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星期三,华严寺
飞机中午前到的,一吃完饭直奔华严寺,记忆中是方正整肃的结构。登宝塔望大同全景,阳光下,满眼飞檐连缀,高楼零零星星。






-------
景区讲解员:
华严寺是少数民族政权建造的,有983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有30余座的单体砖木质的结构,排列在了南北两条主轴线之上的,大家现在所在的就是北轴,我们看到宝塔为中心的是南轴。华严寺当中的华严,它是依据一部佛教的经典《华严经》得名的,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所以称之为华严寺。
那在我们稍后游览参观的过程当中,店内的造像和壁画都是华严寺的精华。现在呢我们看到这是第一座大殿光明殿,寓意为佛光普照,普度众生。
这组建筑叫做抱厦,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大领域空间的,我们看到抱厦的中央有穹隆型的藻井,形状和特点就是辽代契丹族赖以生存的蒙古包,也就是圆形的屋顶,所以说这个建筑是辽代建筑当中非常典型的特点,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结构。
佛坛中央之上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华严经》当中讲的也是这三尊。释迦摩尼代表的是智慧者,右手边是普贤菩萨,华严三圣有得自圆满之意。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尊主佛是端坐在了这个莲台之上的,它的造像高度为11米,泥塑金身。而另外主尊佛祖面前的站立的这两尊是释迦摩尼佛祖的弟子阿南和迦叶,最边上两尊是斜侍菩萨,辅佐佛祖常伴左右。
大殿除了我们看到的三尊造像之外,环殿一周不只有壁画,它的顺序是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为主。
参就是参拜学习之意,游历的一共有113人,最终是求得善知识、忠诚的佛经故事了。壁画的整体都是连环画的形式所展开而来的,中间融入了大量的祥云,让树林等穿插其间,所以可以看到这幅壁画非常连贯有序,情景交融。
那在这一侧山墙之上的重点,主要是凸显了善财童子拜的第一位老师,也就是文殊,菩萨为中心,菩萨的面部塑造是非常有特点的,它是以男性的风格塑造的,蓄了八角的胡须,我们看到的服饰风格,都是当时少数民族时期的。
在当时契丹族记载中,男子都是以蓄胡须为美的,所以说辽代不管是造像,包括壁画当中的人物内容,部分都是有胡子的,从而保留他们所认为这种英雄本色。像山西就是朔州大同一走,朔州这座城市以后有座应县木塔,它也是辽代萧太后时期的,它里面的造像也是有一九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就形成了少数民族时期的比较独特的审美风格。
这就是文殊,手持如意。对面南北相对的这一尊便是善财童子拜的最后一位老师,一旁有善财童子正在拱手参拜,那也正是善财童子拜完这位老师之后,他整个求佛经历结束之后,是拜在观音菩萨的座下,功德圆满。
我们常说的红孩儿在佛教当中叫善财,是广结善缘的。这座大殿所有的造像壁画,包括这个建筑,都是后期2008年复原的,因为古建筑当时就被毁于辽金战火了。
2008年在文物复修的时候,华严经被列入到规划范围内的,全部都是复原的,外面的这些全都是08年做旧了。这整座建筑就是08年的。
华严经作为当时少数民族时期的寺庙,它的风格是比较有特点的,它的朝向并非南北向,而是东西向的。在当时记载,契丹族人信奉拜日为神,也就是说太阳尊崇以东为上,他们认为太阳是能生万物,但实际的一些建筑房屋,包括这座皇家寺院不是东西向的。
悬挂有牌匾的这组建筑是山门,包括我们可以看到门前可以雕刻这一整座。进入到山门的左两侧是门神和哼哈二将。
这座院落保留下来的是清朝时期的状态,当时是有师傅的。这个就是防虫防蛀,但是因为南方的木材在北方比较尴尬,所以它现在放在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挥发水分的。
咱们现在穿过念佛堂之后,看到面前这座雄伟大气的建筑,他就是华严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而且这座大殿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单体辽金时期木构宗教建筑当中,它的体量和规模是目前来说全国最大的,它的总占地面积呢是1559平方米,就是不算外面这个大殿,建筑面积就有1559平方米,最初时间708年,也就是到公元1002年。
