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a cabaret
也许仅仅就是因为喜欢听歌,喜欢爵士风格的歌,我喜欢歌舞片~
昨天看了Cabaret,鲍勃福斯的另一部歌舞片经典。
和传统的歌舞片制造表面繁荣的欢乐景象,以及被王小波批评“抬腿就跳狗撒尿似的舞蹈”的传统歌舞片不同,Cabaret将歌舞场面固定在歌厅的场景中,在叙事的过程中将歌舞平行剪辑进来,有种象征蒙太奇的意味,华丽的歌舞,在这部电影里,不再只是点缀,而变得比以往更有意义,是升华了的表意部分,强化了故事中的几个关键点,又不破坏叙事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方式只有电影能够实现。
这种手法在后黄金时代的歌舞片,尤其是近年来的歌舞片里非常常见,《芝加哥》《Beyond the sea》什么的,都用到这种方式。但是在七零年代,这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说到根儿上,这其实是一个看起来没心没肺,实际上是逃避生活给予的任何负担和责任的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的爱情故事。其实故事这个东西,说来说去就那几种,用神话原型的理论来说的话,我们讲故事的可能性,在古希腊就已经全部被发掘了。所以故事本身并不重要,讲故事的方式最重要。三十年代的柏林作为背景,加深了故事的末世感。而女主角夜总会女歌手的身份,则将歌舞场面和常规叙事的部分串联起来~电影的基调明艳中透着绝望,当然最闪闪发亮的,还是歌舞~
相爱,可以很轻易,但是,现实总是会证明,轻易地爱上一个人是多么愚蠢的行为。爱情,终究会败下阵来,无论是短促的破裂,或在岁月的打磨之下最终消失。所以最后女主角的选择是最好的,卸下现实加在这份爱情上的包袱,将它封存,分别的时候,就像第一次见面时一样,微笑着握握手……
最后再小八卦一下,这部电影的女主演丽莎 明奈利,是《绿野仙踪》的女主角朱迪加兰的女儿。想想电影这个东西真是神奇,凝固住了时间的,封存在胶片上。你说你要是这俩片子连着看,你觉得哪个是妈哪个是闺女……
影片的开篇是一个Grand Opening,一首叫Willkommen(德语欢迎的意思),我喜欢这首歌那个强颜欢笑的劲儿~
后面还有首歌,叫Two Ladies,我觉得这个部分是最能说明我之前说的歌舞起到象征和表意作用的地方。在这首歌当中暗藏了蕴含在情节中的一个玄机,过后包袱抖开,再回想这首歌,就会赞叹创作者设计之巧妙~
昨天看了Cabaret,鲍勃福斯的另一部歌舞片经典。
和传统的歌舞片制造表面繁荣的欢乐景象,以及被王小波批评“抬腿就跳狗撒尿似的舞蹈”的传统歌舞片不同,Cabaret将歌舞场面固定在歌厅的场景中,在叙事的过程中将歌舞平行剪辑进来,有种象征蒙太奇的意味,华丽的歌舞,在这部电影里,不再只是点缀,而变得比以往更有意义,是升华了的表意部分,强化了故事中的几个关键点,又不破坏叙事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方式只有电影能够实现。
这种手法在后黄金时代的歌舞片,尤其是近年来的歌舞片里非常常见,《芝加哥》《Beyond the sea》什么的,都用到这种方式。但是在七零年代,这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说到根儿上,这其实是一个看起来没心没肺,实际上是逃避生活给予的任何负担和责任的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的爱情故事。其实故事这个东西,说来说去就那几种,用神话原型的理论来说的话,我们讲故事的可能性,在古希腊就已经全部被发掘了。所以故事本身并不重要,讲故事的方式最重要。三十年代的柏林作为背景,加深了故事的末世感。而女主角夜总会女歌手的身份,则将歌舞场面和常规叙事的部分串联起来~电影的基调明艳中透着绝望,当然最闪闪发亮的,还是歌舞~
相爱,可以很轻易,但是,现实总是会证明,轻易地爱上一个人是多么愚蠢的行为。爱情,终究会败下阵来,无论是短促的破裂,或在岁月的打磨之下最终消失。所以最后女主角的选择是最好的,卸下现实加在这份爱情上的包袱,将它封存,分别的时候,就像第一次见面时一样,微笑着握握手……
最后再小八卦一下,这部电影的女主演丽莎 明奈利,是《绿野仙踪》的女主角朱迪加兰的女儿。想想电影这个东西真是神奇,凝固住了时间的,封存在胶片上。你说你要是这俩片子连着看,你觉得哪个是妈哪个是闺女……
影片的开篇是一个Grand Opening,一首叫Willkommen(德语欢迎的意思),我喜欢这首歌那个强颜欢笑的劲儿~
后面还有首歌,叫Two Ladies,我觉得这个部分是最能说明我之前说的歌舞起到象征和表意作用的地方。在这首歌当中暗藏了蕴含在情节中的一个玄机,过后包袱抖开,再回想这首歌,就会赞叹创作者设计之巧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