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饮篇
整理于播客-翻转电台
————————
讨论爱/善如何实现,而不是爱的理想
费德鲁斯-功利/美德:
人有一个自然的天性是很软弱的,因此只有爱能让他们变得刚强勇敢。
1爱是德性的起因,爱中能让最软弱的人做到最困难的美德/德行
2功利主义-爱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甚至牺牲)。
悖论:互为牺牲互为功利的悖论。
总结:爱欲需要利益,美德要在利益中实现自己的合理性。-存在悖谬性
包萨尼亚斯(柏拉图之恋)-法律/传统:
高级爱欲(精神爱欲)
低级爱欲(身体爱欲)
人的自然天性充满奴性与欺骗,从低级爱欲走向高级-引入法律。通过城邦规范逼一个人使用美德追求他人,人被美德欺骗是无可责备的,但如果贪图钱财被欺骗是可责备的。——包萨尼亚斯在追求爱欲完全的公共化。
悖论:爱欲与民主制的很大差异-两个人之间不可能变成完全公共化的政治问题。
总结:爱欲需要立法,美德要在更高的爱欲共识/城邦共识/新传统中实现合理性
但根本上爱欲是一个非常属己的事,难完全公共化。
厄里克希马库斯-技术:
高级爱欲-和谐(实际上瓦解了高级低级爱欲之分)——在现代生活中也是一样,一旦引入一种发展阶段论/技术论,都是对过去阶序的瓦解。(把不好的东西变为在技术中必要的东西被接受下来)爱欲技术的顶点-占卜术/命运的的物理学,通过技术性破解爱欲的一切不确定性。这也会带来巨大的问题。
低级爱欲-混杂
人的自然状态的好是和谐/调和的状态
钻牛角尖(占卜术)与放纵(在技术瓦解的高低爱欲的区分下,放纵也许不好但是爱欲中重要的一部分,必须直面而不能消解,必要之恶的基础思路为放纵留下了很多机会 可能性)的问题
总结:用技术控制爱欲
化解了最重要的爱的实现的高低之分,如果丢掉了这个阶梯,就丧失对爱欲重要的理解。
——以上都包含许多悖论性、并不深刻的视角。都在谈论人的特点,爱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替代和解决)
阿里斯多芬(喜剧诗人)
第一个谈到“爱的来源/原因”的人。(爱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关注好的原因比状态更重要)
井然有序(爱)是在丑陋中产生的(讽刺)
自然的好来自坏-坏让我们意识到好的重要性
技术想以预测的方式排除一切异常,技术对于什么是“异常状态”是有它自己的标准的
爱本身就是医生/医治,不以技术的方式起效(爱本身就治病,而不是医疗的技术。它不屈服于技术)——这里怎么深刻理解:
人就是需要爱本身。爱是对丑陋的医治
原因:球的神话-爱是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复杂性:宙斯为了自己的私利将人分开-这是一个非常深的张力——法律的合法性是因为它正义,还是它是一个强加给我们的东西?(?有什么关系)
而人与神是仇恨关系,但我们要对神虔敬,这样就可以既避免惩罚(一分为四),又实现另一种结果(将爱神作为将领)如果我们是爱神的朋友, 就能做到先在几乎无人能做到的事-找到真正属于我们的爱人并与之亲近。
空隙:为什么我们与神是敌人,却要对爱神虔诚?(这包含着比爱与文明更进一步的部分-爱的实现)
一个对比:
厄里克希马库斯的“占卜术”结尾-祭祀占卜活动都是为了一种爱(和谐)而消除另一种(不和谐)当人们未满足尊重/把活动中的首要位置给予井然有序的爱,而对另一种无序的爱做这些,就会常常出现对神 父母的不尊重。预言/占卜有一种职责:留意错误的爱将其消除;还有一个职责:通过理人生命中爱的运作,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正确行为和虔诚之心在人和神之间产生友谊的——强调掌握的爱的知识
阿里斯多芬的“虔诚”结尾-——强调掌握爱的信念(很像康德)
这就是虔诚与占卜的区别。
空隙填上:首先爱欲确实是纯反抗性的(会饮篇的起点就是要崇敬一个非城邦神爱若斯。(对城邦传统的反叛)(参与的所有人几乎都由于不敬神而被审判))
这里我们找到两种状态
1没有理由的虔敬,不需要爱神作为中介-对城邦完全服从
2马尔库塞爱欲反文明,谈不上虔诚
从人的自然状态推出的爱神与城邦神之间的巨大张力,也就是法理学与成文法的永恒张力,也就是既定的规范与规范的来源/教条与教条背后的道理之永恒张力。因此爱欲本身就带有这个张力。
阿里斯多芬这里,爱神是一位新神-自然法
(费德鲁斯-爱是一个古老的神,因此爱就是纯粹的自然(?))
卢梭:自然-高贵野蛮人 自然法-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纯粹自然-人人相争 自然法-利维坦(将一部分权利交出去帮助人们化解纷争)
——讨论爱如何实现,把爱当做自然法来讨论,比只把爱当做纯粹的自然起点讨论,要高明的得多。
(填空隙)爱欲本身有强烈的反教化倾向
原初教化-宙斯把人砍开
爱欲的反教化-合一(图腾与禁忌的乱伦,圣经亚当的背叛神)
但这个反教化倾向不是因为绝对美好出现的,而是有个很大的张力:爱欲导致人成片的死亡(拥抱不撒手)
因此这里产生了第二步的规范(宙斯的怜悯)-性行为的引入。洗去神话的一面故事中改变了三个东西1人的延续性2人得到了满足3人可以劳作了——人的生活形式有了一种性的面向。爱欲中性的面向是有一种必然的文明与教化特征的。(就像宙斯对人的几个基础教化的改变)
所以爱欲本身在礼法中获得了一个张力-从最初抱着不撒手的纯粹反教化倾向,成为因为有了一种实质性的生活形式(上面三种)爱欲本身具有了一种理法的性质(孔子-发乎情,止乎礼)-礼对于爱欲不是外在性的(而对于第一阶段的不撒手 礼是纯粹外在性的;第二阶段宙斯引入爱欲之后,礼就不是外在性了,它型塑了外在本身)(20世纪浪漫的毁灭性的欲望实际上并非自然之物-回到幼稚状态。)爱欲本身包含了礼的因素-爱欲与爱欲的限制是同时被我们理解的。
(被这两段惊艳到了。)
总结:爱欲本身就是目的。什么目的?对另一个人的需要。进一步更重要的是,爱欲是一种自由,对礼法的反抗。这种反抗又在 反抗进一步所产生的规范和人的生活需要中 被理解,因为人被宙斯改变后就不再仅仅为爱欲而活,也为三点而活,这三点成了另外一种需要被理解的规范——阿里斯多芬的理解非常深,理解了人的双重自然的属性。(1被切开要合一活不了(反礼法)、2能活但要生存繁衍满足劳作又成为了对爱欲必然性的冲撞(维护三点))
今天无爱时代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冲撞礼法,是开始否定爱欲的第二重自然性(繁衍 满足 劳作 跟我无关)
而离开生存繁衍劳作,爱欲无法被理解。无法理解就只能无爱生活。(问:无爱生活有何不可?后面有答案)
今天如何让人重新产生爱欲?
