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怪象
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博览会之一,威尼斯双年展分为建筑双年展和艺术双年展。自1980年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开幕以来,就一直遵循“偶数年”举办建筑双年展,“奇数”年举办艺术双年展的惯例。然而,这个长达四十多年的惯例自去年新冠肺炎侵袭全球以后悄然打破了。本应在“偶数年”2020年举办的建筑双年展,由于意大利爆发疫情,不得不延后至2021年;相应的,本应在“奇数年”举办的艺术双年展也延后至了2022年再举办,从此改写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
虽然意大利疫情缓解,但新冠肺炎对于全世界的影响仍然弥漫至今,各个国家之间往来的航班减少,防疫措施增多,让建筑师们来威尼斯布展增添了不少的麻烦。疫情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许多策展团队的赞助商放弃了合作,这使得策展团队不得不改变方案或者压缩成本,只有少部分参与者可以保持它们最初的参展提案。尽管距离双年展开幕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包括中国馆在内的一些国家馆和项目仍然没有正式开放,有的国家馆甚至放弃参展。在往年,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当天,策展人将会和双年展主席一起宣布获得金狮奖荣耀的国家馆,届时,策展人、建筑师、设计师、媒体人都会挤满朱斯蒂宫宏伟的哥特式宫殿里、广场上的大屏幕前、手机和手提电脑前,屏息等待这项最高荣誉最终会花落谁家。
时至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谁将最终站在颁奖台上。颁奖仪式被拖延到了八月——人们对这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热情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却。
两年前,本届双年展策展人Hashim Sarkis在朱斯蒂宫里会见了媒体。他宣布,这届双年展的主题为《我们将如何一起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2020年通常被称为通往更加美好的道路上的里程碑,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制定了‘愿景2020’。我们期待集体的建筑想象力能以创造力和勇气,一起迎接这重要的时刻。”

在真正经历过了2020年的风风雨雨以后,双年展主题《我们将如何一起生活?》作为一个预言,被蒙上了一层现实主义色彩,并且成功地让这届双年展看起来像个笑话。
未来的饼,又大又圆
“我们将如何生活在一起?”呼吁建筑师透过数字与现实、人类与其他物种、多样化的居住空间、政治边界领域、地球危机等多种概念来思考这个问题,即作为一个全球化社会,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具有生态意识的世界。
纵观整个双年展,国家馆和独立项目关注的更多的便是双年展主题当中的主语:“我们”。许多参展项目就‘“我们”是谁‘展开了讨论:“我们”可以是跨越种族和民族的人类关系、可以是人类与物种、人类与生态、多物种的影响和联系。
在圣经中,以色列被描述为“流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是上帝赐予亚伯拉罕的应许之地。双年展以色列馆以《陆地。牛奶。蜂蜜(Land. Milk. Honey)》为题,结合装置、档案、影像作品,展现了以色列的农业发展是如何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主展厅被布置成了一个令人震撼的野生动物停尸房,让参观者以直面遗骸的方式来清醒地看待农业开发、城市扩建、土地改造、环境重塑等人工行为是如何改变这片上帝的应许之地的。

声音设计师Daniel Meir为展览设计了一个播放田野中蝙蝠、青蛙、蟾蜍和蚱蜢鸣叫声的声音装置,萦绕在整个馆内,灯管映出的紫色冷光泛照在不锈钢装置上,不锈钢缸里飘着蜉蝣的人工水池难以辨认出原本的自然光彩。这个形如自然科学实验室的展馆,给参观者展示了以色列发达的农业背景之下,自然资源作为实验及破坏对象,破坏性的一面。以色列馆以历史现实,和声像形的巧妙结合,交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答卷,但让人疑惑的是,这些装置艺术和建筑似乎没有产生什么具体联系。
以色列馆或许可以在艺术双年展作为一个视觉表达和概念传达双双卓尔出群的国家馆,但是对于建筑双年展来说,以色列馆淡化了主题与建筑研究的相关性,结果就是使得整个展馆的形式大于内容。另外一方面,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长久以来战争冲突背景下,以色列馆陈列的动物停尸房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更像是对双年展象征主义式的嘲讽,文化艺术展览常常被当作伪善的宣传手段被用来粉饰太平,不管策展人是有意还是无意。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英国馆——策展团队设计了一个韦斯安德森式的、新中产阶级所钟爱的“私人欢愉花园(The Garden of Privatised Delights)”。旨在讨论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公共空间,包括公共部门的和私有化的公共空间,例如酒吧、商业街和公共绿化等等。这本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新冠肺炎的社会影响让每个人每天都能陷入如何在公共空间中保持安全距离和私人范围的哲学沉思。策展团队的灵感来源于博斯的著名作品《人间乐园》,博斯在这幅三联画作品中描绘了拥有自由意识的人类在伊甸园、人间乐园和地狱这三种公共空间中的状态。同样地,英国馆展厅被分割成了六个沉浸式的房间,象征人类社会中不同的公共空间场景,参观者可以依照展览路径探索。每个房间即拥有公共空间之名、又布置了色彩粉嫩的大型装置、交互式多媒体、绿植等等,表达了“公共空间中私人环境的意象”。



