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2021年8月21日刊精彩文章导读及资源免费下载
文 / 王不留(微信公众号:王不留)
现在写文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已习惯于登入后台,查看系统提示的新消息。
这些消息,大部分是发送关键词获取杂志的下载链接。感谢大家对这个公众号价值的认可。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8月中旬,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出分,公众号后台及微信里均收到了不少朋友告知通过考试的好消息,同时感谢我多年无私的外刊分享。
其实我内心清楚明白,这与我分享杂志没有太多关系,这是她们自己靠努力一分分挣来的,但我仍觉得非常荣幸。
祝贺她们!
还有一位年长的朋友,现已退休,同样喜欢收藏外刊。他经常在后台提供一些人生经验和感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非常感谢他的指导。
还有一个小可爱,持续在后台打卡。我发现一个规律,只要我发了一篇精读文章,她就会在后台发一段学习心得。这让我诚惶诚恐。毕竟本人能力水平有限,无法保证全部准确。只能对她说一句:谢谢。多担待。
说到翻译,在我统计的文章阅读数据中,英语精读文章的阅读量其实是最差的。
而且,翻译一篇全文真的很耗时。1050个词左右的《经济学人》封面社论翻译下来,花费五六个小时是正常情况。(不接受一个小时就能高质量翻译一篇文章等此类高手的反驳。)
相反,利用这五六个小时,我能够写出两三篇千把字的口水文。可以说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巧的活。
当我发现精读趋向于无人问津的时候,我难免会忍不住怀疑做这件事的价值。
可是,看到很多朋友的鼓励,让我认识到虽然精读文章受众面不广,但还是很有价值。
依靠大家对这个价值的认可,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按惯例,扯了一些本周的感悟,接下来看本期的《经济学人》。
土,太土了!
看了封面,你会以为是杂志盗版仿制品:
没有了漫画般的讽刺幽默,没有了值得说道的内涵深意,仅仅只有四张照片。
要说四张照片,选择不同的场景也能理解。
但是,选择的照片却是一个场景的4种不同角度。
太敷衍了,不是吗?
不是。这种反其道而行之,不走非常路的做法,自有它的深意。

我们看,整个封面的色调是黑色凝重的。四张照片其实是全世界在“8·16喀布尔机场混乱事件”中关注的焦点。
它讲述了一个美军狼狈逃离,阿富汗民众渴望求生的故事。
在塔利班控制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之后,美国人唯一能够离开阿富汗的逃跑通道,就只剩下了郊外的喀布尔国际机场。
从8月15日晚开始,喀布尔国际机场便充斥着无序与混乱,该机场关闭了所有的民航航班,全力保证美国C-17型军用运输机运送美国人离开。
2021年8月16号白天,有上万阿富汗人冲破了美军封锁线,一口气冲向了跑道,他们争先恐后地爬上C-17运输机,希望能带他们一起走。
一开始,现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为了维持秩序,不断地朝天鸣枪示警,并向人群高喊“后退”,但却毫无效果。
美军的枪声,无法阻挡阿富汗人在跑道上聚集,阿富汗人争先恐后地试图登上飞机。
美军还出动了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紧贴着地面飞行以驱赶人群。可是直升机离开的区域,马上便有更多的阿富汗人相拥而上。

