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虐者X
伊丽莎白·科尔说斯蒂芬·诺顿人很善良,但是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很遗憾,科尔小姐完完全全看错了诺顿。
他有一技之长(只是他滥用了专长,导致非但未能从中找到归属感,反而陷入如毒瘾般的嗜虐欲):他善于观察和聆听,很快就能“知道用哪个字、哪个词、甚至哪个声调可以成功地对他人的弱点施加压力”。波洛说:
我想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影响别人的能力。
诺顿将他的这种能力用于煽动或诱惑他人实施谋杀,“调动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使之与人心中最卑劣的部分为伍”,“并渐渐地形成一种对二手暴力的病态嗜好”。
善良是他的伪装。但是,除了波洛,很少有人能看透他:
诺顿,这个温顺善良的男人,内心其实是个嗜虐者。他是从痛苦和精神折磨中获取快感的瘾君子。
他是加害者。就波洛追查到的,他至少参与五桩命案:艾泽灵顿案、夏普尔斯小姐案、爱德华·里格斯案、德里克·布拉德利案和马修·里奇菲尔德。在斯泰尔斯庄园,他也是忍不住数次出手:
针对富兰克林医生一家,他看到三观不合勉强维持的夫妇、医生与助手之间的契合与相互欣赏,于是先是煽动富兰克林博士杀妻(未成功),接着又煽动朱迪斯·黑斯廷斯谋杀富兰克林太太(未成功,但朱迪斯的一些言论为她自己留下被嫁祸的隐患),最后在自私、虚荣又心怀鬼胎的富兰克林太太那里得手(芭芭拉·富兰克林试图毒杀丈夫,却阴差阳错饮下自己投的毒)。
针对斯泰尔斯庄园的主人勒特雷尔夫妇,他看到快要被生活的重担和尖酸的妻子压垮的勒特雷尔上校,因此在多个场合假装不经意地抱怨做妻子的太强势和太刻薄。他的抱怨成功唤起老上校被妻子支配和当众指责的屈辱感。又羞又怒的上校受到传闻启发,假装将在花园里劳作的妻子误认为兔子而举起猎枪。如果不是这位曾经的神枪手在心底对多年共患难的老妻尚有一丝怜悯和爱意,这起被伪装的误伤很可能会变成误杀。
斯蒂芬·诺顿也曾经是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波洛认真调查过他的身世:
他是家中的独子,母亲控制欲极强,对他颐指气使。他似乎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任何立场,或者表现出用自己的个性影响他人的天赋。
或者,用科尔小姐的话说:
他之前一直跟母亲一起住——他母亲是一个脾气很差而又愚蠢的老女人。我估计她当时肯定总是支使他干这干那。她几年前去世了。
再加上他的另外一些特质或经历,比如“走路一直有点儿跛,上学的时候没办法参加体育活动”,“曾经因为看见一只死兔子而差点晕倒,由此受到同学的嘲笑”。所有这些经历都在塑造他:
他善于聆听,而且性格安静,富有同情心。人们都很喜欢他,却不了解他。他讨厌这一点——然后加以利用。
诺顿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幸存者。如果说是枝裕和通过《小偷家族》让我们看到幸存者的同情很可能是底线(让人类不至于堕入无边的恶),那么阿加莎的《帷幕》则让我们看到幸存者也可能用同情来作恶(利用人类内心的力量去拉大裂缝,而不是修补伤痕)。正如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所说,同情不具有价值构成功能,爱才是价值的根源。
《小偷家族》里的三个大人,特别是初枝和信代,虽然被生活磨折得几乎要丢弃所有尊严,但是终究保有爱的能力。而《帷幕》里的诺顿,虽然看似生活体面、温顺善良,但是内心的冷酷无情让他毫无爱的可能。他对他人的痛苦非常敏感,这种敏感多半来自他从个人经历中获得的体验。正是这些体验,让他得以展现出(或者说表演出)恰到好处的同情心。
值得深思的是,初枝和信代的“爱”的能力,是建立在“恨”的基础上的:初枝最恨的应该是她前夫的后妻,因此她收留从那个家庭里出走的亚纪,并与她建立了类似祖母与孙女的连结;初枝也可能恨弃她而去的儿子媳妇,因此她收留无家可归、被社会抛弃的阿治和信代,并与他们有了类似母亲与儿子媳妇的羁绊;而信代,是在被树里唤起童年记忆后、在试图送树里回家时明确了对曾经长期虐待自己的母亲的恨,并在这种恨的基础上建立了对树里的爱。
信代的这种恨和爱,都需要极大勇气。在目睹树里的累累伤痕、看穿小女孩熟练而面无表情的掩饰之后,在亲耳听到树里父母对这个小孩的嫌弃与冷漠之后,她选择不再回避自己内心最深的伤痛。这是信代真正的成长的起点,也是她自我救赎的开始。借助树里回馈给她的信任与依赖,信代最终有能力告别被困在对母亲的恨里的信代(即使她此前并未真正明确这种恨)、迎接有能力去爱的信代。
诺顿或许是缺乏撕裂自己内心伤口的勇气、或许是在成年后没有遇见重新审视自己成长过程的机缘,更或许最初的一次作恶已经让他无法回头,又或许他自得于自己的“高明”(波洛说他是“一个完美的凶手,这个凶手所创造的手段可以确保他本人永远不会因犯罪而受到惩罚”)。总之,自始至终,诺顿都在精心经营着温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设。作为“所有人都喜欢却又轻视的小人物”,他躲在好人人设背后,深入周围人们的思想,“看清他们微妙的反应和隐秘的愿望”,然后操纵他们,“让别人做出他们不想做——或者(注意这一点)以为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最终,他对这种二手暴力的嗜好日益膨胀:
直至成为一种狂热的感情、他生活的必需品!就像毒品,......——像鸦片或者可卡因一样让人渴望的毒品。
在这个每个人都能轻易找到一套或者很多套(哪怕是自相矛盾的)说辞(甚至舆论、理论、价值观)来解释(甚至洗白、狡辩、脱罪)自己的行为的年代,我们除了要学会识别诺顿,也要有勇气和能力不成为诺顿。
-
Neutrin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4 17: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