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宏观视角和底层逻辑
这里要说的是金融的宏观视角和底层逻辑。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应该能懂得它所代表的是什么,也大致能区分出它的脉络和架构。如果要拼凑出一幅图画的话,无疑是庞杂的,像迷宫一样的,所以学起来也会像闯迷宫一样,会在各个分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穿梭,难度可见。但没办法,我们只能尝试着自己去闯,没有直达终点的捷径,只能尽所能,靠学习、梳理来获取更多更实用的东西,选择一个方向,碰着什么学什么,什么有用学什么,一步一步探索和求证。
第一个方向,也是总方向,从宏观向微观,以及之间的关联。第二个错综复杂的细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底层之间的逻辑。这两个方面所代表的,也就是我们总说的宏观视角和底层逻辑。接下来一一梳理:
我把宏观视角分了三个线索去理:
1、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
2、我们常说的“虚”与“实”
3、更宏观的周期视角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之前说过不论投资还是出口,都可以归宗为消费,出口是扩大消费面,把外消吸纳进来,投资是时间意义上的消费。所以说经济增长靠什么?一个词,就是消费。有了消费的宏观视角,那在微观领域就有无数个消费极,每一个极点又可能梳理出更多的消费市场,To A,To B,To C,甚至更多品类的消费市场。
有了市场,就可以以此基础探讨增长的逻辑。举个简单的例子,消费规模,等于价格乘以数量,从这个公式可以明确:增长的来源要么是提升价格,要么是增加销量。那么在单个的细分市场,价格是供求关系的表现,价格提升说明市场供不应求,代表了供给增长的预期。对于数量的提升,相比价格就不那么单纯了,它的内在逻辑很丰富。比如,从马车到燃油汽车,从燃油汽车到现在的新能源车,增长明显来自于技术的革新,而且明显是由供给侧激发的创新。相比供给侧,需求端也会激发出很多创新,这个更多反映在产品的细分上或者在技术上更细致的改进,比如机动车的电子化需求、其他围绕不同生活场景的需求等等,这些就是基于消费的底层逻辑之所在。
出口,就是更大范围的消费,打通了扩大边界的问题,没有什么要说的。这里要注意投资这个概念。作为GDP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Y=C+I+G+NX,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进出口),弹性是最大的,最具伸缩性的,而且它还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这里还有国家力量的集中体现,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应体现。从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讲,有政府资金主导的投资,有社会资金的全面参与,通过国债、地方债、企业债券、股权等方式进入全社会的投资,投向大型基建、住房、汽车、教育、通讯、旅游等消费市场的各个领域。为什么疫情当下,我们国家提出了“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其实在底层逻辑上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机遇把握得强调。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搭建的消费市场,有全世界最全的行业分类和工业产业链,这就决定了在世界经济萧条的过渡期,中国当下即或未来,每一项技术革新,都将代表着一个或多个消费级的增长。
对投资,这里还要强调它的时间意义。投资对个人来说,就是放弃现有消费在未来获取更多的消费,对企业来说,就是加大现有投入在未来撬动更大的市场,去承接个人未来更多的消费。国家投资就有一点不一样,类似于信用消费。国家花钱,换取更多人的提前消费,是一种供给侧的被动消费,就像铁路、高速公路,政府不主导去修,对区域内现有的经济量的提升并没有什么阻碍,但修了,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所以,这更能说明投资的时间意义,以时间为线索的撬动,也叫作杠杆效应吧。
从时间意义上我们还可顺理成章地引出经济的虚与实。投资,是一个社会资本形成的总额。资本也有它本身的属性和内在运行规律,它的趋利性在无监管的背景下放大很多倍,会将大量社会资本引向虚拟经济,钱会大量投向影子银行、股市和其他高资产价格的市场(房地产、书画文玩甚至更加虚无的东西上)。社会更多的钱不是用于技术革新,最终导致实体经济有效投资不足,泡沫风险加剧。2015年股市的去杠杆是近在眼前的实例,泡沫刺破后的惨烈,太过惊悚。在此之后,国家监管也没再放任这种情况,反而是一直努力促成进入市场的风险出清。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要说明宏观视角下的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不论目前的国内外形势如何,中美关系走向如何,都避不开经济增长这个基本逻辑,把握这一点,在投资的当下会通透很多。所谓股道之简,就简在这里。
至于周期视角,是下个阶段主要去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