对生存繁衍满足劳作的的重新理解。(问:如何理解?)
这里我们发现,
爱与友情有很大区别:
友情没有抱一起不撒手的需要,可以很好控制距离;而爱情浓烈时粘在一起但又不可能——友情是可以实现的感情,而爱情永远处于暂时实现中,因此爱的永恒就来源于爱永远无法真正实现,(霍布斯鲍姆-有死与爱的价值有重要关系。人能永生一直在一起就失去了在自然必然性之中,不能像最初的生物那样抱在一起不撒手了,这种不可实现是我们理解爱欲的一个基础)
爱欲与情爱是不同的:
情爱-长期拥抱的需要 一体性
爱欲-解决1不可能长期拥抱2还有生存繁衍满足劳作——把这些综观到一起,才是爱欲
——正是这里,和最后落脚的虔诚有关。
爱欲非常危险(它是一种永久无法完全实现的欲望/永恒的不满足 因此是一种危险的诱惑)-得不到-设想一种绝对状态:放弃一切真实生活的张力 在一种理想状态下 妄图一次性跨越塔塔洛斯的危险的诱惑。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张力,爱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欲望。无法实现的原因既两重自然:
1人不能一直抱在一起会死
2人需要生存繁衍劳作需要作为爱欲的实现去完成。因此我们不可能永久地实现。因此这里需要虔敬。
有两种虔敬:
第一种:避免被切成四份(低级)
第二种:意识到爱欲的实现1既不能永远拥抱在一起2又有生活的必然性需要平衡(爱欲的背景)-因此我们有一种危险的诱惑和永恒的不满足,这种弥补需要虔诚。
(基督教气质:真正的虔诚是认识到作为罪人,我们有爱的必要性。(爱德/圣爱),但人光靠自己实现不了圣爱,因此你感受到一种缺乏,在爱的缺乏之中希望那种虔敬)
这里我们能看到无爱的社会是非常恐怖的:
第一-爱欲本身有强烈的冲破文明的冲动,因此一种偏颇的爱会导致对文明和秩序的否定
第二-失去爱欲(生存张力),会导致人无法生存-几乎必然的厌世
——爱本身具有一种悖谬性(在反抗和规范中),不可能通过知识完全掌控爱的。因此需要信念 虔诚。
——但这里有一个及其重大影响的问题。
爱是有等级之分的(包萨尼亚斯)这个阶序划分非常重要、
在阿里斯多芬这里有吗?有。
男同的优先性(与今天无关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问题)
因为爱欲张力的原因,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另一半的自己,因此需要一点信念和虔诚,因此我们如何知道?
我们找的是与自己相似的人(爱不是爱与自己相似的人,是爱美)爱相似不重要,美 善重要。
爱与自己相似的人的害处-导致身份政治之爱-失去了爱欲最重要的东西-让爱变成了爱自己,而人是不可能爱自己的,因此爱与自己相似的人-就变成了身份政治之爱。危险-导致爱的整全性产生很大问题:爱相似就是生活整全性的瓦解,因为生活的整全性和综观与爱欲的关系非常大。喜剧诗人看不起哲学,排除了努斯,这种失去智性和分辨力的虔敬,非常容易变成教条(这种对爱的虔敬之礼(对身份 对相似之人的虔敬),会变成对爱相似之人的教条)——爱欲消失。
另外,今天的人为什么会失去爱,是因为群己界线/张力的消失——教条性地将某种相似、身份当做绝对的爱的纪律看待——明明是有张力的,但却找到了一种抽象的永恒/抽象的绝对正确。这时,你根本不认为有一种在个体层面上的具体实践对礼法的反叛,你已经全盘接受礼法了。——这样的爱欲,就失去了阿里斯多芬前面讲了那么久的想要维持的张力……又带来了一种很深的悖论——他要求的虔敬最后带来了盲信,而盲信又恰恰扼杀了爱欲的反叛特征,而扼杀了反叛特征,其实就扼杀了爱欲。(这种不加分辨没有努斯的虔敬,否认了机运的存在,像在浪漫主义中成就某种终极的爱)
总结:
1爱的目的-一砍为二的冲动
2爱谁-另一半自己
3另一半自己的特征-相似(而不是阿伽通苏格拉底讲的美 善)——排除了爱欲
及其具有现实特征。
当然,爱与自己相似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当然是与自己经验有关的东西,很难超出经验认可一个没有经历过的好。这里,综观就变得非常重要——让我们超出禀赋效应(我有的都是好,我没有的都是不好)。
这不是一个愚蠢的错误,但突破这种视角的狭隘,与综观大有关系。而所谓的放弃自我与他人合一的才是真正不可经验的信念。
爱的反叛性的张力——爱需要去衡量:爱保持在一种永不可终极完成的状态、衡量生活世界的目标、衡量对于礼法的反叛性——是非常重要的。
——但这不是理解爱的问题的全部
(惊艳。)
阿伽通(悲剧诗人)
他升华了阿里斯多芬,但他的方式是伦理学美学空谈。虚假的。形式论证非常强。规规矩矩的本性论证。
爱若斯是最新的神。
年轻柔软。荷马史诗说的阿忒神,不是爱若斯,是一位伤害神-人的鲁莽愚行导致死亡-哪位英雄犯傻走向毁灭,背后就是阿忒神在起作用。
在阿伽通这里,阿忒神代表的鲁莽本身的激情 伤害性被美化了,变成了一种柔软 美轮美奂的特征。
爱有时确实让人盲目、一股激情,而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中道观来讲,绝对理智深思熟虑的爱绝对不好,但完全一点都不思考直接鲁莽上头的爱也不好。爱要在期间取得中道。所以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高贵/低贱的爱,那么就是在爱若斯和阿忒神的区别中得到的——真正的不鲁莽是爱若斯,而不是阿忒。阿伽通直接把爱若斯讲成阿忒,取消了他们之间的区分。这是对于爱如何实现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而他没有考虑到。
爱神不但年轻柔软面容较好,还有很多的美德(奇怪荒谬)-既不会做不公正之事 也没有遭受过不公正。(空话)。
爱神做事从不武力,双方你情我愿,就能达到所有人赞成——爱若斯特别像法律。但这很明显没有区分立法的你情我愿与司法的完全对抗。——这是阿伽通丢掉的张力部分。
……
更大的麻烦:爱神与智慧。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理解不了阿尔西比亚得斯的爱欲(混淆了爱欲和爱名声)。
爱神为什么是智慧的?
