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技曲目,魅力却超越技巧本身:期待宁峰现场演绎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为上海音乐厅写的前瞻兼话题。如今,演奏帕格尼尼对音乐学院的学生而言,也是日常不过的事。然而,真正能称得上“适合”演绎这些作品的小提琴家,似乎越来越少了。宁峰是当代比较突出而一位。
张可驹
聆听古典音乐的演奏,我们也无法避免审美疲劳。通常听一部作品,或某位演奏家一段时间,你可能就暂时不想再听。但真正拥有坚实技艺与不凡魅力的演奏,却不时能脱离审美疲劳的魔咒。
宁峰就是这样一位演奏家。之前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听了他的多次现场,对小提琴家即将在9月10日举行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独奏会(地点:上海音乐厅),又感到期待不已了。

宁峰平时给人低调的印象,宣传不算多,可这位小提琴家如此频繁地亮相于上海的舞台,本身就显明他拥有充分的自信。所谓审美疲劳,绝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事情,同演出行业的人沟通多一些,你也会得到相似的反馈:当一位演奏家在不长的时间里,多次前往一地演出,那里的听众可能就会提不起兴趣来。
而上海的乐迷,一方面展现了国内一流的审美眼光,某些容易曲高和寡的演出,在这里也能推广得不错;而另一方面,他们整体上确实是“懂行的”听众,演奏家们挺进沪上,也总要三思而后行。宁峰却成为上海古典音乐舞台的常客,也是品质最有保障,最能抓住听众的演奏家之一。
最近5、6年的时间里,他在上海的许多演出我都听了,算是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
去年,小提琴家作为上海交响乐团的驻团独奏家,和乐队演出了多首协奏曲。而等到上交之前的一个音乐季结束,我不免感觉遗憾,因为之后一段时间内,听不到他的协奏曲了。但所幸,小提琴家很快又要来演出一套超重磅的独奏曲目,以下:

现场演出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对任何一位小提琴家来说,都属于至高挑战。如果一位演奏者能够胜任,那么他 / 她几乎必然是一位帕格尼尼专家,也是当代技艺最可靠的小提琴家之一。在这个偶尔被认为是技巧进步的时代,这样的小提琴家其实是越来越少,宁峰却成为一位代表。
为何长期聆听他的演奏,也从未让我感到厌倦,反而不断得到满足?就是这位小提琴家确实拥有全面的技巧和修养,能够去完成这些作品本身的需要。观察宁峰这些年来沪的演出,会发现他的曲目遍览巴洛克、古典与浪漫主义、现代派与民族乐派的不同时期。这些作品风格各异,也各自要求演奏者呈现不同的技巧功底。
在这样的功底之上,一位小提琴家对音乐的理解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宁峰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家人人无法避开,却依旧困难无比的丰碑曲目,可说是为沪上该作品的演绎树立了标准。而当我们听到他以同样高的水平,演奏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时,只会更加感到惊奇。

因为贝多芬的协奏曲所要求的演奏家的,一方面是高屋建瓴的结构感,另一方面,则是将原作种种最为简洁朴素的构思做出完美呈现。
简单的东西,常常最能反衬出瑕疵,要将贝多芬这首协奏曲宏大的开篇收束在严整的气息、脉络之中,继而将慢乐章的歌唱线条本身表现得无可挑剔,同时发掘音乐的深度,对于演奏者而言是何等的考验。
反观圣—桑的作品,就是要求小提琴家展现华丽的技巧与风格,很多是偏外在的审美,却又需要演奏家赋予这种外向之美以格调。宁峰演出该作,和他演绎贝多芬的协奏曲时,的确判若两人。但这样的差异又是从作品出发,那既华丽轻柔,又充分让听者想到美声艺术的发音、句法,都是该作真正需要的,也是一位演奏家功底的真实体现。
宁峰展现这样判若两人,却都忠实作品的杰出演绎,首先便是其技巧成就的直接体现。
运弓的技巧,发音的技巧,当然还有音准的控制,不仅扎实,而且还能开拓丰富的层面,由此展现许多截然不同的出色。演奏技艺的基础是何等重要,现在人们常常感觉生疏,因为很多演奏者的确是欠缺这样的基础。然而,艺术规律所要求的很多东西终归是无法改变的。


对于这些技艺表现来说,最为综合,也最有分量的考验,可能莫过于两套曲目。一套便是宁峰先前在上海交响乐团主厅举行的,巴赫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帕蒂塔的全集独奏会。另一套,无疑就是小提琴家即将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独奏会。
小提琴是擅长表达旋律而非多声部的乐器,原本是不太适合“独奏”的,正是这两套曲目最大程度地开发了这件乐器的潜能。其中,巴赫无伴奏的立足点很多在于结构层面,为独奏小提琴写作的赋格具有无比的开拓性(当然还有其它复调构思,只是以赋格最为典型)。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几乎完全围绕光彩夺目的技巧,其背后,则是近现代小提琴创作与演奏风格得以耸立的支柱。
虽然意大利的弦乐创作风格一贯偏华丽,帕格尼尼却还是带来划时代的影响。他大大开拓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时人为之瞠目,甚至怀疑这位超级演奏大师兼作曲家是有魔鬼相助。帕格尼尼将他对于演奏手法的开拓记录在自己的创作中,《24首随想曲》是最集中,也最为多面的体现。


宁峰的演出值得期待之处,就在于他是极少数真正能够胜任,以一场式独奏会的形式展现这些作品的小提琴家之一。如今,音乐学院的学生也能演奏这些作品,似乎技巧整体性地发展了许多。然而要将这些作品拉得富有光彩,在业已成名的小提家当中,也真的非常罕见。
这不仅需要深入其中的难关考验,也要不断探索,这些困难如何被富有音乐性,同时又不损失刺激与紧张地呈现出来?因为平衡审美与超技,原本就是帕格尼尼的创作核心,也是他引领19世纪审美的关键所在。

先前我只听过宁峰演出部分的随想曲,效果却足以证明,他技巧的全面性将带来这些作品在当下最值得聆听的现场之一。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