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 摘抄
贺麟观点
黑格尔分析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是由前一阶段注重抽象理智、抽象的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
而绝对自由和恐怖又必然会过渡到它的反面——无自由、武力镇压和个人专制。
因此他对于主观任性的自由和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都在分析批判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指出其应该受到扬弃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强调伦理的国家和主体。
只有知识是唯一救星。
唯有知识能够使我们对于事变之来,不致如禽兽一般,木然吃惊,亦不致仅用权术机智以敷衍应付目前的一时。
惟有知识才可以使我们不至于把国家灾难的起源认作某某个人智虑疏虞的偶然之事,把国家的命运认作仅系于一城一堡之被外兵占领与否,且可以使我们不致徒兴强权之胜利与正义之失败的浩叹。
在过去,习俗、教育、语言,特别是宗教,曾经是人民团结的主要纽带,而现在却被认作偶然的、不必要的方面,它们的分歧不能妨碍把人民群众组织成一个国家。因为“那些歧义的因素在近代国家中可以依靠政治组织的技术设法把它们保持在一起”。
现象学的来源和意义
1764年,朗贝尓特说“现象学的目的在于系统化假象的种类借以避免错误,认识真理”。
他认为假象还不是错误,假象中混杂着真理和错误,因此假象也不纯全是主观的。
朗贝尓特首先提出现象学这个名词,但他的现象学只是假象学,还不是显现真理、显现本质的现象学。
康德所著《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的第四部分叫现象学,指把物质的运动作为现象或经验的对象来研究,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没有什么关系。
康德提到“在形而上学之先,看来必须有一个特殊的、虽说仅仅是消极的科学—现象学一般,以规定感性原则的有效性和限度。庶可以使得感性原则和关于纯粹理性对象的判断不致混淆起来。
康德的现象学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两者都涉及认识论,都有准备和导言的性质。
但康德认为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划分感性与理性的界限,规定感性原则的有效性和限度,是从不可知论出发,是要限制经验知识的范围,把它限制在现象界,不许它过问本质或物自体。
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则是从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性出发,目的在于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最后达到绝对知识。
这就使得黑格尔的现象学根本不同于康德的现象学。
费希特也指出:知识学作为真理的学说和理性的学说,还须补充一种“现象学、现象学说或假象学说”作为第二部分。
他的意思是说,知识学论证意识、自我是一切事实的本源,而现象学则应该从意识或自我里派生出事实或推演出现象世界来。
他又说道,真正的自我必须是一个客观化的、表现在定在中的概念,像圣经所说的,道变成肉身。
费希特指出现象学的任务是:“揭示出真我下降到形体世界的现象的完备形象,
认为本质与现象、自我与自我的表现或现象是统一的,这一点上,黑格尔与费希特也基本相同。
其次,在费希特那里,现象学是由自我派生现象,或由道之变成肉身,现象学是知识学的补充,现象学是本质到现象的研究,研究本质、自我之如何体现在现象界。
这一点黑格尔也吸收过来,认为精神现象学是研究精神的自我显现的过程。
不过黑格尔比较强调现象学是从现象去寻求本质,由普通意识达到绝对意识的过程和阶梯,现象学是导入逻辑学或本体论的导言或阶梯。
作为意识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它的这个现象和本质同一。
意识在趋向于它的真实存在的过程中。
意识将要达到一个地点,在这个地点上,现象即是本质。
而人们研究、描述、分析意识由现象达到与本质的同一的过程,亦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的学问就是精神现象学。
由用求体。 格物穷理。
用指现象。 物是现象。
体指本质。 理是本质。
只是中国哲学家谈体用关系很少认识到由现象经过矛盾发展达到本质的辩证过程。
从事物在时间内的表现去认识本质。
黑格尔说:“精神必然表现在时间内,而且只要精神还没有掌握住它的纯粹概念即本质,它就表现在时间内。
很明显黑格尔所了解的精神现象学就是研究表现在时间内的精神现象的科学,亦即研究精神在时间内力图掌握自己的本质,但尚未达到对自己的概念理解的过程的科学。
这也就是规定了精神现象学具有研究精神或意识在时间中的发展史的性质。
还须把现象学与现象主义区别开。
现象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它把本质与现象割裂开,它只研究现象,不研究现象所表现的本质,或者根本否认本质、物自身、实体的存在,或者只承认现象可知,不承认本质可知。
休谟、康德、马赫主义者都是现象主义的代表,也是不可知论的代表。
这种以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为特征的现象主义与黑格尔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上的由现象认识本质的现象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自称他的现象学为“先验的、现象学的唯心主义”,他认为“现实世界诚然存在,不过就本质来说,它的存在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性,只有作为先验主体性的意谓和意向的产物它才具有意义。”
他的现象学是马赫派的纯经验说和新康德主义的概念的效准说的杂拌。
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则是属于批判发展康德而来的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回到康德”的形而上学方法和不可知论的新康德主义。
其次,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先验的,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则是从经验、从自然意识出发的,故他常自称为“意识的经验学”。
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则自称为先验的“本质的科学”以与经验的“事实的科学”相对立。
胡塞尔攻击心理主义,提倡脱离经验、心理事实的直观本质或洞见本质的所谓现象学方法,而黑格尔则把心理学的和历史的考察与逻辑的发展联系起来。
