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圈子”的思考
人似乎都活在所谓的“圈子”中。
人类的社会本就是自我意识的建构。在我们还是智人的时候,“区分”的概念其实并不存在吧,真要说存在,那或许只是时空概念下的划分,我们对抗的顶多是其他物种(非智人类的),更多的对抗或杀戮基本是为了生存(取食或自保)考虑?在整个演化中,我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意识或智慧,于是开始发明“文字”、语言,渐渐完整所谓“社会”、“文明”的建构。真正的划分或许由此产生……(我对这些伟大的发明认为是很了不起的,且是进步的体现,只是好奇,这些创造的初衷应该没有想过去分化或树立对立吧,基本的逻辑应该是功能性上的吧,即为了“我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方便,让生活更精彩?当然不同的语言、文化或许是地理版图的关系,毕竟地壳运动后大陆漂移,五大洲的版图由此出现,在没有任何快捷交通工具的时候自然是各自为阵发明着属于自己境内的文化、文字、语言等等。)
但过去如何已是过去,只是突然想到,在当下的社会形态中,“圈子”似乎一直在依照着过去人类发明的“部落”、“国家”、“兴趣”等等而被划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正是对此现象的概括。当然,人在拥有自主意识后形成不同的主体(个性)、多元化的社会等等是很有趣的。
我暂时缩小到一个以“性向”为基准而形成的划分的层面上来思考,即“性少数群体”与“异性恋群体”的划分,这是怎样的“圈子”文化或对立冲突?
首先,我想到的一个点算是一条逻辑链?当一个人承认或把自己划入到这个人类自我构建的“圈子”中的时候,是否就自然出现了“排ta性”或对立面,同时,当这个人深入“圈层”,并且深陷其中时,是否存在这个人逐渐“一元化”或“极端化”的可能?因为不在这个圈子内的人事物自然是处在这个圈子以外空间,那么无形的屏障或界限是不是就此出现?
1. 如果都是“圈子”,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对立关系并非不平等。
就此套到“思考点”上,先看“性少数群体”上,这个群体的建构是显而易见的,在面对所谓的主流文化下,在性向方面有着相似性或因此而面对着歧视性、恶意性等性质的遭遇时,自然很快会形成一个“圈子”,大家彼此认同建立着独有的文化,甚至现在出现的一些特定的语言、符号等等。再看“异性恋群体”,当这群人把自我的性向、模式等设为主流或引以为傲时,这群人其实就渐渐吸引着同样想法的人聚到一起,同样是形成一个圈子(不谈数量大小和比重),这些人便是自我划分的圈子里的人。那么既然都是圈子,那就自然不存在什么“天然”或“主流”的论断,多和少也只是一个数据呈现,没有分化意义,不同的圈子都只是一个“圈子”罢了。树立矛盾的点是否是各自人群在趋于中心化位置时渐渐衍生出的内容?
2.圈子的形成本就有对立的感觉,圈子中继续划分是不是会制造更多的分化?
对“性少数群体”的圈子进行进一步思考。这个圈子中因本就存在的多元性,里面的人因各种“成分”又进一步进行归类、划分,形成更多不同的圈子(L、G、B、T……圈,这些圈子中其实还因人的各种特质再继续细化……L中的TPH,可能都不太算;G中的各种“动物”符号……)。面对“异性恋”的圈子,这些人本就是一个大圈,但如果圈子继续分化,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出现分化、排ta的可能。圈虽然是圆的,可似乎不同的人群在渐渐跻身进那个属于自己的圈子中,并一直努力往圆心的位置靠近,这或许是离自我认同的部分越来越近,但越深入中心是不是就离外部可能存在交集的区域就越远,也就是离真正的“多元”越来越远,可能对立、排ta会更明显?圈子的异化出现,复杂程度自然是愈演愈烈?通俗来说,这或许就是“混圈”?大家都在想办法要去获得或证明什么?
那么有不混圈的人么?肯定存在,但这些人在哪里呢?有一部分人可能处在边缘,不深入也不去外面;还有的人则可能是跑到对立面的圈子中(“异性恋圈子”)……
但我在想,无论是怎样的圈子,是否还存在这么一部分人——不在任何的圈子中,这部分人处在所有圈子的外面,他们没有更多所谓的“特点”,但那些自我主体的部分是依然存在的。重点是,这一部分所待的地方是不是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虽然是异性恋,但他们没有把自己归到圈子中或所谓的主流中,同样虽然是非异性恋,这部分人也没有去想尽办法进入圈子,而是拥有着自己天然的属性的同时普通生活着。我由此想到的是,这个“圈外”的空间似乎更平和,更显天然?没有分化,没有对立,甚至没有边界或屏障,自然可以说是“包容”,彼此存在着。这是不是更加天然而真实的多元,而不是自己去加设或创造的?
欢迎参与讨论。
© 本文版权归 phantomapl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