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昨晚在本市语文名师周方老师的引领下,和小伙伴们重温了一遍《死亡诗社》,记得上次看片还是在晚自习课堂放给学生们看,结束后的体验却截然不同。过去站在一个入行不久的老师的角度,非常佩服基廷老师的胆量和学识,为结尾孩子们送迎的形式而义愤不已;今时今日,时过境迁,却是一阵唏嘘,为尼尔、为热情、为教育,却唯独不再能那么钦眼相待我们的“船长”先生了,感觉在基廷老师自己身上就有一道与过往无法逾越无法和解的鸿沟。
1989年的美国电影,反应的教育问题今时今日依然存在。影片结束的分享会上,周老师针砭时弊,抛出了三个疑问:1、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是否应该规定和量化?2、施教者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真正走进理解孩子,接受他的不完美?3、高考和学校生活结束之后,到底什么才是让一个人持续发展终生受益的东西?
周老师美丽端庄的形象、温柔而坚定的声线、丰富的学养、儒雅的谈吐将问题问得生动又柔和,似乎只要她坐在那里就是答案,让你真正能从一位老师身上感受到语文的美好与魅力。观影的时候,同座问我死亡诗社的“死亡”二字是何种意思,起初我只能看到他们自由奔放、抒发性灵、释放内心、直抵灵魂的吟诵方式,却没有注意到背后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也暗含了中文片名“春风化雨”的一语双关。
记得自己上学那会,看本小说偷偷摸摸,就怕被父母发现后,训斥一顿"净看些没用的"。长大以后,越来越常被别人问:“这有什么用?”在这个什么都被明码标价的时代,有用无用似乎成了大家的精神洗礼。分数定成败面前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无用至极”。
工作以后,喜爱画画;听一场演出看一出话剧;读《追忆似水年华》;甄别某种类似动植物;学习一门在当地根本不通用的小语种...这时周围每个人都好像上好发条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后脑一下,他就理直气壮的问:“这有什么用?”然而买一些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抢购一季又一季新款,吃一桌又一桌大菜,推一圈又一圈麻将却没有人来问“这有什么用”。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似乎人们都特别明白有用之用,对"有用"的东西尽会孜孜以求。却对"无用"的浪漫情怀等,因为不能带来半点现实意义,而嗤之以鼻。这样的世俗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学校教育的取舍。
但是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满足都是短暂的,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生活才能活得持久的快乐和幸福。只是当在"有用"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越走越远,蓦然回首时,才会发现真正让自己轻松快乐的,却仍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的艺术品,不用只关心价值几许,而是要学会欣赏山水沉淀,花木禅深,物哀悲喜的意境美。当我们目睹渐行渐远的乡村,也依然能满含乡愁,有能力生出甜美的忧郁。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根本的价值一再在灰黯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那些简单、精致而美好的事物,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禁得起反复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根基。用美的方式去利用,便会有美的结局。周国平在《闲适》里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的有滋有味。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从语文教学来看,诗歌学习的就是人生的学问。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西方文学的滥觞,我们的《诗经》《楚辞》亦为文学的起源,相比较五谷杂粮味儿的诗经而言,楚辞就多了很多浓郁辛烈的香花香草味儿。米麦杂粮五谷使人踏实平稳,太多香花气味人的感官就会浮动起来。离骚的骚是一种非常嗅觉的感官。端午家乡用各种香草悬于门前,浪漫情怀便会油然而生。在回程的车上一同观影的学生问我如何读诗,我不禁想到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或许便是情趣之所在吧。后遂给他推荐了自己小时候最爱的《沙与沫》,希望她能尽快找到自己心中的诗篇。毕竟人类诞生于世,先敬畏自然,而后祭祀神灵,先哭喊后歌唱,哭者有人劝,歌者有人听。诗歌吟诵是抵达内心深处的最直接方式。诗歌的教育或者也就是美育的最佳选择,教育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一种坚韧。引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译文)“染匠的手”(like the dyer’s hands),寓意是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这件事像染料一样深入肌理,洗也洗不掉了。
回程时,同行的朋友称今晚的分享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没有输出任何价值,在场的老师只是在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这也正是优秀从教者练就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本领,就像有人曾说过教育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蕴泽。这还需要我终生学习。
© 本文版权归 candyswee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