因为爱神是全天下所有技术技艺的激发者。艺术 工艺的专门技术,由爱神教导声名显赫,没有被它触动的人默默无闻。这彰显了爱神的智慧。——说到了一个重要但糟糕的事:为什么爱神是智慧之神-因为有智慧的人 。(今天提名声有些沽名钓誉之嫌。而在古希腊城邦,展示出卓越 被他人承认很重要。)
爱欲与爱名声是很难区分的,并不容易,阿伽颂恰好在这里直述了这种混淆。-爱智慧与爱名声几乎是一回事(想象那些跳来跳去的国学大师)。
不区分的坏处是什么?
实际生活中,爱名声的人会爱很丑陋的东西,在各行各业都非常明显。
而为什么认为名声一定与美相关?—— 进步主义(世界一定是进步的,因此当下环境红被认可的东西,一定有它的道理)——凡在文明体系中能获得名声的一定与爱欲相符、一定是美善的。今天最追求名声的人就是最明显的进步主义者,因此把爱等同于爱名声,背后的进步主义并不如它看上去的那么明显 荒唐,当然我们明白这个问题上阿伽颂的见解远低于阿里斯多芬,在爱欲与文明上后者有更深的理解。阿伽颂这种爱欲与文明完全一致的想法是很浅的。反而带来了 加强了纷争 激情 冲突。
完全丧失了会饮篇的爱的实现性。纯浪漫主义。
苏格拉底
会饮篇对爱的赞颂本身带有对城邦教条的反抗特点。
【第一段】
以为会从歌颂的特点来真实地歌颂-歌颂主要是讲好处,而不是求真(好坏一起讲)
爱欲 赞颂本身是为了获得快乐 追求好,不是要把一件事情的全貌呈现出来-这是对的 好的,但因为它具有偏颇属性,所以怎么才会让偏颇更接近真实?
你们说的非常优美,但没有歌颂,而是装作歌颂的样子——他们把听众当做无知。这是一种共谋的假。不论是称颂 还是爱欲,如何对待听者,非常重要。
如何把人当有知者看待,还能颂赞呢?
——你的颂赞必定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一个懂得颂赞的人,必定通过多种方式接近事实。对对象更了解。懂得爱欲也是一样。
但这是偏颇的。但是重要的。破真的方式:视角之真。
【第二段】
爱欲必须有对象吗?
爱欲是一种关系。要与对象有关。
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瓦解了属己之美——人们爱的是他缺少的 不拥有的东西
(驳斥了阿伽颂爱是美的发言-爱追求美 那么本身就是丑陋的)
好/善的事物同时是美的东西吗?
——美 善总不是高度类似的。
于是留下了两个问题
问题1 阿里斯多芬问题-爱自己
到底为什么而爱?
问题2 阿伽颂问题-爱美
什么是美 什么是善 美善的关系是什么?
先说这两个问题的反面:
人不能逃脱爱欲,如果爱欲有问题 会带来很大伤害和麻烦,而麻烦就在阿里斯多芬和阿伽颂问题之中——爱自己,还以自己拥有的东西为天然的美来看待。——今天所遭遇的问题——意识形态问题。
什么是意识形态——不加分辨地认为自己拥有的是美的,给这个美构造理由。
什么不是意识形态——跳出爱自己/以自己为美的意识形态——良好生活问题
——爱欲问题与良好生活问题,是同一个问题。
因为会饮篇是颂赞,所以是“一个视角”的真,但它很重要,因为它没有谈理念之中什么是美 善,而是实现之中。对美/善的实现的颂赞
【第三段】
爱若斯是谁?(而不是“本质”是啥)——形而上学 人类学差异
但正是人类学/谱系学方式 比空谈本质更接近爱若斯的本质
苏格拉底问狄奧提玛:爱是丑陋的吗?
并非任何不美的东西必然丑陋。
并非不智慧的东西必然无知——中间还有正确的见解(虽然正确但不能说出具体理由来解释)
爱若斯就是这样一种认识的中道
——爱的反面可以是恐惧 恨,其中间状态是美/爱的缺乏。爱欲是对美的缺乏的认识。
会饮篇从一开始每个人根本上就是在回答 我的意见为什么是真的。
对别人有好处做到牺牲的地步/可以形成立法/技术——论证我的意见正确之原因——没有说知识的问题,而在说与他人达到共识的承认问题。
(技术的特征就是共同认可)
正确的见解不是知识问题,而是承认问题。
——从知识论 纳入 维特根斯坦-共识论:
我们如何能知道对错 产生认识的确定性?共识。
(我们无法得到一种逻辑性知识)
这就是中间状态-正确的意见-因为达成了共识-但共识可以改变 永远达不到理念
开始回答前面两个问题。不爱自己爱什么。什么是美。
世界的永恒不变-所以正确意见永远处于中间状态。
美/善不是知识/逻辑/实证问题,而是承认问题。
爱若斯来源=丰饶神+贫乏神(怀于美神出生那天)
一个精灵-传达神的命令和礼品 传达人的祈祷和祭祀,填补二者空缺使宇宙成为相互连接的整体。
所有占卜活动中的媒介,在祭祀 巫术方面有特殊专长。神不与人直接接触。
一个关系/过程。纽带。路途。
真正存在 起作用的东西。
不是be 而是becoming
不是是,而是是起来的过程
——对中道的理解-我们就是美与善的缺乏。我们必须在这种缺乏,以及这种缺乏和他人的共识/承认中是起来。这个过程 纽带就是爱若斯。
爱本身并不美好,爱是美好的缺乏。意识到美好的缺乏,才有爱。
爱不是可享受的快乐/需要忍受的痛苦。爱通达美善,但本身不美不善。
爱若斯与智慧的关系?
