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晋:兄弟之间的博弈 (三) 司马炎的反击
司马炎面对司马攸的人设,也是见招拆招
司马炎刚刚继承权力,根基不稳。
当时围在他身边的是两股势力,一个父亲当年的班底,一个是宗族势力。
这些人把他抬到了权力的制高点,无论哪一方放手,他都受不了。
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稳定,司马攸算不得什么问题。
因此他谁都不得罪,对于父亲的班底加官进爵,照旧使用,特别是那些对自己大力举荐大臣,如石苞为大司马、郑冲当太傅、王祥做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任车骑将军、王沈当骠骑将军等等。
对于宗室,更是不吝封王,一下子封了二十七人为王。
司马攸的齐王便是这二十七分之一。
只不过宗室由远有近,封国也有大有小。
封国分为三等,大国两万户,可设上中下三军,军队最多五千。次国一万户,设上下两军,军队最多三千人;小国五千户,只设立一军,军队上限五百人。
诸王不用到封国去,留在京都供职。
这一点的安排来看,司马炎明显是考虑到了汉朝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控制军队和户数限制了封国势力的扩张,让诸王留在京都严密监督,也让他们不敢做小动作。
如果这个制度执行下去,后面的八王之乱应该不会发生。
司马攸的小动作,司马炎都看在眼里。
很快他使出一记杀招:封太子。
泰始三年(公元267年)的正月,他立司马衷当太子。
按年号说这是第三年,但泰始元年是从十二月开始的,这又是正月。
也就是说他才登基一年,他爸爸司马昭死还不到三年。
之所以着急慌忙明确接班人,司马炎恐怕这个时候已经看出来了弟弟的小九九,用这一招明白告诉弟弟:“我是不会学我大爷(司马师)的。”
但是,司马炎没有想到,他这一招有个致命的漏洞:他儿子的智商。
司马衷这一年已经十八岁了。
他本来也是个老二,但因为哥哥夭折,他成了老大。
虽然后来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傻皇帝,但在成为太子之前,恐怕他的智商并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
毕竟生在帝王家,除非国破家亡,他的生存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被立为太子,成为权力的核心,他的智商就成了关注的焦点。
后世的传说里把他说成智障儿童一样,实际上恐怕没有那么夸张,他可能只是笨。
但作为风口浪尖上的皇帝,任何的闪失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不过好在时间还早,司马炎才三十二岁,大臣们相信,他早晚也认识到这个问题,肯定会换太子。
司马炎的确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有心换个接班人。
于是他和皇后杨艳商议,司马衷是杨艳所生,她当然支持自己的孩子。理由是:“他是长子,你不传给他传给谁?”
这一句话说到司马炎的痛处,当年自己能够在和弟弟的宫斗中胜出,最大的加分项也是长子这个因素。
如果自己亲手破坏了这个规矩,那也就意味着司马攸也有机会。
于是他决定先拖一拖。
一拖拖到了泰始十年(公元274年),皇后杨艳死了。
杨艳临死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傻儿子,她也知道皇帝已经有了新宠,自己死了之后,新宠上位,做了皇后,一定会司马衷不利。
于是杨艳枕在司马炎腿上,向他推荐自己叔叔杨骏的女儿杨芷作为继任皇后。
司马炎答应了——不得不说,比起后世许多无情的皇帝,司马炎还真是一个好人。
但作为政治家,好人有时候会办出很坏的事,他这个看似重情义的举动,为后来八王之乱埋下了一个肇事者。
其实中间也不是没有变数。
就在杨艳死的这一年,一场瘟疫已经从南方的东吴开始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