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是在表达真实,而是在创造真实
加入弘丹合伙人之后,很多伙伴儿主动添加了我。我真心的询问伙伴儿们为什么会添加我?很多人给我的反馈都是,你说话很舒服。我心里也在思考:说话很舒服这件事情,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我的生命的?好好说话这件事情对我来说不是一个技能,而是一份爱的善意。
我想到:让我学会好好说话这件事情的,就是:我超级喜欢的一本书和我很爱的老师。《故事疗愈的力量》和周志建老师,是我在注意使用自己语言方面和好好说话这个部分,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每个章节都很精彩,今天我来说说对我影响非常大的第三章:《语言的力量》。
语言不是在表达真实,而是在创造真实。
周老师在书里说了一个故事:美国南部乡下的一个傍晚,一个小男生在自家的院子里,对着月亮,开心的一直跳,一直跳。
妈妈走出房门,问小男生:“你在干什么啊?”
小那声指着月亮,兴奋的说:“我要去月球!”
妈妈笑着说:“很好啊,但是你要记得回家吃晚餐哦。”
据说,这个小男生长大以后,真的上了月球,她就是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语言不是在表达真实,语言在创造真实。
周老师说:我在想,如果当时他的母亲没有用这样的轻松的语言去接纳男孩的天真,而是用批评,耻笑的方式去响应他(你神经病啊,赶紧给我回家)。那么,还会有后来登陆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吗?
周老师说自己小时候的功课很差,后来突飞猛进。如果不是班主任那句话:你们看,只要努力,成绩就会有进步,就像周志建,这次考了一百分。我想我的功课后来绝不可能突飞猛进。
一个十三岁的小男生,每天早上要凌晨四点钟可以自动自发起床念书,这需要何等的毅力与决心啊,只是因为老师那句话。语言多么有力量,多么激励人心。
语言不是表达真实,语言在创造真实。
看了周老师的故事,我也想到,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有一天作业写到了很晚。爸妈也都辅导的很累了。可是妈妈最后说了一句,数学费劲儿,可是你的语文倒是挺好的,不用我们特别教。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我从小到大,语文从来没有让家里辅导过,或者是担心的,非常主动的学习,就算是别的成绩都很差甚至倒数的时候,语文成绩都是班级里前几名。语文成绩一直都很好。
我家出生在农村,从小的时候,我就不擅长干农活,很多小朋友干农活又快又好,而我又笨又慢。每当这个时候,别人说我笨的时候,或者说,你这么慢,以后嫁了婆家不会干活刻怎么办?这时候,我妈妈总会说一句:什么人有什么福气。她不爱干活,她以后嫁人就享福呗。结果,长大之后,真的嫁了一个很好的家庭,嫁到了北京,有老公宠爱,公婆疼惜,不用干农活,也不担心,是真的在享福。(记得第一次去家里吃饭,吃完饭我主动去厨房洗碗的时候,公公走进来,说:知道以后怎么样可以不用洗碗不?我说:不知道。公公说:洗一回不小心摔破一个,一回一个,以后她们就不让你洗碗了。哈哈哈。。。)
语言不是在表达真实,语言在创造真实。周老师在书中说:我们要时时检视和反思自己的语言。到底我所使用的语言,是在“限制”“贬抑”别人的生命,还是在“开启”“丰富”别人的生命?
那些语言会限制,贬抑他人的生命呢?“批判,论断,指责,建议,贴标签,否定化,绝对化”的语言,就是如此。
那些语言可以帮助人开启更多的生命空间,为生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呢?“肯定,欣赏,善意,真诚,真实,好奇的,开放性的问话”等等。你给出这样的语言,自然可以帮到人。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善意,希望自己说的话是可以丰富和打开人们心里的空间,同时也知道语言不是在表达真实,而是在创造真实,所以用心的使用自己的语言,让它可以滋养到人,陪伴到人,重新创造她的真实。愿意好好说话,真实表达,是一份温暖,也是一份善意,更是一份创造。
那么你呢,从此刻开始,你想要做一个丰富和开启别人生命的人?还是想要做一个批判和压抑别人的人呢?你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呢?你想要创造什么样的自己?创造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工作?怎样的朋友?怎样的关系呢?重新给出新的语言吧,重新描述你的画面吧,你给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我就是从那年看到周老师的《故事的疗愈力量》开始,在《语言的力量》那一章里,选择了一份温暖,一份善意,一份创造,一直坚守至今,我也是一次又一次温柔的对自己说话,给出自己善意而不是批评,才有了今日温柔的自己,才有了和伙伴儿们温柔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