从爱智慧来理解:
两种人不爱智慧1神2无知者
人不可能是神,所以要么爱智慧,要么无知。
爱绝对不会自足。
人在贫乏中有两种特征1感受和认识到贫乏2感到自足
爱与自足无关 完全相反-感受不到自我的贫乏就不是爱。(今天那套爱自己接纳自己与爱若斯背道而驰)
什么叫爱智慧 谁爱智慧?
爱不是爱的对象(今天) 而是施爱者。-美丽优雅完美幸福是爱的对象的特征,而施爱者完全与之迥异——
哲学≠知识/智慧。哲学是“爱”智慧(不占有知识)。(be loved &loving的区别)
知性本身不是对知识的复述和占有
——爱的知性本身不是对爱的确证、对爱的方式的技术性把握的知识发明,而是过程本身的投入-意识到自己并不智慧而又需要智慧。(维特根斯坦-意识到不得不使用语言,而语言有诸多问题,而这样的问题的分辨和解释是没有尽头的)
爱若斯与智慧的关系-知道1把自己看做施爱者2并意识到自己身上不可能脱去的智慧美善的缺乏-在这过程中人才会有爱。
——在这样的人身上 不认为身边的问题是别人造成的,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对别人的克服,而起点是对自己的克服。首先改变自己。因为不认为自己掌握任何真理。这是爱若斯知性要素的开始,也是爱若斯为什么要有努斯的要素(?)爱不是欲望 本能 是有知的要素的,首先要知道不以自己为美 不爱自己,其次像爱若斯的母亲一样知道自己身上的贫乏 而不是像其父亲一样感受到自足。
这种对贫乏的把握,是爱若斯的根本来源。
Ⅵ
阿里斯多芬问题-人该爱什么?爱属己之物
阿伽颂问题-爱美。什么是美?
如果无法回答这两个东西,人就会陷入意识形态战(先自爱、找一切理由证明我这个是最好的,与我不一样就是糟糕的)
现在我们到达的:从认识自己的贫乏开始。追求自己没有的美善,自己本身不美也不善。
——————
认识论-柚子树本身的性质( 形态 果实 生长周期…)
实践论-如何种出柚子树(水分 土地 虫害 阳光 温度……)
——————
苏格拉底x蒂欧提玛
爱欲的目的:知道自己的贫乏后拥有美/善
拥有美:?
拥有善:为了幸福
这里提出一个重要问题——美/善是不同的。人做不到对美善认识的圆融平衡。
怎么叫一个人拥有善?
今天我们常常是先有结果再有论证-先觉得自己好,首先回答的不是“什么是善”,而是“为什么我有的是善的”——一个真实拥有爱若斯的人从不问自己的现状好不好-这是一个压抑爱欲的问题。一个爱欲中的人不会觉得满足(与善非常相关)。
善是什么?
不是被爱欲独占的。
爱与幸福的核心关联:
财富 名声 健康……都与幸福相关,为什么我们不称其为爱?
创作-为什么只有诗人独占这个词?
爱欲-为什么只有人独占这个类别?
——爱若斯与创作有共通之处
——为什么爱一个人与爱别的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特殊之处是?
爱与人、性相关。因此爱若斯统治了幸福这个类别。(?)
今天无爱时代 独身主义 也很幸福呀?
爱财富 名声 健康……都是属己之物 爱自己,但爱若斯的对象是一个重要的他人。(人当然不是眷恋自己的所有特征。)
为什么爱若斯统治了幸福这个类别?
善是超越对属己之物眷恋的重要特征。人不是眷恋自己的所有特征的。-这里在尝试分辨爱与善的关系了。
只有爱若斯的对象是善的对象(财富 自足 名声……与善没有关系)
什么是善?(这里没回答)
爱若斯的三个特点
1认识善
2拥有善
3永远拥有善
永远与死亡高度相关。爱若斯也是。
为什么要永久占有?永久与爱欲的实现的关系?
(今天我们对永久这个观念的兴趣很淡,正因如此,我们希望活在当下,维持现状,采取独身生活的重要原因)
爱欲呈现出来是——孕育
爱的职能是既在身体也在灵魂中孕育美
(成熟避孕措施出现之前,爱与生育是高度相关的)
人什么时候会产生孕育的欲望-跟美的对象(典型。而不是善的对象)
所以美与孕育有关。
但美的人一定能孕育出好的孩子吗?当然不是。
康德-美善有直接的关系-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动物身上如此,在人的身上不一定。这个问题很关键-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动物身上的善是很简单的东西(健康 生存),人的善很多时候不健康牺牲死亡反而会善。(包萨尼亚斯的低级爱欲高级爱欲)
但是美很重要。美是一种伎俩。
由于是谈实现而不是理想,面对现实就要接受爱若斯有一些与善不相关的部分-美与善不总是相合的,美是一种很难摆脱的自然伎俩,我们靠这种伎俩激发爱欲。
阿伽颂:爱若斯=爱美
蒂欧提玛:爱若斯=在美(这种伎俩)下的繁殖和诞生(今天 避孕 也可以不繁殖啊→纯粹的性 而爱少)
为什么爱的对象是在自然之美伎俩之下的繁殖?怎么理解这之中的断裂?(
在现实考量下来看:
繁殖是凡人能够活着 不朽的最近途径了
两个疑问:
1我干嘛要不朽,我接受我就活这一辈子
2不朽和生育的关系是什么?