只是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实在是太像时下流行的网红消费场所,尝试创造一个鸟语花香梦境般的世界。在英国馆自己剪辑的双年展宣传片中,几个假装自己是参观者的工作人员正拿着话筒,在“酒吧”空间的展厅里拿着道具酒,戴着口罩无声歌唱,试图以此来探寻酒吧作为公共空间,除了饮酒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相比之下,英国馆最好的作品可能就在英国馆门外:一张背对着国家馆大门的公园长椅,参观者坐在上面可以在真正的公共空间里,以一张长椅的尺度画地为牢,观察现实世界。

或许是受到了上一届建筑双年展荣获金狮奖的瑞士馆的启发,许多国家馆都看得出希望能从有限的预算中想出一个大道至简的展览。有像荷兰馆一样的,提出一个哲学性的研究主题(《我们是谁?》),用简单又富有视觉性的材料布置成展览的样子,再用电视循环播放影像来阐述观点;也有的展馆醉心于数字展览,直接放弃了布展。“simple and smart ”的创意主旨之所以能够被追崇这么多年,在于它勾勒了一个伟大创意只要抬抬屁股就能做出来的梦幻假象,大多数看上去很简单的设计,实际上只是简陋而已。
虚拟现实,不是脱离现实
德国馆放弃布展,在空无一物的展厅墙上贴二维码的展览呈现方式,让它成为了双年展最具争议的国家馆。疫情以来,海外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停业,包括巴塞尔艺术展在内的艺术活动和展览,都选择了开放数字展览的方式让观众线上观展。虽然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供游客扫描的二维码却如雨后春笋般自发出现在了各个展品的展签上,邀请观众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查看展品的详情或其他互动信息。二维码在双年展无孔不入,疫情让艺术建筑展览不得不进入了一个数字观展的时代,为一切展品加上了一层存在主义的面纱,使我们身处作品跟前,观察它、感知它,作品的一部分数字秘密似乎都还隐藏在二维码背后似的。

德国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建筑,利落且威严,高耸的天花板和宽广的空间,让它无论展出什么展品,都能给人带来一种无形的压迫感。二维码贴在每个展厅惨白的墙上,观众用电子设备扫描二维码以后,可以观看策展团队在双年展园区拍摄的关于“2038年的世界”的影片,也可以在电子设备上“逛虚拟展馆”(尽管你自己已经站在展馆里了),也可以欣赏“虚拟展馆里的虚拟展品”,也就是3D建模展厅里墙壁上挂着的影片。

有的参观者认为德国馆极富“创造性”,也有的参观者认为德国馆今年的展览“非常傲慢”,尤其是和其他突破千辛万苦、远赴威尼斯布展的国家馆相比。无论是在建筑双年展,还是艺术双年展,德国馆的展览向来瞩目,也常常是金狮奖有力的竞争对手,今年的德国馆好似一个优等生交出来的空白答卷,用自己的方式对现实环境作出回应。
加拿大馆则更让人难以接受。他们直接关闭了国家馆的大门,用一大块绿幕包裹加拿大馆的建筑,在大门口立上扫描二维码的标牌,让参观者扫描二维码。而这个二维码甚至不是展览的网页介绍——只是一个制作粗糙instagram的滤镜,参观者可以用加拿大馆的“虚拟城市滤镜”给披上绿幕的加拿大馆拍照。


德国馆和加拿大馆身体力行地展示了实体展览的不可替代性。 “虚拟展览能够突破美术馆墙壁的限制” “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让展览更具互动和趣味性”在那些真正用心布展、投入设计和研究的展览面前,就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对于那些千里迢迢来威尼斯实地看展的参观者们来说,虚拟展览只会让人产生想找主办方赔钱的冲动。
建筑如何解决未知的危机
当然,本届双年展依然不乏一些有趣的案例,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当属美国馆门前立起的四层高的松木大房子。这个名为《美国构造(American Framing)》的项目旨在探索美国木材料的使用历史,填补美国木结构建筑在建筑知识话语上的缺席位置。木结构建筑是美国建筑的重要的构成部分,美国90%以上的新房都是木结构的。木框架建筑简单、便宜、轻薄,平等地塑造了各种背景的美国社区,却也因此常常被人忽视它的贡献。

参观者可以进入这栋露天的木房子,亲身体验木框架的世界。美国国家馆展厅里则展示了美国木结构建筑的背景文献,以及建筑师们用同样的材料打造的美式木质家具。
丹麦馆的《连-通-性(Con-nect-ed-ness)》结合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审美表达,关注了人类和水资源的共存关系。建筑工作室Lundgaard & Tranberg Architects和策展人 Marianne Krogh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丹麦馆的水循环系统装置,收集户外的雨水,这些雨水经由水循环系统,灌溉草本植物、也可以供参观者饮用,最终回到户外的水箱里,经历下一次循环。“水循环系统”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建筑师和策展人巧妙地利用了水带给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和味觉,为参观者带来了一个水循环的深刻感官体验。馆内布置了流水沟渠、水管、木桥和悬浮平台,流水成为了指引者,参观者可以顺着水流动的方向、跟随着利落的流水声走向不同的展厅。水,永恒不变地赋予万物生命,丹麦馆将水循环装置灌溉的草本植物,修剪、晒干制成茶叶,参观者可以用这些茶叶和循环系统净化过的水一起泡制成茶饮用,用这种最为直接的方式体验水循环系统的成果。



