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篇,简介《金瓶梅》:写尽寂寞,了无一人。
快四千人读过,我没想到。
作者:安恒
5318字以内,阅读16分钟。
副标题: 面对真实的自己
题记:
“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
语出元代高僧石屋禅师所结的禅诗。近代名士李叔同亦留有墨宝。
我想对于不熟悉《金瓶梅》内容的朋友们,以这句禅诗定场。从这里开始,会静心很多。不至于,因过往一切道听途说滋生的误解,不置可否,先内心、嘴角鬼魅的一笑。倘若听到书名,先有这样一个心理活动,那么就是六根不净,怪不得别人。
我读,我思,我不在。
正文:
近日不知因何缘故起了正式读《金瓶梅》的怨念。或许也是机缘巧合吧。
仔细想来,初高中阶段课本选白话小说的影响,几个著名的桥段“武松打虎”、“武松打杀蒋们神”等一些和《水浒传》相关的情节,不免影影绰绰的映射出《金瓶梅》里的几个关键人物:
武松、武大郎、西门庆、潘金莲。
再者,青春的年纪,思想未定,谁还没或多或少看过以下作品?
《废都》——贾平凹
《黄金时代》——王小波
《白鹿原》——陈忠实
《红楼梦》——曹雪芹
《源氏物语》——紫式部
*莫言的作品,不知是我隔膜了,还是怎样,时至今日也不甚明了。不过听朋友说,有部分也张力十足。
之余其他的什么秘闻地摊文学什么的,不足道哉,依我看来,纯粹是在DVD流行未广、网络尚未兴起前的春药文学。
等到网络铺展开了,什么干物女,御宅难,BL文,霸总文(当然也包括各种18禁的漫文),我只是听朋友说过一二,全然无兴趣,个人旨趣不同吧。
再者,毕竟有些老祖宗写的东西,写的太全面了,甚至到后人无法逾越的地步。《金瓶梅》,即是这样一本书。
写尽世情寂寞,了无一人在外。
1. 《金瓶梅》书名何来?
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关节的女性人物名字各取一字。且合称“金瓶梅”有一个金瓶中扦插梅花的画面感,深层的寓意或许是“黄金富贵久驻,梅花绚烂不常”的意味。展开了来说,毕竟瓶中插花,瓦瓶禅境通幽,玉瓶高雅缱绻,金瓶则媚俗现实。梅花无论放在那种瓶子里,都无非落个“好花不常在”的结局。
一个书名隐隐的涵着繁华遮眼,必然凋零的意味。轻轻体会一下。
2. 《金瓶梅》作者何人?
无解,大概率是籍籍无名,无甚功名的中下层文人。近来有一种文本分析的技术。想去钻研潜在该书作者遗留至今的其他文稿作品与金瓶梅不同版本行文差异,圈定作者。当然不能了,谁传世的正经文章,遣词造句能和如此写实的白话小说一致呢?
兰陵笑笑生,笔名而已,不做过多纠结,权当是增添一层神秘感吧。至于有的说法,汤显祖也是不少人圈定的潜在作者,就不好糟践老汤算了。
作者不以真名世人,也是玩世不恭,也是一笑一乐,成全彼此,不妨是美事一桩。也有人说是,冯梦龙。
3. 持什么心去读《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禽兽也。”
不免有点正襟危坐,好像不生出菩萨心,读者就低劣很多的样子。
我的感觉是:“繁华过眼,寂寞悲寥”。至于,生什么心,那也不能是一以贯之的。这部书非常写实,人性有异常复杂,人的欲望,倘若没有各种禁锢、限制,换谁也会铸成大错。不必苛责阅读的初心,只需要细细的体味各种的人情,世情,以及用心,如此即可。
毕竟,入戏太深,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4. 《金瓶梅》故事背景和写作背景如何?
