么样能够快速的让大家觉得 designer还挺有意思的,我想继续了解他,大家把这个目的想清楚以后,可能你就自然而然的会写这个句子了。

Mandy:我觉得另外一个点可能看到这4个project我有一点点疑惑,因为其中有两个UX design的project,有一个把user research放在最前面,有一个把graphic design着重显示,我觉得有一点点困惑,我到底应该怎么样去position这个designer,他到底是更专注于product UX还是更专注于user research。
Minjun:我发现它这个封面图和它内容的产出,他其实不太相关,所以我自己觉得你在展示这个图的时候,建议还是放一些跟你这个project特别有关的内容,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一些困惑,以及你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去展示你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因为大家没有太多时间停留在这个界面,他们就是一眼就得知道你这东西做是什么,通过视觉以及这些文字的一些辅助。

Mandy:他没有特别清晰的写出自己的一些职责以及他的角色,以及他的团队情况,包括时间线,他都没有在前面特别清晰的说明,我觉得那方面的内容还是要加一下。
Minjun:我觉得看前面信息的时候,我非常困惑的一点就是他到底是自己帮Instagram做了一个practice,还是他真的帮instrument去做了 project,最后的成果是什么,好像这些都没有体现出来,所以我非常同意可以加一些适当的信息在这边。

Mandy:这里的话其实我首先有两点,会觉得比较困惑,第一点就high level而言,我并不太知道user flow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它下面有一些sketch,但是因为这种sketch文字太小了,我建议有一些比如说user flow这些东西,为了让大家展示起来更加清晰,或者把它做一个好看的图放上去,这样大家会比较清晰的知道你的user flow是怎么样。第二点是他最后的原型,它整个风格是有点偏3D化的,如果是作为一个面试官的话,就会很好奇说为什么你这里用一些3D化的这种视觉的语言,UI的语言来做 final design,就跟整个design system特别不太一样,我觉得大家会很好奇,你为什么要用这样子的UI风格。
我在看完这么多内容之后的话,我不是很清楚他的产品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它是解决了哪些specific的一些用户的痛点,我觉得这方面就是我读下来之后不是特别清楚。
Minjun:其实我觉得可以加一些现有的Instagram的页面来更好的帮助你去解释这个problem。这到底是一个solution的展示还是一个process展示?因为虽然有sketch,有user flow,有最后的原型,但是可能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并不是很清楚你中间的迭代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并不是说从sketch就能很容易的transfer to user flow,然后从user flow很容易就可以一步一步毫无变化的,只是增加原型,中间其实可能会有很多的思考,就是我有很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我为什么选择这种,这个是我更希望看到的process。
下面的这些文字都更像是在介绍我最后的成品有多么棒,我觉得大家的solution肯定都很棒,但是我更想知道你是怎么得到很棒的思路的。
Q&A
Q:如果在当前公司做了很多零散的小项目,这种情况一般怎样呈现在作品集里比较好?
A:首先在这么多零散的项目中有哪些是你最喜欢或者是你最自豪的项目,如果你从这里面最喜欢的项目中再挑几个跟ux直接相关的,那些基本上是放在你作品集的project了。第一个project肯定要展示你有一些research,有些user testing还有中间各种的迭代。第二个、第三个你可以选择一些你想突出能力,如果是跟UX完全无关的项目,肯定就不建议放在Portfolio首页了。大家在思考把什么项目放进作品集里面看,你想通过你的作品集展示出你是一个什么样子的designer,如果它可以帮助你展示这个的话,你就把它放进去,如果并不能的话就可以考虑撤掉。另外我觉得很多零散的小项目可以想一想,如果这些零散小项目有一个high level theme的话,可以考虑放在一起。
Q:请问一下关于时间管理上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两位会花多久时间做一个case study?
A:这个问题还挺难回答,我觉得真的是看你自己想花多少时间找工作,你有什么样的一个预期。我一般情况下做case study的时间不会特别多,因为我还有个tips要说的,虽然online program挺重要,它相当于是你能拿到面试的一个敲门砖,但其实在后面我自己花最多时间的,其实是presentation,因为当你的Portfolio过完之后,你用你的online Portfolio的机会不是很多,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大家展示project的话,我都会用我的slice来准备的,所以我自己不会在case study上面花太多的时间,比如说中间这种design process部分我可能就选择1~2个点,我觉得有很多迭代的地方,大概突出一下我是有一些迭代能力,但我不会每个地方都具体展开,所以我个人不会花太多时间。
我在做Portfolio的时候,一般我会先写在一个notes里面,我想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会列一个大概的提纲,把故事顺了之后再去展开。因为之前我走过一些弯路,我想说想到了就去做,然后就做了很多visual exploration,然后发现整个故事都是错的,所以之前做的那些都没有用,所以我觉得还是最重要的核心是这个故事你到底想讲什么,一旦把故事捋捋顺了,Portfolio也好或者是的presentation也好,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Q:如果project做完以后没有数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展示这个项目的成功?
A:我觉得有两个点,第一个是你可以选择一些user的反馈,第二个是你在讲你的impact或是success的时候,它不一定是项目的impact,也可以是对项目团队合作上面的一个impact,比如说你在项目中你负责了某个模块的内容,就这些其实都能算你对项目的一些impact。
Q:请问评估作品其实会prefer看完project background就看一下deliverable之后才是具体的process吗?
A:我个人是比较prefer看完solution之后就马上看一下你的deliverable,因为这里面可能牵涉到一个人的记忆,再快速浏览的时候可能不会保持那么久,所以我刚看你说的problem是什么,然后马上看deliverable的话会比较容易能够把两者联系起来。所以我个人是比较prefer看problem,problem完以后就是 deliverable。
嘉宾:Minjun、Mandy
编辑:包包
【我们是谁】
Women In Tech分享会是每周一次非盈利的Zoom活动,全部由志愿者无偿在业余时间组织推广,邀请科技领域各行各业的女性,分享她们的专业项目和经验实例,以增进不同行业、不同资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学习。目前已成功吸引了数千人次的观看和参与,分享内容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产品、设计、创业、能源、制造业、职业发展等。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B站:https://space.bilibili.com/1506450
微信公众号:witevents
小宇宙播客:WomenInTech分享会
小红书: WomenInTech分享会
加微信群请加群管理:witxianxianzi
查看往期活动:https://www.notion.so/Women-In-Tech-5b3719fcf5224a0b8cd2c9cfa8fcf32
© 本文版权归 She Rewire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