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丁真现象的反思

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我向来比较“迟钝”,更喜欢等热度和喧嚣全然散去后再去思考这些事情,这样会尽可能地减少情绪和偏见的干扰。
事先声明,我对丁真这个人没什么很大意见,我跟他不认识,私底下他什么样我们都不知道。我主要针对的是背后推他的那只手,以及捧红他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
丁真是川西地区的一个藏族少年,事情起因来源于2020年底网上一段拍摄他的视频,因为长相带有着如狼少年般的“野性美”和“纯洁的眼神”,帅气的外表快速引发了全网的关注,再加上不流利的汉语和腼腆的笑容,确实让人觉得丁真是个可爱的小伙。
引爆热点后,丁真迅速走红网络,这同时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
上年11月18日,丁真和国资委属下的国有公司“理塘仓央嘉措微型博物馆”进行签约,正式进入事业编制,成为了理塘县的旅游大使,为家乡脱贫攻坚助力。
25日,丁真与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合作,拍摄了纪录片《丁真的世界》,该片制片人表示“不作娱乐化炒作,不直播不带货,不写花边新闻,不搞绯闻八卦,在巨大漩涡里找回最原始的丁真”,播出后纪录片也获得了巨大的点击量和关注度。
29日,丁真接受央视采访,表示虽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红了,但很高兴大家能喜欢他,很高兴能宣传家乡。现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丁真,铺天盖地的都是丁真的日程动向。
丁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接到了越来越多的商演。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网络春晚成为嘉宾、给《男人装》拍写真、参加微博之夜、获得微博年度影响力事件、参加4月的上海时装周、出席人民日报旗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人民文旅在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第四届中国文旅品牌影响力大会”、 荣获“2020中国文旅年度新锐影响力人物”奖、近期还参演了芒果台综艺《中餐厅》等等……
这一年来想必丁真的日程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但当我们拨开这一切绚烂的活动、去窥看最初的起点,我们却发现,丁真之所以能走红的源头,并不是他事先卓越的贡献或者德行,而是皮囊;而在出名后,丁真的背后立即形成了一支在媒体场上操作老练、运转成熟团队来维持丁真的曝光度,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至于丁真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选择权,我持保留态度。
如果我们抛开那些活动的各种类似于“扶贫“”公益“之类的政治正确的头衔和名字、仅仅关注这个过程本身,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个常见的资本造星手段,而背后的推手,却是官方。
这也是让我感到些微心寒的地方。
官方的立意大概就是希望通过捧红一个贫困地区的知名人物来给当地带来流量和收入,从而帮助脱贫攻坚,而结果确实做到了,这无可厚非。
但问题出在了过程上。
官方的宣传材料里,向来宣传的都是工人,是劳模,是农民,是医生护士,是飞行员,是戍边的将士,是千千万万个像你我一样的劳动者,宣传的出发点起始于“劳动“和”社会贡献“。
而丁真呢?在走红之前他有什么卓越的贡献吗?有什么值得花费如此精力宣扬的美德吗?
丁真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不同的孩子,仅仅是因为漂亮的皮囊和与城市中产(也就是互联网主要使用群体)相差甚远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今天大资本海量制造流量明星的环境下,官方也有样学样,亦步亦趋地模仿着资本的方式去打造一个依靠着皮囊维持知名度的名人。尽管丁真只是当下千千万万个社会热点中的一个,但这种趋势和方法若成为了宣传的典范,我很担心在不远的将来,在媒体舆论场上,谁还能代表劳动人民。
尽管丁真走红前也会劳动,但我们扪心自问,大家是因为什么而去关注他的呢?换成范伟的脸而无范伟的才,还会有这样的热度吗?
我们不否认丁真所带来的积极结果,但除了结果正义,我们也要思考过程正义:这个过程是否正义呢?是否有所违背了我们最初的初衷呢?
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想要进入体制内工作以谋求稳定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竞争愈发残酷,多少人挤破了脑袋备考也拿不到那份几千块月薪的编制粮。而丁真却不费吹灰之力、靠着漂亮的皮囊带来的流量效应,就足以打动官方送他进入了国资委属下的编制单位。
这是对劳动者和奋斗者的亵渎。
从一开始的全网夸赞,到现在对丁真的舆论态度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人身攻击的现象,这种态度转变的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越发尖锐的当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社会公平性的呼声越发高涨,经济高速发展下资本所打造的浮华图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厌烦,盛大繁华的景象并不属于大多数人。而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我们陆续发现有关社会不公、阶级矛盾、资本剥削这类话题,越来越容易引发全民关注,因为这牵动着大多数人自身相似的经历,大家都活得很苦。
因此,丁真背后的团队从走出最初那个纯粹的起点,开始拥有他德不配位的关注、资源、追捧时,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普通劳动者的对立面。
一旦看众放下了追星心态,开始思考“他凭什么”的时候,无论丁真背后的团队再怎么老练,也无论他为家乡做了多少宣传,这种背靠社会大势所带来的质疑和冲击,将是他们无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