故事背景:
大致是,从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开始,到“武松杀嫂”这一段故事。在潘金莲被杀后(先是西门庆油尽灯枯,且被潘金莲喂春药过度,药物中毒而亡),剩余大约十几、二十回,女主角、男主角乱换成了西门庆女婿陈敬济和原潘金莲房中丫鬟庞春梅的故事。
我个人感觉,奇妙就奇妙在这两人死后的铺陈,而不是之前。毕竟之前的主要权柄丧失,后续的新人各种人物步调不一致,乱乱糟糟的才显得真实,好看。之前西门庆大权在握,各色人等围绕他一个人在斡旋,多少主角光环太强盛,有点独角戏的单调感。
写作背景:
故事嫁接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年代,结束在北方金兵南下攻占东京汴梁,康王赵构泥马过江,南宋初定,同时在开封金朝傀儡张邦彦政府草创的时间段内。
但是,我们可以笃定的知道写作的人实际上写的不过是明朝中晚期的事情。
试举几例:
宋人不喜食用猪肉。可能认为不洁。
宋人似乎不崇尚吃猪肉,更青睐羊肉。可是《金瓶梅》中,动辄猪蹄,猪脸啥的,且是西门家如此富贵人家喜吃这东西。与宋代的饮食习惯不合。苏轼的东坡肉,正是天远地僻的所在,诗人自娱自乐的下收烹饪猪肉所得。
宋代没有辣椒。
辣椒是明代海路传进来的作物。后期庞春梅作难孙雪梅做饭,调羹中,一会盐多,一会辣椒少的,不是北宋应该有的事情。
宋代不流通白银
市面流通的不是白银,是铜钱,或者铁钱,或者交子。后期交子(纸币)失去信用,大肆发行,如同国民党时期的法币一样,通货膨胀在四川一带造成很大混乱。该书中,似乎出处通行银两,应该是明带从南美进来大量白银后的事情。
点滴的其他差异:
宋代没有山东省这样的称呼。宋代是路、府、军、监等的做法。行省是元代建立的制度,全称,某某行中书省,明代因袭元的制度。况且十三省,也完全是明代的版图。
如果是宋代的地名,山东一带应该是:京东东路和京东东路。这里以开封汴梁为中心按照方位命名山东的政区名称。
宋代是不是两京制,明代是北京,南京两京并立。
“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弯──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沈万三也是元末明初的人物。
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以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后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建应天府为南京。
明代的北京和南京,与现在称呼一样,地点也一样。南京都成套的中央留守机构,只不过朱棣靖康之难北迁以后,南京的机构演变成了历代明帝不喜欢的大臣的收容所而已。
宋代军事机构不是卫所制。
千户,百户之类的官名是明朝卫所制的官衔称呼。
西门庆的正式官衔:清河县理刑千户。文中描述,有点像现在的公安系统一样的职位。
这完全是张冠李戴。千户、守备、总兵一类都是明代的军事指挥机构。而且,千户一类,只有在少数中央管辖不利的地区管理地方百姓。正常的话,大概像现在的建设兵团一样,自己管自己下管的军丁、军属、军产就好了。理论上,卫所不大能涉及地方的事务。
至于西门庆去岳王庙去给小潘买首饰,那北宋的西门庆,岳飞作为南宋的名臣死后建庙祭祀(岳飞的历史评价也是死后很久的皇帝为了政治需要翻案而来),这个如何穿越回来?
宋代没有广南这个政区。
李瓶儿拐带花子虚叔叔的财产,交代是花太监去广南监军搜刮地皮所得。宋代,广南尚未进入版图,不能有效管理,驻军马,不可能的事情。
5. 《金瓶梅》的大概故事情节如何?