爱财富 健康 除了是属己之物,都是无法永恒会死的。
1爱是意识到自己的匮乏(根基上当然包括关于死亡的匮乏,比如人不可能通达一切真理因为人的一生有限)死亡与爱欲的理解和阿里斯多芬理解爱欲与权力高度相关:
阿里斯多芬的爱若斯-来源于对权力的反对(宙斯一切两半的神话)。拿掉权力,爱欲无法被理解。
这与蒂欧提玛很像-爱若斯是对死亡的反对。抽掉死亡/永生,爱欲无法被理解(纯逻辑上的)
并且不引入死/不朽,属己之物也无法避免——就活在当下 有啥理由不爱属己之物?
所以 只有对死亡的超越,才是对必死的自己的超越。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追求:
只要真诚面对生活,人没有说的那么豁达。我们是在以别的方式逃避死亡的:
(两种造神方式)
方法1以属己之物造神-爱欲是可以通过政治性的创造克服死亡。(为国家族群性别牺牲)
方法2以诗性的创造克服死亡-诸种宗教
——不是说过独身主义生活为自己活就远离了死亡本身的恐惧。我们容易把自己投入一个种族等属己特征构成的群体。以上两点大量存在,而且有很大的问题。)
问题1政治性创造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其构成的对象关注的第一课题是报复-公正关切-《意志的胜利》中与幸福和善是冲突的)。封闭性会导致与善无关。
这种克服死亡的方式不带来幸福。
问题2诗性的方式容易变成迷信、教条、纯粹逻辑的空集合。也与幸福无关。
2不朽和生育的关系是什么?-不做自然的孕育,就更容易加入造神运动等怪怪的方法,与我们的真正幸福高度相悖。
爱不以孕育的方式就会以属己之物的方式造神(爱的政治性创造、美的空洞词汇)
孕育和善的关系是啥?
我们不否定人会爱属己之物、美的空洞词汇。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先说说,孕育这个事本身是很有魅力的。
不应让孩子来到糟糕世界中。这是有道理的,但
1孩子确定会受到坏影响?不一定
2确定会受到父母影响?有统计学上的真实性,但没有mechanism上的真实性
——我也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
孕育不是远离危险 不幸的方式,而是超越危险 不幸的机会。就像我们自己的人生历程一样。
爱欲的实践论也是一样:不是一口气到达爱欲的乌托邦,是超越进化,慢慢回到中道的方式(卡塔西斯-不断进化上升的过程)
话题转变:这种爱欲的渴望的原因是什么?爱如何实现?
起点-动物:
作为人摆脱不了动物的自然习性(1性/结合、2照料)——动物这两个习性是摆脱了爱自己的,作为本性的起点是摆脱了属己之爱的-属己之爱不是动物问题 而是人的问题。因此爱欲的本性是一种身体性(自然冲动有一种忘我属性)。
(厄里克希马库斯 费德鲁斯)身体虚弱不具备肉体的旺盛,就会摆脱人的自然习性进入一种算计之中(功利 技术)。以自然性回溯,对于深思熟虑的属己算计,可以靠身体强健克服。
这里发现两种造神——爱欲的政治性创造、诗性创造,都很大程度体现为懦弱和算计。
这里发现两种不死——1爱欲造神达成的不死2孕育中真正实现真正的不死
至少在身体性与幸福相关之上,强健的体魄与爱欲是更接近的,更反对以技术方式去控制身体的。
——动物也是靠爱欲克服死亡的
人和动物不一样的一点:
人与动物的很大不同,有智慧。体现在(知道自己是)不断变化。有死有变化的人不可能不朽,我们要在变化中理解不朽。
这个变化性超级重要:
“凡俗事物保持存在的方式不像神圣事物一样可以完全一致(变老 消逝 留下同类的新事物-凡俗事物在生理和其他方面不朽方式)……各种事物展示的热情,正是他们在变化中实现不朽的方式,这是爱的本质。”
——爱若斯为什么一定要以孕育的方式实现-人即使不孕育,也无法达到静止状态。
善变是人的特点。善变中产生强烈的关键转变:美→善(动物不理解不觉知这些)
死是纯粹身体性的,但变化是知识性的。
而知识也在改变。
爱欲抵抗变化中,很大一部分与知识相关——美可以是一种观看 判断,善一定是一种理解
善的理解对善变的人来说,从未达到完整的理解-我们不掌握真理。
但人可以求知,人如何求知?通过读书?不能。善的知识要在善的实践中得到。
继续说 如何从属己之物上一点点提升起来:
也就是说人是如何应对善变,克服死亡的?
【第一条路】孕育名望(自己的影子)
人需要通过名望获得不朽。虽然名望也是一种属己之物,但还有一个特征:靠他人的承认。这是他人的。这比属己之物往前走了一步
名望很像爱欲-体弱的人会去算计,算了吧。爱欲胆子大的人很想获得名望,今天求取名望 爱欲是不理性缺乏算计的。(?)