先验的还原,即用淘汰或排除的方法,使个别意识的主体,去掉一切旧的成见、权威、信念等,还原到所谓纯意识,先验意识或先验自我。
用这种先验的纯意识去直观或洞见那独立、永恒、普遍的本质,就是胡塞尔所谓“直观本质”。
第三,胡塞尔的现象学突出地是形而上学的,是反辩证法的、反对对于事物的历史考察的,与黑格尔对精神现象的辩证的历史的考察(虽说是唯心主义出发的考察)正相对立。
它是脱离时间、空间、现象事实而直观本质的形而上学方法,与承认现象与本质的统一,通过现象去把握本质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也是正相反对的。
它们认为重要的是研究先验的本质和本质结构。作为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方法,现象学派的人认为现象学与几何学是类似的科学,他们宣称“几何学和现象学都是研究纯粹本质的科学,不是研究现实存在的科学”。
胡塞尔所谓现象学其实不是现象学,应该说是先验的本质学或者说直观本质学。
他所谓“现象”不是在时空中的自然现象或意识现象,因为他反对心理主义和以自然态度来观察事物。
他的现象是把自然和心理事实或现象加以抽象化,使脱离时空作为先验意识所直观的对象。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要考察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在时间中的显现阶段或形态,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要使事物脱离时空,而先验的直观其本质。
现象学作为逻辑学的导言
这条达到科学的道路本身已经就是科学。正如学习游泳的过程已经就是游泳。
黑格尔反对像康德那样,把现象学仅仅作为准备或导言,而不能作为逐渐到达本质、真理或绝对知识的阶梯。
黑格尔从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出发,本质即表现在现象之中,通过现象的认识即可把握本质。
所以现象学既是逻辑学的导言,它自身也是一个科学体系和科学体系的一部分。
现象学只是指出由低级知识达到绝对知识的矛盾发展过程,并且把绝对知识作为精神的一个现象、一种形态加以描述,而逻辑学则把绝对知识当作系统研究的唯一对象。
在这意义下,故可以说精神现象学是逻辑学的导言。
因为哲学的观点本身即是最丰富最具体的观点,乃是经过许多历程而达到的结果。所以哲学知识须以意识的许多具体形态,如道德、伦理、艺术、宗教等为前提。
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发展史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运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分析人的意识、精神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最低阶段以至于最高阶段分析其矛盾发展的过程。
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可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区别黑格尔对意识和精神两个名词的狭义和广义的用法。
狭义的意识只是精神现象学的最初阶段,它只是指关于对象的意识而言;就意识关于它自己的意识而言,则是自我意识。
所以狭义的意识不仅和精神不同,而且和自我意识也有区别。
但广义的意识包括一切意识的活动,如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都可说是意识的各个环节。
当黑格尔说意识发展史,意识的诸形态,或者说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时,都是指的是广义的意识。
至于狭义的精神则只是精神现象学中的第四个大阶段所论述的精神,这主要是指社会意识、时代精神、民族意识等群体性的意识而言。
狭义的精神一般是指客观精神。
而广义的精神,则包括意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绝对精神等环节在内。
广义的精神与广义的意识在很多地方是可以互用的。
海谋指责黑格尔意识发展史的研究把历史与心理学混淆不清了。
他说精神现象学是被历史混淆和搅乱了的心理学和被心理学搅乱了的历史。
殊不知,一切心理现象、意识现象都同是意识的经验、经历和历史,都是本质的表现,都在寻求与自己的本质相统一。
重要的是意识的经历和历史是有规律的、与逻辑的东西统一的。
黑格尔明确说出,精神现象学所论述的是意识获得科学或知识向科学发展的发展史或形成史。
精神现象学——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关于意识的形成史或发展史的科学。
席勒把人及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
1、人在他的自然状态中单纯忍受自然力量的压迫。
2、在审美状态中他把自己从自然力量中解放出来。
3、在道德状态中他支配自然力量。
费希特划分了“理性发展史”的五个时代:
1、理性无条件地受本能支配的时代——人类天真的状态。
2、理性的本能变成外在的强制的权威的时代,即确立礼教和典章制度的时代,所要求的是强制、盲目信仰和无条件的服从。这是走向罪恶的时代。
3、解放的时代——直接从统治的权威,间接从理性的本能和一般的任何形态的理性权威解放出来。这是对于一切真理绝对漠不关心、完全无拘束、没有任何指导的时代;这是罪恶完成的时代。
4、理性科学的时代——在这时代里人们认识到真理是最高的东西,对真理有了最高的爱好。这是走向善的状态。
5、理性艺术的时代——在这时代里人们以确定无误的步伐正确地实现理性。这是善的完成和圣洁的状态。
费希特企图描绘出人类的教养和理性发展的阶段,其提出的任务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相似之处。
他的粗疏简略的“理性发展史”也恰好为黑格尔比较系统的“意识发展史”开辟道路。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 那在时间上最晚出的哲学系统,乃是前此一切系统的总结····将必是最丰富、最渊博、最具体的哲学系统。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出现,运用了辩证法,发挥了历史观点,初步地发挥出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统一的理论,完成了当时哲学界提出的任务,是有其进步的意义和重大的功绩的。