日本馆直接从日本带来了一座65年历史的老屋拆除后的残骸,记录、并规划这些旧物残骸的拯救方式,或设计成为新家具、或用作其他新建筑的一部分,探索建筑废物的可替代方案。

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是,本届建筑双年展还是逃不开NFT作品(可作为货币交易的数字艺术品)的入侵,尽管NFT艺术和建筑完全沾不上边。一个法国艺术家的数字艺术品“cryptoplasm”作为意大利馆展品的一部分放在虚拟展览里展出,根据艺术家的解释,“cryptoplasm是一种没有功能的无形实体”,长得就像是建筑被摧毁后的遗骸。从呼应双年展主题的角度来看,NFT艺术眼下除了能够帮助艺术品迅速提高商业价值、提早实现一部分人的财富自由、模糊当代艺术和表情包的界限、制造惊人的碳排放,对大部分人未来生活的世界毫无帮助。它却为明年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敲响了警钟: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NFT艺术势必会在未来的艺术展览上占据抢眼的位置。

缺少了国际游客的双年展,仅靠岸边的几个大型装置,无法为威尼斯掩盖脆弱的旅游业造成的经济颓态。在我参观双年展的同一天,一艘大型游轮又驶入了威尼斯泻湖,游轮巨大的体型会对威尼斯的建筑和居民造成安全隐患,破坏环礁湖的生态系统,威尼斯的居民们正忙着在码头上举行抗议游轮的示威活动,同一个岛屿另外一头的双年展却在思考着形式主义的未来。双年展看上去越来越像是发展成了一个为追求审美的精英们提供的建筑与艺术的主题乐园,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和交互技术打造出了一幅与时俱进的学术假象,其本质意义却跟着威尼斯逐年上升的海平面一起淹没了。
本文刊登于《IDEAT 理想家》 作者:可可爱爱的喜儿 编辑:大野
-
乌鸦非常废柴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8 22:05:17
-
大耳朵兔兔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01 23:14:43
-
ANEWM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01 18:54:24
-
Els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6 04:08:51
-
EEphus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10 23:12:53
-
Haileywhat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2 09:04:46
-
z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8 11:23:09
-
kanYeWest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3 17:40:25
-
sweecomic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4 09:47:50
-
汤井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1 14:55:13
-
魍形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7 15:05:23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7 14:51:55
-
黑米粥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9 13:42:02
-
HeaBreAk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3 19:38:05
-
豆友NJS-0tIWbc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7 22:28:00
-
提恩恩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1 17:54:00
-
理央∂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5 23:33:07
-
小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5 23:16:12
-
初初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5 22:00:30
-
zxyinsorrow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5 21:02:06
-
无事小神仙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5 18:58:24
-
丨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5 18:29:14
-
水之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5 18:26:43
-
呜呼呼哼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4 18:23:17
-
湖湖湖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0 13:03:16
-
TYY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0 01:30:05
-
狂疯暴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9 05:06:17
-
SOrig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4 20:46:41
-
豆友4990610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1 08:08:00
-
WD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1 01:01:06
-
无情的肥皂杀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17:47:42
-
臭鼬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17:38:23
-
LI Shor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10:42:20
-
豆友71871170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09:55:12
-
深蓝白寻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09:39:56
-
soulmak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08:26:07
-
小宁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07:48:54
-
九拾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07:48:41
-
milktoasthon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07:02:28
-
翻斗花园地头蛇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01:58:35
-
我不就是江湖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0 01:47:29
-
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3:34:22
-
sannia(月光庭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3:00:54
-
六妹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2:48:05
-
L87JZ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2:34:27
-
圣迪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2:28:55
-
蔡香菇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2:26:25
-
洪安迪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1:47:50
-
Joky9141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1:07:24
-
Lithium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0:34:27
-
铁胖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0:19:38
-
味之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20:15:27
-
whyseeim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9:41:42
-
烁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9:39:33
-
咸塘浜老黑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9:38:12
-
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9:34:51
-
蘑菇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9:29:52
-
大藏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9:20:13
-
小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9:05:30
-
mango chutne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9:01:48
-
Masturba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50:54
-
Kgsigytsh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48:24
-
抹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42:30
-
El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39:21
-
waxw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39:12
-
林兴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35:32
-
seaweed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30:51
-
白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29:59
-
wliesmei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25:01
-
Torped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18:17
-
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13:00
-
百里没有苏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09:25
-
六两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8:06:06
-
晓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7:47:23
-
德小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7:42:28
-
鱼目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7:35:11
-
嗯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7:32:44
-
我是谦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7:31:05
-
茉莉的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6:30:54
-
三卷五十块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6:30:39
-
Σείριος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6:26:53
-
Frej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6:26:29
-
黄油老虎饼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6:22:05
-
lazyBB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6:21:56
-
MultiMe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19 16: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