在辽时期,1122年,女真和契丹两族在交战的时候呢,金兵攻入到大同制造大殿,不幸被毁掉了。后来公元1140年,金代重新占领大同之后,又修复了它。因而,这座大殿其实是多个朝代的,首先这个遗址和地基就是辽代的,而上面的建筑结构则是金代复原的,至今800多年,所以辽金建筑是原貌,屋顶的正极两端建立有一对高度达到4.5米,并且是琉璃烧制的鸱吻,形态是龙头和鱼头,一对形状不一样,右手是金代的,它是随着古建筑保留下来的。看到左手边的,这只是后来明朝造上去的,还差了300多年,所以右边这个才是年代最久远的,高度一样。
我们上来之后呢,来这里请看一下这两块匾额。这4个字的意思呢是赞扬释迦摩尼,是一位能够普渡众生的掌握者,他是驾驭佛法的一个大丈夫,属于释迦摩尼佛的十大尊称。
我们进入到这座大殿之后呢,首先就是可以感受到殿内的空间,包括占地的面积是非常大的,雄伟壮观。而在店内中央,供佛的造像一共是32尊天王佛祖菩萨。我们可以看到正中央之上,佛是五方佛,右手边的第一尊是东方的饿出佛,这第二尊呢是南方的宝生佛,第三尊中央释迦牟尼佛。这第四个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西方阿弥陀佛,最后一尊是北方的不空成就佛。
五方佛在佛教当中主要代表为佛法无边无量之意。每一位佛祖在自己的世界之内属于是教化和普度众生的,这五方佛的材质和年代上的顺序前后是不一样的。中间三尊是明代宣德年间的,有一位了然师傅与经师集资善款之后,雕刻完了三尊造像,回到大同。所以边上的两尊,包括其他的造像,则是隔了38年之后,重新用泥塑补进来的。
在明代和清代,华严寺是最初的皇家管理过渡到僧舍管理了,民间的管理肯定财力受限,不如皇家,那当时的材料是比较珍贵的,所以说确实当时这个材料只够中间三寸塔木的,后来补齐的,所以说可以看到细节部分,比如说莲座这个莲半的形状不一样,下方须弥做的造型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因为宣德万历毕竟都是同期明朝的,所以说高度风格是一样的。五方佛的面前站立了一尊小的塑像叫接引佛,寓意接引众生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一般来说都是塑在了佛祖的面前,意为使者来接受,使人们的朝拜了500多年了,这都是原貌保存到现在。到殿里边一共就32层,到现在我们刚刚讲过都是明代时期的,就是那种明清风格。
我们走到侧面,可以看到天王石尊特点在于他们的身体都是向前倾斜了15度到19度,每一尊造像其实都在向前倾斜,只不过有的造像幅度比较小,这是500多年了,万历年间的高度,2.8米的天王没有任何的断裂,由于在当时工匠的塑造天王的时候,先在身体当中搭建了一个十字形的木构骨架,作为一个最基础的支撑,然后在肩膀的两个位置也是镶嵌了两根支架的,所以这样一来,护法漂亮的身体里面都是有一个比较稳固的三角形,还是起到了稳定性的一种原理。
我们可以看到,它以一种清晰的方式来塑造,为了表现出天王对于中央佛祖的一种虔诚和敬意,我们可以看到都是朝拜状的姿势。在背后呢,我们可以看到会有大量的壁画,整个壁画是环绕大家一周的,它的这个面积是达到了875.2平方米。
上面设计所有题材的有5000多个人物呢,这些壁画全部都是在当时清代的光绪年间,由大同本地一位民间的化工,叫董班的一位师傅,带领他的弟子在这里前前后后历经了30余年,基本上才完成的。
那在清朝时期或者到现在,我们看到这种颜色、用料,人物也是原貌,之所以到目前来说,我们看到颜色还是这么的鲜艳,保存完整,是因为它的原材料都是纯天然的矿物质原料的,朱砂、石、孔雀蓝、青金石、石青、石绿等等各式各样的这种矿石。
在研磨成颜料之后,覆盖到墙面之上呢,首先这个抗性就很强,而且特别的显色覆盖率是非常强,百年千年之后不会发生任何的褪色和氧化的问题,所以和唐卡是一样的。
造像上也都是矿物质和贴金的,包括我们再来看一下,天花板之上这些棋盘一样一块一块地平齐。古代建筑当中,那我们可以看到纵观整个装饰天花板之上1012块,没有完全相同的,它大部分呢都是龙凤造型为主的,然后可以看到寿桃,有一些花草,包括佛教的万字福梵文内部的心和凤凰等等都不一样,明代宣德年间这是组装的,工序连接在组装的上面进行了组合的推进,所以说呢这也是明清时期保留下来比较麻烦。
所以这座大殿,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大雄伟壮观,它毕竟是作为一个皇家的主殿。第二个特点就是多场合一,是辽代,遗址900多年了,因为建筑都是金代的,800多年了,造价是明朝的,500多年,平齐和卡会都是一个清代的200多年。大雄宝殿他将辽金明清4个朝代的精华都融合在一起,而且是非常完整地保存。
这座大殿的特点是以大负荷为主的,接下来咱们到南轴上面看一下另外一座将近千年的辽代建筑,,以及到华严塔参观一下高僧的舍利子。