而且尽管从唯心主义出发的意识发展史与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的社会发展史根本相反对,但我们还是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意识发展史的研究,对于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不过像黑格尔那样,脱离社会根源、物质基础,从意识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前提出发来研究意识发展史,把人的意识发展看成作为实体的普遍精神的自我意识、自己发展和自身反映,而不是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现实发展的反映,这是不可能达到真正有成果的科学的知识的。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所提供的只是从意识到意识的发展,具体说来,从意识到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到理性,从理性到精神,从精神到绝对精神的发展史,或者像他自己所说,只是普遍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自我发展史。
精神现象学中所包含的历史发展方法和辩证方法是其合理内核,而它的唯心主义基础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
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形态学
精神现象学也是意识形态学,它以意识发展的各个形态、各个阶段为研究的具体对象。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既不是孤立地、现象罗列地研究诸意识形态,也不是单纯从时间上去研究人的意识或心理生活的历史,而找不出它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独特典型的形态。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学所研究的意识现象既是独特的、个别的,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体现了许多个人意识的共性。因此每一意识形态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一个类型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视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而意识经验学的任务就是叙述精神的各个环节或者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开展的道路。
精神发展过程的全体的各个环节就是意识形态的各个形态。
精神现象学作为意识形态学和作为意识发展史或形成史就结合起来了。
精神现象学可分为五个大阶段:
1、意识
2、自我意识
3、理性
4、精神,即客观精神
5、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
宗教是绝对本质一般的意识,在宗教里,表象的内容是绝对精神。
宗教是通过表象(想象、神话、象征、形象思维)去把握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只是通过表象体现在宗教里,而绝对知识、哲学则是通过纯概念去把握绝对精神,或者说,绝对精神是通过概念体现在绝对知识或哲学里。
绝对知识是在精神形态中自己认识自己的精神。
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批判
只要精神现象学坚持人的异化,纵使人只表现为精神的形态——则在它里面便潜伏着批判一切的成分,并且常常就会准备着并发挥出远超黑格尔观点的方式。
异化的概念,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包含有批判成分的,加以吸收、改造、颠倒、剥掉其神秘化的外壳,就可以发挥出远超黑格尔观点的方式。
精神现象学中的批判成分,在于黑格尔分析各种意识形态时,即指出其矛盾,往往把后一意识形态看成前一意识形态的批判,把前一意识形态看成由于自身矛盾而向后一意识形态过渡。
马克思抓住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亦即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秘密时,立即肯定精神现象学和它的最后成果的伟大的地方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认作一种过程,把人的对象化认作对立化,认作外在化和对这种外在化的扬弃,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这种伟大的地方只有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奠基人才能揭示出来,同时才能立即揭露和批判黑格尔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于黑格尔所认识的并承认的劳动乃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换言之,黑格尔虽说把劳动认作本质,认作人的自行证实的本质,但他所了解的劳动乃只是思维的过程,乃只是自我意识自身异化又克服异化的精神活动,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所了解的革命的实践,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实践。
马克思认为,对象、自然、事物不是片面的自我意识的创造或主体的异化。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了,主体与对象、精神与自然是对等的或者相互的异化。
这就是说,对象是主体的异化,主体也是对象的异化;自然是精神的异化,精神也是自然的异化。
归根到底,一切都是自然、客观存在的相互异化、相互建立。
这世界是客观世界、对象的世界,也就是存在与存在、对象与对象相互异化,相互建立、相互联系的世界。
对象是我的异化,我也就是对象的异化。
一个没有对象的存在,亦即一个不异化其自身的存在,就是一个不真实的、非感性的、只是空想的或虚构的存在、一个抽象的存在。
马克思进一步取消自我意识作为第一性的地位,而建立以自然、客观存在作为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写道;“客观的存在能创造、建立对象,只因为它是被对象建立起来的;因为它原来就是自然。
换言之,一个人、主体、自我意识,如果他能异化他自己,创造、建立对象,这只是因为他是被第一性的东西、对象世界、自然建立起来的,也只因为他是实际的、肉体的、站立在坚实稳固的地球上的、呼吸着一切自然力量的人。
因为一个存在,如果没有它外在的自然,就不是自然的存在,它就没有参加在自然的存在里。
一个存在,如果它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这样马克思就彻底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异化说,而建立起以自然、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存在、对象相互建立、相互异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