名望和爱欲/生育都很像-像自己的某种复制/影子、属己之物的扩展。
名望比属己之物多一些公共性,但不多,因为可以在一个封闭政治共同体中获得,也可以在一个及其教条的教会中获得名望。是走向德性与善的第一步了。
【第二条路】人还会孕育心灵
1教育者 诗人 政治家。心灵孕育作品。美的实体化。也有一定公共性。
到目前,总结三个实现爱欲的方式
1身体(本能)强健 (算计就会少)2名望3作品
——只是一点点基础提升(希特勒。僭主品格)还谈不上善
基础之上的关键提升【爱的阶梯】:
先点出重要的东西-
刚才讲了
1美是自然的伎俩 诱惑人产生孕育的冲动
2善替代了美成为最高的东西,善是一种理解,知识性的
这里蒂欧提玛回到最高等级奥秘之上
3又在谈美 完全没有谈善了-看的艺术(综观)-爱欲的至高状态
第一步 身体之美(费德鲁斯 爱欲的功利)
我们都有贪恋肉体的时候 不会停下来 这种贪婪 激情确实很有吸引力 如果你不把这些身体之美看做相同,总认为还会有更好的,是愚蠢的(因为这种贪恋是高度类似的)。如此就会认识到所有身体都是美的,并只对这一个肉体释放激情,视这个激情视为微不足道——身体之美很有吸引力,爱欲占有美,我们最低限度地占有身体之美。
——对于身体之美的克服
第二步 柏拉图之爱的实现(包萨尼亚斯1 )
——把心灵美看得比身体美更有价值。(无私 忠诚……)
第三步 法则中的美(包萨尼亚斯2)
被迫观察实践和法则中的美。明白每种美都与其他种类的美密切相关。这样就会越把身体之美看做微不足道。这样实践之后,爱的向导必须为他们指引这种知识的形式,这样他会真正明白美:
一个人心灵美 无私更好,为什么会无私?一个人的无私是与法则 环境相关的-社会整体美好秩序与一个人的心灵美高度相关,这是真正的美,在这个情况下,纯粹身体之美微不足道。
——如何判断一个人心里美:被迫观察(看而非思考)实践和法则(环境)中的美(知识的引导)
第四步 总体的美
自此,将从总体上看待美而不是仅仅看个别例子了,不会像奴隶一样爱身体美,不会爱慕特定人/某一种具体实践的美。取代这种卑微 心胸狭窄奴役的是 他将转向美的大海,凝视着它,通过对知识无尽之爱,产生很多华美宏伟的对话和思想。
关注社会法则→不仅仅看待法则,你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各种方式在理解什么是美。
——看到总体的美
爱欲提升的过程:实践(本能追求美)→看/凝视(综观)
还有几点很重要
1言辞为什么重要:爱欲的理解属性-善的那一面,在真正的生活中不是脑子里的想法,必须变成实际的对话/言辞/沟通才可以实现。这是一种基础的提升-言辞具有公共性,本身是某种作品。爱欲中对言辞的强调 与名声 作品的强调有很大关系。
爱欲对象-身体心灵美-情感的
观看的对象-实践的法则 美的海洋-理解的
2当他以这种方式变得成熟强大以后,他会突然看到一种特殊的知识——永恒美/美本身/美的普遍性(美的形式)
怎么看到美的普遍性?
1物理意义的(规律支配) 2伽利略第一性质第二性质 ——在不以美为标准对象的地方看到美,以及我们认为在这个语用中使用美是非常合理的——这叫做看到了美的普遍性
“面向闪动”(LW)
因此,这就是与爱欲相关的最高状态。
(与爱欲的关系:今天不恋爱生育,认为这些不好不美,为什么不好不美?过去的实践和凝视中你没有看到好在哪里。你在不同的地方看各种不同的美在哪里,这才让爱欲本身得到维护和延续。)
怎么看呢?就是刚才那个阶梯。需要意志 观看 很多知识。
——这之中必然存在对身体的回归。为什么?
在最低级的阶梯看待身体 生活时,我们看到极端的激情 纯粹的本能爱欲;
在最高级的阶段看到对一个身体综观式的理解和观看(不断实践操持中的面向闪动)
——这样的过程导致一段关系的持续 敢去孕育。
——为什么到最高阶段不谈善而谈美?(重要。)
-善是知识 理解 言辞 共识
-美是对象
仅仅关注善,不需要对象,有知识就行,只要想就可以了不用看,不看就没有爱欲。爱知识不是爱若斯,爱若斯必须有对象。不靠想 而靠看-不靠书斋中做理论,靠在实际生活中操持到主动实践的过程。爱若斯到最后必须是可经验的对象/身体性的。(因此蒂欧提玛美-善-美)因此孕育出的不是虚幻而是实体(不仅是美的影像而是真正的美),才能够变得不朽。
这就是孕育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谈爱、在理论上理解爱。
整个爱的飞升:对美的本能接近→对善的知识的理解→对美的凝视/实践
——这是一个卡塔西斯的净化过程,而不是有了后面没前面的扬弃过程,直到至高的孕育和综观,之前的一切都有,阶梯的攀升过程,每一步是包含前一步的。最后回到身体性
(各种不同视角下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的内容:爱与孕育 死亡 不朽的关系 。我们如何理解 接受孕育,爱欲的阶梯。
Ⅶ
问题1 为什么爱欲与孕育相关?
为什么不可以是其他人 两个人之间 而一定是孩子?
爱欲当然可以与孩子无关,爱欲的非孕育性是现代避孕技术出现后的新情况。
这个问题本身一定与现代性高度相关-这不是柏拉图时代的情况,而是现代会带来很多问题的情况(爱欲成为纯粹精神的共融)
从生活说起。
如果没有孩子的孕育,今日的现代感情两个人的生活和一个人的生活、与朋友的生活,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问题2为什么孕育和不朽相关?为什么爱欲不是只关于此生的幸福感,一定要不朽?
四个文明的轴心突破本质都是对死亡本身的克服:
希腊人-靠知识 中国-伦理秩序 道德 印度-轮回观 犹太人-靠信仰克服死亡。
——轴心文明解决的核心问题:超越性/克服死亡/不朽
超越性让人生活有了合理性,而合理性必然与超越性相关。今天虽是去寐环境,但这或许真的去不了。或者换成其他方式继续存在(如:属己之物的政治性构建)
——认为谈不朽、死亡是无稽之谈,我们能感受的只是当下,现世生活的指望和设想-想的太简单了。任何人与人之间承认/合理性的部分 都不仅仅是与现世相关,不如说更多与传统相关,而传统中这种超越性要素是非常重要的。
上期带来的上面两个重要问题,本期继续深入:
————————
苏格拉底所谈最接近爱欲,内容是真实的,但他的不真在于-对爱欲不感兴趣(懂但没兴趣)
苏格拉底爱智慧不爱神。苏格拉底赞美爱的精灵的不真诚-赞美智慧-而智慧是自己拥有的东西。
阿尔西比亚德斯这里
1真正的关系-第一次开始谈具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真正的影响-谈毁灭
苏格拉底真的是一个施爱者吗?
——知识是一种理解、把握,我可以不感兴趣,但可以懂,懂了就可以谈,谈出来是对的 真的。
对于知识来讲,你不必感兴趣,但依然可以谈。
但爱欲问题是可以变成一个知识问题的问题吗?
如果苏格拉底不仅不是一个施爱者,还是一个四处索取爱的被爱者,他还有资格谈施爱吗?
([知识性格]能否让人成为一个施爱者而不是被爱者?能否阻碍爱欲?)
