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工人消亡史》
在1950年的纽约,一艘叫做“勇士号”的货船要把5000吨的货物送往德国的不莱梅港口,让我们看看这艘船要运送的货物吧。总共是146528件物品,其中包括信件、罐头、糖、茶叶、棉花、钢铁、家具、以及船员。不难想象,单单是给这些货物登记都是一件不小的工作量,更不要说要把这些货物按照顺序装上“勇士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要把这些货物装上船需要十天的时间,并且这还是一件十分具有技术性的工作。首先货物搬运到码头的托盘,然后用木质转盘运送到船上,之后还要根据货物的轻重摆放所在船舱的位置——最重的钢铁要放在船舱最下方,用来压仓,保持船只在大洋行驶的稳定性。而食糖以及家具等放在钢铁的上方,并且不能一股脑的扔在里面,这需要水手们技巧性的捆绑,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船员需要掌握三十种以上绳子打结的方式。好了,到现在为止一切都规划好了,那由谁来搬运这5000吨货物呢?答案自然是我们即熟悉且又陌生的码头工人了。
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码头工人,但他们又不是像‘私塾先生’这种早已存在于传说中的人物。
码头工人之所以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在于一个改变世界的发明——集装箱。
让我再次回到1950年的纽约,这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朝鲜战争即将到来,而作为整个美洲最大的港口,纽约港,却是一片繁荣的景象。我们来为当时的商人算一笔账,还是把5000吨的货物运送到不莱梅,码头工人装船十天时间,加上登记货物、报出海关手续,再算上穿越大西洋,到达不莱梅之后,卸船,分批整理货物,这时,由纽约寄出的信件到达身在不莱梅的姑妈手中,大概是一个半月左右,这在今天看来,真的是慢的出奇是吧,而对于商人来说,运送一吨的货物均价是450美元。
时间来到2020年的宁波舟山港,作为亚洲第三大港口,在这里随便一艘国际运输船只,其装载货物的重量都是“勇士号”的二十倍。并且这二十倍的货物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装载完毕,这时候运送一吨货物成本均价是50美元。先不说这在1950的人怎么看,哪怕是当下不太了解远洋运输的平常人,也会感到这真是一个奇迹。
而让这一切成为奇迹的,还是集装箱。这个长6.1米,宽2.44米,高2.2米的褶皱箱子,可以让你随时吃到来自南美洲巴西的新鲜香蕉,甚至苹果公司的CEO说道,他可以在20个小时以内把最新款的苹果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家苹果官方零售店,库克气吞山河的自信,背后靠山就是集装箱。
当1960年集装箱出现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改变了,但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码头工人发现自己的工作被这个铁皮箱子给抢了,于是在工人工会的影响下,集装箱并没有被国际运输大量的使用。反而是越南战争的到来让集装箱站在了世界之巅。美国军队发现把十几万罐可乐从洛杉矶运送到越南的岘港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当时的商人瞅准时机,跟官方谈妥了第三方托运业务,并且在其中使用集装箱运送货物——把军方物资送到越南,再把空着的集装箱在日本停留,装满低价优质的日产货物再回到美国,自此,改变整个世界远洋运输的太平洋贸易开始了。
随着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港口趋于无人化,集装箱的装载也实行了计算机编程管理,从奥斯陆运送到深圳北海生鲜的集装箱内,每个集装箱都安装了温度检测设备,从东京驶向太子港的远洋运输船上,每个集装箱也装有全球跟踪定位设备。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效率的最大化,而最无奈之处就是消灭的工人在其中的作用,那些当年叱咤上海滩黑帮大佬手下马仔欺负的码头工人,自然也消失于历史之中,这其中不知有多少许文强、马永贞之辈沦落到工厂流水线上残度余生。
最后,让我们看看一下这些城市,曼彻斯特、开普敦、孟买、雅加达、香港、横滨、西雅图、纽约,鹿特丹。这是一条横穿整个地球的贸易线路,这才是真正的“日不落”,如果说全球化贸易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球化,而集装箱在其中的重要性是决定性的,它甚至让南美洲智利刚刚成熟采摘的车厘子,在一个礼拜之内被江苏某市开发区某栋某单元的你躺在沙发上,悠闲的送入嘴中,你怎能不感慨全球化的不可思议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