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进女厕的背后是“性别教育”意识的缺失
近日,这样一条新闻极具争议:男童进女厕惹争议,男孩妈妈和另一位女士在女厕大打出手,后来经警方调解才得以平息。此事一起,多方网友相互争论,到底该不该让男童进入到女厕?
其实这类问题屡见不鲜,但是每次碰到还是会引起一顿口诛笔伐。人们互相责怪对方没有同理心去理解对方的难处。现如今,丧偶式育儿大行其道的当下,照料孩子吃喝拉撒玩耍的重负,大多落在了女性身上,妈妈需要独自带娃出门的现象十分常见。本来一个人带孩子都很累了,又没有给小孩的卫生间,孩子尿急了,该去哪儿呢?男厕吧,怕孩子弄脏衣服,还有遇到坏人的风险?女厕吧,要受别人的冷眼。
反对者则认为女厕从空间的功能定位上看,是指专供女性进行生理排泄和放置(处理)排泄物的地方,男性不得进入。在这样一个强调私密性的场合,男童的出现是不具有正当性的。另外如果妈妈陪同孩子一起进女厕如厕,用时会更长,一些民众认为,带男童进女厕,不仅是挤占了其他女性的空间,还浪费了她们的时间。
其实男童进入女性私密场所,反映出来的是家长对“性别教育”意识的缺失。在很多传统的认知中,幼儿园甚至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男孩还小,根本不可能懂什么男女,加上需要大人照顾,带在身边进更衣室、女浴室都不是问题。但其实,根据普遍的研究,一般3岁的孩子,就已经建立起性别意识了。弗洛伊德儿童性心理理论提到,3-6岁的孩子,快感和满足就已经转向生殖器区域,开始对人体有窥探欲望。加之近年来,孩子们普遍早熟,在这种情况下堂而皇之地带其进入女更衣室、女浴室,不仅仅是对周围女性的极大不尊重,对孩子的性心理健康发育,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比如,一些画面、异性身体结构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强烈的刺激,或是留下深刻的印记,如果此时没有良好的引导,可能会引发性别错乱、偷窥欲等心理问题。

亲子厕所/图源网络
所以“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这类话不应该成为男童进女厕的挡箭牌,变得堂而皇之!
那么出门在外,如何应对孩子如厕难题?
首先,如果真的需要带娃去异性卫生间,最好和孩子说清楚,这是无奈之举,不是“正常现象”。而且,一定要向孩子强调:去异性卫生间时,既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也不可窥探他人隐私。如果对身体感到好奇,家长可以在家里或其他恰当的场合,用正确的方法给孩子讲解。
其次便是推动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在一些城市的商场里经常会设有母婴室,方便带孩子的母亲,也解决了男童进女厕的尴尬。但是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在公共场所追加增加第三卫生间的数量和使用的便捷性迫在眉睫。这是推进厕所革命、造福于群众的必有内容。让第三卫生间遍布于“痛点”之处,随时为群众化解难题,带男童入女厕、带女童入男厕的现象才能大为减少,人们在厕所里不受打扰、不被侵犯隐私的意愿才更可能得到满足。
最后,在未来尚未到来前,双方应多些同理心,妈妈们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充分尊重他人的隐私,遇到质疑就适当解释,其他女性也多些体谅与理解,同时,其他男性也应多向这些带男童的妈妈们伸出援手。
换位思考,为彼此少添麻烦,让大家都方便。
更重要的是,在恰当的道路上更积极地争取属于母亲、属于女性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