喀布尔的机场,至此,已在上演一场阿富汗人为求逃亡,甘愿爬上飞机起落架,不惜摔成肉泥的人间惨相。
这无不映衬了封面主题“Biden’s debacle”(拜登的溃败)。美军在阿富汗的惨败将是美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一次沉重打击。
为了便于理解美国与阿富汗的恩怨交错,爱恨情仇,有必要对阿富汗20年冲突的重要节点做下梳理。
2001年9月11日:“9·11”恐怖袭击事件震惊世界。阿富汗塔利班被指控为这一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的幕后主使——本·拉登以及其“基地组织”提供庇护,美国决定对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争”。阿富汗战争就此打响。 2001年10月7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正式宣布发动阿富汗战争。当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开始空袭塔利班军事基地,英军协助美军作战,另外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其他国家提供了后勤支持。第一波美军地面部队在12天后抵达阿富汗战场。 2001年10月—11月:美国领导的联军地面部队联合阿富汗当地民兵组织“北方联盟”等反塔利班力量一同进攻塔利班。 2001年11月12日;塔利班官员及其部队从首都喀布尔逃离,喀布尔被攻陷。 2001年11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378号决议,表示联合国应当在阿富汗人民紧急建立新的过渡政府中发挥中心作用。 2001年12月5日:波恩协议签署,开启了阿富汗政治重建进程。 2001年12月9日:塔利班在最后一个据点坎大哈宣布投降,宣告其政权的正式终结。塔利班残余势力和躲藏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人员继续和美军、阿富汗反塔利班民兵组织交战,美军试图抓捕本·拉登。 2001年12月22日: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卡尔扎伊任临时政府主席。此后,仍有一万多名美军驻扎阿富汗,而塔利班残余势力在山区和边境地区重新集结,继续同美军和阿富汗政府军进行游击战。 2003年3月:美国发起伊拉克战争,作战资源转移,在阿富汗境内留存8000名美军。 2003年5月1日:美国时任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宣布结束在阿富汗境内的主要作战行动。之后,塔利班重建了自己的作战力量,开始争夺此前失去的领地。 2004年10月9日:哈米德·卡尔扎伊(Hamid Karzai)成为阿富汗首位民选总统。他随后担任总统十年。 2006年7月:塔利班复兴,与阿富汗政府军在南部爆发了激烈战斗。 2006年11月:北约联盟在阿富汗问题上出现分歧。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批评北约盟国没有派遣更多军队前往阿富汗,同时,时任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宣布在2008年帮助阿富汗政府军控制住安全局势的目标。 2009年3月27日:时任美国奥巴马正式对外宣布“针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全面新战略”,这是一种“增兵以撤兵”的策略,试图通过增加军事和民事投入为尽快结束阿富汗战争创造条件。到2010年,驻阿富汗美军人数曾一度超过10万。 2011年5月1日:美国海豹突击队在巴基斯坦击毙了本·拉登。 2011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分三阶段让美军在2014年之前全部撤离。但奥巴马的“增兵以撤兵”策略并未奏效,美国的军事手段并没能有效控制阿富汗内部塔利班和政府军的冲突。 2017年8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在仔细研究阿富汗问题后,认为美军从阿富汗匆忙撤军会造成权力真空,美军必须“为胜利而战”,同时增兵3500人。此前,他曾表示要从阿富汗全面撤离美军。 2018年:BBC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美军和北约盟军控制着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战略要道,但塔利班仍活跃在阿富汗近70%的领土上。 2018年10月:美国政府正式开启与塔利班的和平谈判进程。 2020年2月29日:美国与阿富汗塔利班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正式签署了旨在结束阿富汗战争的和平协议。这项协议里,美国政府承诺在14个月内,也就是2021年5月1日前全部撤出驻阿富汗的外国军队,塔利班则承诺不再让阿富汗成为恐怖分子的庇护所。但这场正式的和平谈判并没有阿富汗政府的参与,和平协议中要求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交换被关押战俘的条款也引发双方的分歧,和谈进程陷入停滞。 2020年3月3日:和平协议签署三天后,驻阿富汗美军和塔利班之间再次爆发战斗,美军对塔利班一处军事目标开展空袭,以报复其在协议签署后频繁袭击在阿安全部队。 2020年3月26日:塔利班发出警告,称如果美方没有在约定时间内完成撤军,将会为未来的持续暴力负责。但此后,美军全部撤离的计划也再度逾期,美国政府并没有实现在2021年5月1日的最后期限前全部撤军。 2021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将于今年9月11日,也就是“9·11”恐怖袭击20周年纪念日之前,从阿富汗撤出全部美军。 2021年5月:美军及北约联军开始撤离阿富汗,塔利班开始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夺取了一系列农村及边境地区。 2021年7月2日:作为阿富汗战争里美国军事力量中心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被移交给阿富汗政府军,标志着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彻底结束。 2021年8月6日:塔利班成功占领尼姆鲁兹省省会,是自美国和北约军队从阿富汗撤军以来,塔利班首次成功占领省会城市。 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民族和解高级委员会主席阿卜杜拉15日在社交媒体上说,阿富汗总统加尼已离开阿富汗。 2021年8月16日:阿富汗喀布尔机场惨剧发生。
除了《经济学人》封面社论,

另有一篇Briefing版块的文章《America’s flight from Afghanistan:The Taliban are back in town》占了4页篇幅,用万字长文论述了美军跑路,塔利班回归之后,各路力量的变化。

值得花很长的时间来啃此文。
本期还有不少有意思的内容。大家可以利用闲暇时光,慢慢品味吧。
咱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停下来看别人跑的人,只会是观众。
跑的时候,不要追求周围人的目光。
别人是否看得到你的努力根本不重要。跑起来会有风。只要你能感受到风,就足够了。
我们一起继续向前奔跑吧。新一期的《经济学人》,下周六早晨,我们不见不散。
“王不留说”

2021年8月21号刊的《经济学人》杂志的PDF、其它版本及音频,已经上传百度网盘。

关注 “王不留” 微信公众号,回复 “0821” ,获得本期杂志及音频。

如需要2012-2021年全套《经济学人》,可以回复“经济学人”,获得历年《经济学人》。
提供的电子版本仅供学习交流,请勿用于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