这些都还是辽代石器的,这个砖雕是清代从雕刻上来说是了的,以及内部是两代人,它外面也进行了一些修补。
这座宝塔叫华岩宝塔,高度43.5米,它是目前国内继应县木塔之后第二大实木结构的,也是没有钉子的,也是咱们大同市古城里面最高的建筑。而站在它的最高一层是可以看到古城里面的全景,咱们现在是在侧面,它现在挡住一半,咱们到这边来看看全景,过来之后看到右手边的宝塔,左手边的大殿,这边是位于南轴之上的一座建筑,右手边的宝塔呢是明322年,实际上是5层,我们可以看到四面悬挂有三层牌匾的位置,游客是可以登高的,只是三个明层,而这暗层是每两块匾额的中间夹了一个屋檐,一共两层屋檐,它就是暗层防护和减震的。
所以说我们外来看着好像只有3层,其实算里面的屋檐一共是有5层。接下来,咱们先到左手边将这座古建筑讲完之后,咱们一会返回来,到下面看一下这个济公。这座塔是有地宫的,有塔的地方都是有地宫的,只不过因为这个木塔是复原的,所以说它是开放的。
到现在983年了,离大雄宝殿都早了24年了,17年过后,造像和藏经阁也就真正意义上有千年历史。看到大殿中央悬挂的匾额被放置于大庆康熙27年,我且那是梵语音译过来是师尊的意思,它也是对于佛祖的称赞和尊称。所以这4个字的意思是说尊贵的释迦摩尼所说的佛教经典了。那当时的史料记载,这间大殿在辽代时期所建主要的作用呢就是藏经阁。经书呢,比如《华严经》《金刚经》当时都是存放在这座大殿当中的。
石碑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都是功德碑,我们在上面能够看到一些文字呢,都是当时的一些功德主们出资捐赠供养的一些功德事件的过程。
首先面前映入眼帘的依然是佛坛之上的一些众多的佛教造像,而这些造型的年代呢是随着大殿1038年同期保护下来将近7年的,制作佛坛之上31尊,它的所有的材质都是泥塑的,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菩萨的花冠,造像的莲花座,4代服饰,庄严的神态表情等等,都是泥塑塑造完成的。
外面是镀金和茶绘的,那像身上的这些灰色的部分,它其实并不是灰尘,是氧化物,千年来时间确实是过于久远了,包括之前常年的熏染了,对佛像的表层造成一种氧化物,所以是擦不掉的。
而且后期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是不会对它的表面进行任何的处理的,因为怕破坏掉人物。主尊佛像是三世佛,我们看到右手边的是过去的燃灯佛,中间是现在的释迦摩尼佛,左手就是未来的弥勒佛,所以说这座佛坛之上,以这三世佛为中心,展开的是三组讲经说法的画面和场景。
那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佛祖在讲,经下面端坐的分别都是释迦摩尼,所以全部都是他们的弟子。比如说四大菩萨作为之首。自北向南依次是观世音、文殊、普贤,比照四大佛,在莲座之上都在聆听佛祖在讲经,两个脚包括后面两脚合四脚站立的是佛教当中的四大天王,前方依然都是斜侍菩萨,里面是阿南和迦叶,所以这座佛坛的布局是很特殊,我们很少见到这样的一个格局,很拥挤,很密集,但是丝毫是不凌乱的。
少数民族对于佛教来说依然是很尊崇的,而且将这些造像,比如说菩萨,包括弟子、佛祖、天王等等全部摆放在这同一座佛台,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出契丹族人很浓郁的讲经气氛。
后面可以看到佛侍双手合十的,放在胸前,牙齿是漏在了外面,嘴角仿佛是领悟了佛祖的一种讲经说法之一,所以说忘情之时一笑,露出了一排洁白的牙齿。
菩萨站立在了莲台之上,身形略微向前倾斜,它的重心整个是偏向了右半身之上的。
所以从侧面我们可以观察出,这尊佛像的身姿和曲线是非常婀娜多姿,那它最大的特点是三曲,除了可以看到正面的牙齿是露在外面的,后背的整个肌肤也是漏在了外面,其中一根丝带就简单地搭在了上面,脚也是赤足站立在莲台之上的。按照当时的古代封建社会思想来说,女子是特别严格的,笑不露齿,不露身体。
它既然千年之前就已经被摆在了这座佛坛之上,对于我们现在理解认为,当时肯定是不会被允许的,但是既然这尊造像的塑造风格能被摆在上面,就说明它是与当时这个时代民族特色是有关系的,它开放大胆,也就对于当时中原地区这种思想上的约束和束缚,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反而是保留了契丹少数民族开放的民风。
所以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他为是现在中国的第一泥塑,郑振铎先生称之为东方维纳斯。82年的时候,以这尊塑像为代表,发行了一套辽代的彩收票,当时是4枚,面额最高70分以内,另外3分,只有8分。露齿、露背、露足,除了这个特点之外呢,它的服饰和发饰全部都是少数民族这种风格的代表,而且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将近千年来依然保存在这里。