(会饮篇可看做柏拉图对知识的反思)
先简单说下:
苏格拉底说而不做。他的那套东西并没有真正克服属己之物,而且把自己困在更大的属己之物之中(这也是我们今天的问题)——
在苏格拉底那里,爱欲通过孕育最后要达到的是自己的“不朽”,而不朽在人的善变生命历程中受是不可经验的。尤其最后要的美本身,已经脱离了他人承认/名望,成为了对美本身的把握,这当然是知识/认识的把握——这还是属己之物-靠自己的理解/体验/经验去构成的东西。这里存在的问题就通过阿尔西比亚德斯来讲述——由真实生活来回答,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探究/政治学
苏格拉底和阿尔西比亚德斯的相同之处-僭主性格 都不是施爱者
苏格拉底爱智慧而不爱神-苏格拉底赞美爱的精灵的不真诚-赞美智慧-智慧是自己拥有的东西——知识性格有某种遮蔽属性,知识的高低对错会遮蔽情感的虚假性-这就是他们俩之间的问题。
阿尔西比亚德斯对苏格拉底的颂赞,说明阿尔西比亚德斯对苏格拉底的情感是真的。这就超过了苏格拉底。
这里有两种真实:
知识的真实 和 关系的真实
无人之真 和 有人之真
知识之真不关乎人 超出人/生活现象 是一种理事,而关系之真总是有人之真:
爱欲的真假的判断标准,不是逻辑、知识,而是另外一个人的感受。这超级重要-这个真实才超出了属己之物。
而知识的真永远无法超出属己之物。
爱欲的真当然是有人之真。
阿尔西比亚德斯没有苏格拉底日神式的知识的高明,却有狄俄尼索斯酒神式的坦率,这种坦率/有人之真,是爱欲的关键,而不是无人之真。
苏格拉底为什么放肆?
这是知识性格的问题。
——每当我们以知识探究的方式问“为什么”,实际上就都假设了反面的可能性(陈嘉映)。而理由是会到头的,不是所有事情都有解释(LW),如果一直质问一个事情的理由/来源,最后的结果就这个东西极大可能被解构。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是问到源头都能屹立不倒的,连科学都没有。这是一种知识的放肆-“不论是传统、他人观点,一切已然在另外一种认识中成型的东西,知识都有能力反对和挑战,这种反对挑战总能指出那个已然成型的东西本身的错误”。
难道知识不该如此?
该。
正是因为有知识,我们能够认识到今天的地步,很多知识就是因为其解构性,我们能不断发明新的范式新的开拓。非常powerful。
但我们不得不说,不因这种解构性,它就没有任何问题。今天我们在爱欲中要洞察的问题,首先是知识放肆的特征。
知识的放肆进一步的影响:当我们用知识的方式挑战(当苏格拉底提出另外一种视角/更高明的知识后),1对错高低在知识的呈现过程中就会非常清楚明了——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能在隐秘之处运行。2知识的运转,总是以自己的荣耀作为基础
(这里举的钱和知识的例子有疑问。)
知识是显明的,这是好事,但在爱欲中就会有问题:
整个爱欲问题在说施爱者,以及施爱者如何不要爱属己之物。但以知识作为施爱对象的人,他总是让其他人不爱属己之物,但对自己不起作用-当他自己掌握这个知识后,能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已经很好了呀-他怎么能意识到他自己的问题呢?
(这里涉及 知道自己无知 和 相信自己无知 的区分。人真的能“知道“自己的无知吗?最后会说。)苏格拉底是知道而不是相信 。
(知识起作用的方式-放肆性-附带对其他人既有生活的消解-能对其他人产生很大作用(不爱属己之物)-而不能影响传播者自身)
接下来,阿尔西比亚德斯谈苏格拉底的节制:
表现的像爱美少年实际上不爱。(也是我们今天的困境)终其一生都在玩弄人。
苏格拉底是反爱欲的,因为他已经对身体失去了欲望(看到美本身之后回看身体之美,觉得不美了一文不值。)
为什对身体失去了欲望?
知识对外的瓦解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不值得过
知识对内的瓦解性-瓦解人与人之间承认的问题
如何瓦解的?——
我为什么需要一个糟糕的人的承认。
哲学对内不仅没有瓦解他自己的属己之物,还瓦解了他对其他人的需要-这是苏格拉底的问题。尼采也这样认为。
知识性格/哲学生活是有瓦解性的,这不仅出现在大哲学家身上,具有知识性格的人即使所知甚少,这种瓦解性也非常多-厌世。
厌世的人就是节制的人。节制因为低欲望。为什么厌世,因为很多知识呈现出了对于世俗生活的否定。(叔本华说了,一切欲望的满足带来巨大的空虚)很多虚无主义是由知识构建起来的,反爱欲,过低欲望生活。
——阿尔西比亚德斯在苏格拉底的冷漠和节制下,特别想探索:苏格拉底到底为什么这么厉害?此时阿尔西比亚德斯意识到,自己从被苏格拉底追求 变成了追求苏格拉底
这不好么?阿尔西比亚德斯从被爱者变成变成的施爱者呀。
这不好-欲擒故纵(不是真理但有道理)-这种方式引发的对方对你的追求,并不是因为对方是一个施爱者,而是一个别的机制-与爱无关,更像是一种自我证明-爱欲很初级的一个东西(荣耀)。他向苏格拉底要不到 就向全雅典要(攻打西西里)。这不是真正的施爱者。他对爱欲本来有点兴趣,但也被苏格拉底逼得对荣誉感兴趣而不是爱欲了。阿尔西比亚德斯自己也知道他进入了一种迷狂状态(像蛇咬)-体验到苏格拉底形如maerxusi的伟大力量后,他也想拥有知识的厉害——对一切巨大否定的狂热,和透过这种否定获得权力的狂热。
阿尔西比亚德斯本来是很爱苏格拉底的,而现在爱苏格拉底的原因是为了更优秀-他以为自己是施爱者,他不是,还是为了自己的功利。
更重要的是 苏格拉底做了一个知识的无懈可击的回复:要么我占你便宜/ 要么你占我便宜——这是一种知识分辨(这揭露了古希腊老少恋的某种虚伪-无论如何都不公平不正义)某种程度上是真的——用一种正义观拒绝了阿尔西比亚德斯
但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愿意让阿尔西比亚德斯占占他的便宜呢?