武大郎名字叫,武植,兄弟叫武松,名字都是木字旁。
大概从,武松打虎,封了阳谷都头。
潘金莲原来是地主大户收用的丫头,为了掩人耳目,或者回避正妻的势力,把一朵鲜花故意嫁给武大郎作个王八。这个交易,武大郎是心知肚明,也是愿意的。免费住地主家的房子。地主死后,被地主婆赶出来,才在街面上租了房子与王婆对过居住。
小潘从小受的教养就是如此,临街 “失手”打了西门庆一竹杆,就牵扯出故事的开头了。
西门庆,父母双亡,无人约束。正妻陈氏又过世二三年,家里补位吴月娘,算是小官宦人家,兄弟是个千户。陈氏留下的丫头,孙月梅做了四房,家里管下人的主子,没啥地位,也没啥资产;李娇儿,妓女出身,没地位,也没啥妆奁,老二;孟玉楼,带资入组做了老三;李瓶儿,气死了花子虚,带了老想好,花太监的财宝,嫁给西门庆,应该是下嫁了,不过李瓶儿举动有点卑微,可能的丫头做习惯了吧。潘金莲,与王婆合谋药死了武大郎后,死乞白赖,一顶小轿子抬进西门家的,路数不正(非明媒正娶)。
孟玉楼,李瓶儿,潘金莲三任都是新入西门家的人,前两个都是吹吹打打来的,只有潘金莲,进门的路数只比丫头强一丢丢。给西门庆也没带来点滴财货,故此。
这种穿插了西门庆继续寻花问柳,与粉头,丫鬟,下人扯不清楚。
同时,武松初次为兄报仇不成,受法发配外地。武松因公出差的档口,武大郎被毒杀,等武松回来初次报仇不成受法去了外地,再到刑满,遇天下大赦回到临河县,郑是小潘的死期。武松来去正是《金瓶梅》全书的主要章节所在的时间界限。
西门庆拼命的在风月之事上作死,同时官场上攀附了东京的关系。使唤钱、色有所进步。把自己伙计韩道国的女儿爱月包装了下,送给蔡京府上的翟管家了做妾,这样就成了亲家了。同时,挤兑了正职的同僚,自己官位扶正。在东京作为下级官员按例进了次皇宫,遇到了何太监(某个皇妃的近臣)。借此机会,西门庆协助何某的侄子在清河购置了离任的夏某的田产。此时,显赫一时,权倾清河,好不风光。
在风月方面,可能是元神耗散过多,西门大官人有点力不从心,且贪欲过度。西门庆偶遇印度神僧的药丸和膏,百十来个,如有神助。
不过这百余个药丸,正好是一个倒计时,刚好最后三个给西门庆吃得药物中毒,撒手人间了。
至于地方上的一些官宦,或者退休的与西门庆来往,自是寻常事。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自古是这样。西门庆只有一个女儿西大大姐,二十来岁。等到李瓶儿有孕,生下男丁。不过在潘金莲和吴月娘的嫉妒下,自己天不假年,染疾而亡,后续李瓶儿伤心不已,且里外受气(潘金莲争宠),也不久就死了。
她的死是一个转折,是西门庆开始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就好比在音乐的高潮阶段,突然一记重锤。之前李瓶儿儿子死,也不过如此,毕竟书中人物年纪尚青。
给李瓶儿发丧、办白事,让人感觉西门庆是在埋老子娘呢。事出异常必有妖,作者花了很长的笔墨,里里外外各色人等。期间西门与原来给李瓶儿带小孩的奶妈如意儿好上了。潘金莲见西门庆冷落了自己,便继续和陈敬济有首尾,且怕如意被扶正,顶了李瓶儿的缺儿。西门庆也该死,潘金莲在西门庆醉酒的状态下(想留下子嗣,学吴月娘,李瓶儿母以子贵,还生怕如意儿先有身孕),给西门庆吃了剩余的几个胡僧药(大郎,吃药了,一个是故意,一个是失手,因果循环,屡试不爽),吃多了,迁延了几日,死了。
此后二十回书目交代大致是:西门庆死后,妻离子散。嫁人的的嫁人(孟玉楼),和下人跑的和下人跑(孙雪娥),回教坊的回教坊(李娇儿)。出去还没来得及嫁人的(潘金莲因为和女婿陈敬济,事发,被吴月娘赶出家门。陈许诺一百两赢取潘金莲,来不急)被武松冷不丁虐杀了。
再之后,吴月娘,庞春梅(在潘金莲被赶出来之前,被打发给西门庆生前的同僚周守备为妾),陈敬济身上演绎。
陈敬济浪荡子弟,落魄时,给工地上的侯哥做老婆,发达的时候,又和从东京流落回老家的韩道国的女儿有勾搭,也因此生出枝节,害人不成,被周守备家的下人用利刃杀害在庞春梅面前。
庞春梅,此后,陷害于欲望,欲求不满,死在贪慕爱欲上。也是莫名其妙。
全书快结尾的时候,牵连上了历史故事,徽钦二宗北狩,让人恍惚之间联想到了《射雕英雄传》的开端。
结尾有一段永福庙高僧超度各个故去亡魂前往投胎的章节,有点向封神演绎,诸神归位的感觉。
书中王六儿(韩伙计道国,韩家老二,西门庆,湖州商人)与吴月娘寿终正寝,一个旗帜鲜明的唯利是图,一个和稀泥,和的莫名其妙。其余人等,几乎凋零殆尽。
正所谓曲终人散,是这样的。
6. 《金瓶梅》观后感,如何?
