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府捞面、陈香贵、遇见小面……,看资本裹挟下的面食生意
如果说疫情之后的2020上半年是餐饮业近十年来的至暗时刻,那么2021年就成了餐饮业的高光时刻。
这一年,形形色色的中式面馆成为资本的新宠,从兰州牛肉面到捞面,到重庆小面到拌面,无不充斥在大大小小的商场,跟以前街边小店的面馆不同,这些新型的面馆都有着统一的品牌标识,统一的店面设计,连口味也都是高度化统一。
纵观这些店面的背后,都是投资圈中赫赫有名的大玩家,如红杉中国、高瓴、CMC资本、源码资本、正心谷资本、云九资本等,这让人不禁好奇,一碗小小的面条,为何能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一)
我们先来看看面馆在投资圈里多走俏?
7月中旬,诞生于上海的兰州牛肉面品牌陈香贵获得A轮过亿元融资,由正心谷资本领投,云九资本跟投,老股东源码资本和天使投资人宋欢平继续加持。这家诞生仅一年半的品牌,现经营50余家门店,估值9亿元。
同样在7月,和府捞面宣布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刷新了整个面馆品类的融资高峰,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LFC等老股东。这家中国风“书房里的养心面”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收获两次融资。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捞面全国门店总数突破340家。
向前追溯,6月底,以加盟为主的五爷拌面宣布完成3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鼎晖VGC(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领投,五爷拌面天使轮投资人王岑创立的B资本跟投。
中式快餐品牌“遇见小面”也于近期完成超1亿元的新一轮融资,此轮融资过后投后估值已涨至约30亿元。遇见小面在创立的前5年陆续开了20多家门店,在资本进一步加持下开店加速,2019年年中至今,门店从20多家猛增至150家。
……
数据表明,截至今年8月,国内餐企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了2020年全年的总和。

(二)
资本为何扎堆涌入餐饮界?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留给资本可选择的赛道不多了。
这个问题离不开宏观环境的影响,对资本来说,能够投资的赛道越来越窄了。教育行业去年还是竞相追逐的风口,一年的光景就无人问津。而科技领域,需要厚积薄发,用时间来沉淀,近年来也注定不会有大的突破,所以能看到的,能迅速形成连锁效应推高估值的,餐饮行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爷拌面创始人孙雷认为,面,是中国第一大刚需,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一个生命周期超长的品类,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021年,在快餐新机遇下我们更加看好面类未来的市场表现和市场容量,从而定下了‘万家店’的宏大目标。”
第二,标准化这一难题被有效解决。
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百福控股CEO王小龙曾指出,中国餐饮行业弯道超车迹象已经很明显,主要是所处市场环境发生了有利的变化。
以往餐饮行业资本化最大的障碍在于“标准化”这一难题。但王小龙表示,“传统中餐的发展取决于训练有素的厨师数量,相对西式快餐标准化程度低。而中央厨房的兴起,把食材加工成半成品配上调味包配送到门店,让非厨师专业的人员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学会菜品制作,还有智能厨房设备的创新研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操作的标准化。”在供应链问题上,“近年来,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跨区域的配送效率,供应链的专业化分工使餐饮品牌的全国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持。”

第三,有品类无品牌。
目前中国餐饮行业尚处于"水大鱼不大"的现状,单单就火锅这一个品类,在万亿级的火锅市场里,海底捞的市场份额至今也只有6%左右。更不用说作为“国民食品”的面食,更具有群众基础大、消费需求高频刚性等优势,且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想象空间更大。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占领消费者心智,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管理特聘教授刘启明曾在给企业家的《品牌战略》上提出,“品牌的意义在于在顾客心中代表这某个品类,进而成为顾客消费某个品类的首选。例如‘王老吉’,在凉茶品类里几乎独占鳌头,提到烤鸭,人们就想到‘全聚德’。一旦某一品牌成为品类代表,后续跟进者很难超越,当‘红牛’所宣扬的,困了、累了喝红牛,被广大顾客熟知后,后续的跟进品牌乐虎、东鹏特饮只能以低价格优势去分割局部市场。”
正心谷资本董事总经理顾哲也这样解释正心谷的投资逻辑,“(比如)消费者想吃酸菜鱼,以前可能不明确去吃哪家,会选择到商场去看一看。现在他们再想去吃酸菜鱼,可能就有首选品牌,比如说太二酸菜鱼。牛肉面同理,会有一个品牌立马进入你的头脑,这就是品牌效应。”
此外,随着移动支付手段扩张,消费去现金化,餐饮行业中曾经存在的财税不规范,现金交易、账务不透明等问题也在逐步改善,IPO的大门也在敞开,“我们看到餐饮行业会像当初的互联网+一样发生翻天覆地的产业升级。这个被传统资本集体忽略的赛道,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属性,未来空间巨大。”专注于餐饮食品投资的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三)
其实餐饮这件事在投资场上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2年,宣称自己“画出了百度的Logo让李彦宏改”的赫畅,就开了家名叫“黄太吉”的店,把三五块钱的煎饼果子卖出15块钱;当时引领一时风骚的还有“雕爷牛腩”,宣称要把消费品重做一遍的雕爷,在正式开门迎客前请了一路名人来吃,曾经轰动一时。但无论是“黄太吉”,还是“雕爷牛腩”,尽管开局猛如虎,最后还是迅速走向了下坡路。然而仅仅数年之后,新一轮的餐饮品牌在资本的助推下又重新崛起。它们,会有所不同吗?

要知道,中国作为美食国度,消费者具有最挑剔的味蕾,那些所谓中央厨房出来的半成品食材,能否长久留住消费者的胃,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腾讯《棱镜》曾发文指出,有投资人考察过和府捞面项目,但最终放弃了,当下的较高的估值倒不是阻止他的原因,据他介绍拒绝的理由有三:第一,真实盈利能力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好;第二,下沉能力不佳,目前40多元的客单价在一线城市消费者愿意买单,但要到二三线城市,定位会不高不低;不能下沉、未来想象空间就有限;第三,在面馆的赛道,还没有任何一家的模式胜出,它们的对手不是老式拉面馆,而是麦当劳等成熟连锁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余颖教授在“商业模式分析”课上曾指出,如何来判断一个商业模式靠不靠谱,一个关键的点在于,在很多人都看到这个机会的前提上,你有什么独特的资源来支撑业务?资源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内在要素,具备稀缺、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的特征。
如果没有,那充其量只是又一个靠资本烧钱助推的游戏,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