(在知识人这里,欲望通过知识性上升,却成为了对欲望本身的否定,这种否定回不去蒂欧提玛所说的身体性,产生了他自己对欲望的节制,对他人是羞辱性的。)
(节制产生的伤害与知识的放肆产生的伤害同样显著。)
阿尔西比亚德斯受到了羞辱→产生了自卑→报复。
阿尔西比亚德斯想要成为优秀的人以摆脱被羞辱的状态。如何变优秀?在苏格拉底这里受不得认可,我就建立功绩。
苏格拉底关注的不是感情本身-爱欲,而是知识构造下的正义问题。
不能说这是错误的,
这其实本身是个困境(教育的某种特殊性)——我们有各种方式关心他人(以承认的方式,夸赞 奖励 服务于其功利)但教育不是,以知识教育的人,恰恰是以不承认、指出问题的方式对人好,这不是坏事,且恰是教育伟大之处,而且指出的问题中包含着(很高级)的正义,但这个东西与爱欲是相悖的(为什么?)——这是知识型本身产生的张力。这个张力在爱欲中会让人产生一种糟糕的节制:
否定型节制(不要 不做) 与 肯定型节制(适量做)
一旦厌世 虚无主义 带来的当然是否定型节制。
爱欲当然包含节制和审慎,但这种审慎必须在生活中而不是理论中呈现。爱欲不是理想国,爱欲是实现。爱欲是在身体的自然必然性上诞生的,放弃自然必然性,离开实际的人、影响,谈不上爱欲中的审慎。
——苏格拉底的知识性格引他走向否定式的节制,这不是爱欲中的审慎,是糟糕的审慎。
苏格拉底的审慎-忍耐endure-不做
肯定式的审慎-基于对未来的预测prudent 尽量偏向好的结果-去做
知识性格容易对在世生活产生enduring态度(人间不值得 我忍)
因此,苏格拉底没有真正实现德性。
知识实现不了道德和德性。知识是一种德性的想象和模仿。
蒂欧提玛爱的阶梯的上升不完全依靠知识,因为一旦依靠知识,这种上升就是想象的上升,对德性本身的模仿。(两个人为什么要小孩……这是对德性的想象和模仿。)
知识的作用确实能得到一种非现世生活的 清晰的道理上的全胜,就像苏格拉底回绝阿尔西比亚德斯的“占便宜说”-清晰而正确,而放肆,而伤害。
所以,知识没有 不能克服自己的属己之爱(只是别人的),苏格拉底爱来爱去爱的都是自己的智慧,(因为知识向来我属)。
苏格拉底知识型爱欲 像费德鲁斯说的 为他带来很多好处,因此他关于爱欲的知识性探究,消磨了他自己对爱欲的兴趣。苏格拉底的讲述 不是为了澄清爱欲,而是为了指出他们的错误,他是在用知识的明确清晰,掩盖自己的虚假。
阿伽颂说的太糟糕凭什么排在苏格拉底前面-就因为他们俩是很相似的-美好的、对生活大有裨益的、假的
就像我们和苏格拉底的区别。假如我们也有一种知识性格,我们一样也能提供这样的东西。其假就假在知识的探究和清晰性,磨灭了情感和目的上的虚假。(今天对生育 关系的反对,对自爱的强调,就是这个东西)
最后,苏格拉底在知识上卖一个小聪明-只是为了赢阿尔西比亚德斯。苏格拉底的虚假在这里非常明显。因为他根本没有赞颂阿伽颂的愿望(前面把他驳了个面目全非)
——苏格拉底在小聪明上赢了,但在爱欲的对话中失败了。
苏格拉底的知识性格导致了1放肆2错误的节制,导致了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毁灭和雅典的毁灭。
我们最后发现,蒂欧提玛的内容是以知识的方式呈现的,但爱欲是不可以凝结在知识 反思中,必须在关系中的。
柏拉图这里是在挑战自己的希腊超越性的至高的生活方式-沉思。
沉思让人能通过知识方式通达最高状态,但沉思这种状态有巨大的危机和张力:如果一个地方的人都在个体的知识探索中达到所谓以知识方式呈现的超越状态,这样的生活就会带来巨大的现世风险-生活的政治风险。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情。
这里
生活本身的精神化 vs 精神本身的生活化
后者比前者重要的多的多。
我们要的是生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作为质料去构造精神。
无爱欲而有知识的生活不仅不幸福,还会造成政治性危机。幸福本身是通过爱欲本身的生活化来实现的,而这对有知识者是很困难的,因为知识探究性格就是有强烈的瓦解、反爱欲特征。
现代所谓的三观融合品味相似,就有很强的知识要素,对爱的判断是“从生活中取材,形成精神化认知”,而现代爱情与单身生活的相似性,远大于现代爱情与古代爱情的相似性——所谓“一个人要过好单身生活才能进入爱情”不就是说在单身生活素材中能够实现一种精神化的理解,才能在现代爱情中搞精神化。
但不可能。精神化 知识化 理解化本身就是反爱欲的。它本身就没办法在生活中成型,而只能在想法中成型,而在想法中成型就是反现实的。
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是相信自己不知道 区别就在于:
·知道自己不知道-不外乎就是走向陈词滥调(真理不可通达这种) 但你还是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知识问题}
·相信自己不知道-我完全不理解认为一派胡言的东西中很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东西是我现在没有感受到的。{信念问题}——这样可能才能抛弃唯一真理观。
——知道自己不知道,相信自己踩在真理的路上只是没有穷尽;而相信自己不知道才能对生活本身、他人、爱欲产生兴趣。
在知识型生活之外必须有一种非知识型的感触的方法,不管是政治学的、宗教、保守主义的都行。(政治学如何是非知识型的了?)
(我现在强烈意识到,不同领域得到的水晶般清晰的生活图景,只要是知识性的,就会走向激进主义。)
爱欲与孕育的关系,不是从知识上可以最平顺推出的东西,知识上能平顺推出的永远不是孕育孩子而是孕育作品、知识……,因为这些都还是在知识性地构造自我、自我与作品的关系和理解——还是属己之物。而一个孩子才真正的不是属己之物,是身体性的,是非知识的,是你想把它当做属己之物看待都不可能的。
爱欲本身,是非知识性方式来真正克服属己之物的重要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