没有一个好人,也没有一个坏人。
武大郎替人持股,事情变化,还不知道放手,死有余辜。
武松虐杀小潘,下手过于残忍。看似正义,出了报仇雪恨的范畴。
潘金莲,无非是个机缘不凑巧的冰雪女子,诗文才情俱佳,不过自幼缺乏管教、无权无势,仗着姿色,行了她的意识形态下能处理的事情,无根之水。危害也有限,鸩杀武大郎,算是败笔。才情有限,智虑不足,身死人手,也是迷迷瞪瞪。
李瓶儿倒是有点傻白甜。带着花太监巨额财富,一会儿招赘蒋蒋太医,一会儿想嫁给西门庆,还弄巧成拙,被西门庆拿捏后,不尴不尬的嫁给西门庆。一开始,就输了阵仗,没个主见的角色。一开始就在内官府中,无社会经验,不如孟玉楼的远。
孟玉楼,稳稳当当,自有主张。先夫死后,自作主张带着本钱嫁给西门庆,西门庆死后不眷恋分毫嫁给李通判的儿子李衙内。有惊无险,陈敬济讹诈到湖州,出了官司,被李通判下令,让小两口回酸枣县过活去了。
吴月娘,西门庆死后,收缩自家生意。先夫留下的几个人都走了后(包括女婿陈敬济、女儿西门大姐(陈氏留的女儿,不是吴月娘的骨肉)),设想自己拢着孝哥(西门庆死当日吴生的儿子,后文介绍说是西门庆转世,这个故事与高僧点化西门庆投胎东京沈氏次子有点龃龉。)过日子。不料养了十五年的儿子,被高僧点化收了做徒弟去,日后以西门庆的小厮玳安为子,安身立命。
西门庆,坏事做绝,好事做不少。盗亦有道,言而有信,仗义疏财这两点,超出众人。
至于其他人,各人有各人的道儿,各有各的解法儿。
7. 《金瓶梅》中淫辞滥调,好看吗?
不能说是好看,夸大的写实,把欲望和事情交织在一起,赤裸裸的用白描的手法写出来。行文方面也是程式化的写作。看过几场就成了按部就班戏文了。
不过,各色人等的花样,这四五百年没啥进展,或许再过四五百年也不会有啥进展。
原始的欲望就这样儿。你承认它也好,不承认它也好,它不丑陋,也不漂亮。
8. 《金瓶梅》的看点。
l 饮食男女。
l 衣着、首饰。
l 人物、事件的动因、变化、走向。隐含的人情世故。
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小的事情,也是一环接一环的反应。
l 沿京杭运河的经济、物流走向。
l 遣词造句:语言,里语,谚语,歇后语等。
l 等等。
9. 《金瓶梅》的版本?
查专业资料,显示有400多种版本,别追究了,太多了。
后记:
读书、阅世,思考。
多了,就很容易想起汉武帝的一句金口玉言:“蠕蠕”。
你我都是,谁也别瞧不起谁,面对真实的自己。这本书就是一副镜子,照着别人,也照着自己,何故?你我便是人的一部分,脱不了干系。
2021年8月12日星期四
© 本文版权归 Silver Kom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