所以说呢让我们去研究辽代时期的文化工艺,它是提供非常珍贵的一个实物,所以成为华严寺的一位代言人,大同地区的宣传名片之一。
除了这些辽代造像之外呢,我们再来看一下藏经阁,它应该是依墙而建的,所以说这个名字叫壁障,分了两层,上面一层是当时供奉佛像的佛龛,下面这一层才是放经书的经柜,现在是为了保护文物,经书在15年就已被拿走了。
丢的丢,移走的移走,而现在保存下来都在博物馆。它是一个重楼式的建筑结构,从1038年到现在为止,将近千年的辽代建筑,没有任何钉子,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很完整,后期也是没有修复过,它包含了所有建筑当中的构件部分,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屋檐,下方也是有着斗拱,一排一排,它是确实也是起到了承上启下,连接这两个作用,而非装饰佛龛里面的平齐外围的栏板,而且都是镂空雕刻的。
下面是地基柱子,梁架结构等都在上面,所以说这组建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当时,梁思成先生也是来到过大同的,对于这组建筑系持非常高度的评价,称海内孤品,仅此这一例的上为佛龛,下为经柜,上下连在一体的叫一间。
佛像的背面,包括对面,它是连在一起的,就相当于是替代了一般大殿当中这个壁画的位置,藏经柜很巧妙用那个空间原理,所以说被称之为辽代艺术博物馆。
他是释迦摩尼的左右,一般都学的是普贤,就是在释迦摩尼佛祖,表情肯定舒服一些,他既然是端坐于佛坛之上,肯定相对来说地位是比其他比较高一些,自古以来这个佛像的布局都是这样的形式,但是为什么不能说左边是男的,佛教当中所有的布局都是规定好的,一定是左文殊又普贤,也一定是左边是燃灯,右边是弥勒。
这个左是对于佛像,不是咱们的,包括咱们刚刚讲的五方佛,第一尊一定是东方格渠,这是从印度的佛教传承下来的一种形式。
我们现在参观的这座地宫呢是纯铜打造的,它一共是用了100多吨,占地是500平方米,就整个的天花板地板4周的墙壁、佛像、楼梯都是东西南北4个方向,供奉的是为主佛四方佛,他和大雄宝殿一样,luoji是青铜的,肌肤是黄铜的,那这衣衫和莲花宝座是铜的。
除了这四方佛之外呢,像周边四面佛龛里面,有一些小的供养佛,这些都是紫铜打造的。我们可以看到墙壁这上面一些浮雕的造像,一共是1200余尊,所以这座地宫,又有着千佛地宫的美誉。那地宫当中,最主要就是沟通手艺。看到在水晶球里面的上方有颗像珍珠一样如白色的结晶体,这一颗是舍利子,他是元代华严寺的一位住持,叫慧明法师肉身舍利子。
到目前为止,是700多年的历史了。舍利子一般来说就是在当时高僧得到圆寂以后,尸身需要火化,留下了一部分不被焚烧的结晶体,烧不化的就称之为是所谓的舍利子。一般来说像骨舍利,包括这个牙舍利是很多的,也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但是呢像这种肉身舍利子,包括肌肤、头发等等都是有的,它都是根据高僧的修行和一些原因才会形成的。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有骨头和牙齿,而且也不是大部分所说的结石,这都是没有经过具体科学方法论证过的。像我们看到这一颗其实很小,它就是里面只有米粒大小一样的,外面水晶球是放大镜,并且里面的本体也没有我们看到这么光滑,它是因为这个手电筒,包括这个玻璃、水晶球一层一层视觉上的原因造成的。
有的高僧在圆寂之后,呈现上万颗,而有的高僧则是一颗没有,所以说有大有小,这是白色的,还有七彩的呢,黑色红色都有的。
华严寺就保存这一颗,很小很小的。整个地宫,除了我们刚刚看到的这颗舍利子,它是元代时期的高僧留下来的,地宫包括上面的木塔,都是2008年建造的。辽代时期,这个木塔是被毁掉了,所以后来复原的时候也是根据一些形态特点呀,包括这个确切的历史记载复原的。
那当时地宫肯定不是铜的,它是木质的地宫,但是里面的造像呀它是有几个是铜像,在复原的时候一方面就是尊重了历史记载,再一方面,就是加入了咱们现代的一种审美观念。
普鲁斯特起床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于佩尔:我不能想象没有阅读的生活 (5人喜欢)
- 第三次去土耳其 | 伊斯坦布尔的面纱背后 (2人喜欢)
- “做旧”城市,让记忆细节凝固
- 张如凌:穿越诗歌,殊途归家
- 刘子超《血与蜜之地》 | 天使的陈酿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