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学习读书月记(2021年6-8月):开题报告写完啦!
首发时间:2021年8月23日
这两个月,基本没看书,主要精力放在写开题报告,写了四稿,昨天和导师敲定,交给外审老师了。
01 这两个月,还是新看/重看了一些书
1. 早上便便的时候,算是看了三本吧
* 《追寻事实 :两个国家、四个十年、一位人类学家》。这本书从刚出版就买了到现在都没看,书也从广州带到了老家又带到了北京,纸张都发黄了~~非常有趣的书,值得今后研究知识社会学有帮助。

* 《教育人生 :约翰·杜威传》。这本书真是刷了挺久了,也挺厚。一直想好好写个笔记都没有!端午节也带到大连游玩的时候,路上和海边看了看。既看到杜威怎么鸡娃,也能看到他怎么为钱发愁,还能看到他怎么和金主来往。
*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4、15辑)的张泰苏、许晶、刘思达的访谈。

* 《拯救婴儿: 新生儿基因筛查之谜》。最近早上在看这本书,还没看完。因为我对第一作者Stefan Timmermans的方法论挺感兴趣,所以觉得有必要补一本他的书来看看,也同时因为我一直想补补和科技结合的社会学研究。不过读起来真的是挺无聊了(除了前言的叙事)。
2. 补读了Tony Lawson两书的片段
* 《经济学与实在》和《重新定向经济学》
两本书都有中译本,也是同一人翻译,是英语专业背景,所以翻译起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作品,感觉总差点意思。我在之前准备开题报告的“批判实在论”部分,涉及到社会科学部分用Andrew Sayer、Tony Lawson还是Ray Pawson,最后还是用了(英国)社会学更为接受的Sayer。

当时判断原因是和我的博论议题,conceptualization ingeneral,是否最直接相关。但最近为了写开题报告,要涉及到如何理解“社会科学作为非实验的科学”,也看了导师和他的导师John Holmwood在2003年发表的引用较高的一篇批评批判实在论的论文(其中颇有引用Tony Lawson),才明白此人值得一看。确实,读起来会觉得,这些异端经济学家是更实际地思考Roy Bhaskar,而相较来看社会学圈的Elder-Vass等人,更像还是理论对理论,不太考虑实际上的建模、推论等研究。
3. 周末看了杜威的《自由主义与社会行动》和《公众及其问题》
* 之前都在看杜威的科学哲学和知识论,没有看他的政治观。也是从West和昂格尔那里了解些杜威的政治观。这也是因为我对参与式民主研究一直有兴趣,所以就绕不开杜威了。杜威对于自由主义思想史的梳理真是蛮清晰了,也看出来他的定位。这篇《公众及其问题》也是回应李普曼问题,也曾在社会学界有争论过,还是值得思考。至于其它几本政治观的书,《民主与教育》《新旧个人主义》估计都没时间读了。
4. 写完开题报告后,还看了两本左派的书
* 艾伦.伍德的《新社会主义》和罗蒂的《筑就我们的国家 : 20世纪美国左派思想》,都同意。左派胜在撇开了政治经济学,也输在失去了政治经济学。

5. 睡前翻完了《天下英雄谁敌手 : 刘勃说书系列之二》
听《忽左忽右》安利的。还是挺通识的,感觉都在podcast里讲完要点了。也是最近一直一直一直一直一直一直在玩《三国志9》,所以都是想看些三国的书。
6. 重点安利《阶级的道德意义》
作者Andrew Sayer是我的博论要研究的人物之一,所以也要找来他近年作品来看看。这本书的译者之一也是我的硕导万毓泽。虽然非常难读(太理论),但结合了民族志、道德哲学和社会学理论,真是非常精彩。我的豆瓣书评是见图。

也是我在《社会理论体系化精读》暑期班第8讲要涉及的书籍。据说上海某出版社也要推出简体版,到时会力推!但这本书真的挺难读的,我也在课前和班上同学说,我的建议是:
* 如果有初步兴趣和时间,可以直接读第1章导论
* 如果对社会科学哲学理论感兴趣,可以再加上读最后一章结论
* 如果对左派内部分配/认同的争论有兴趣,可以看第3间
* 如果对布迪厄理论的重构有兴趣,可看第2、4、5章
* 如果更关注道德哲学的社会学化、看看民族志的穿叉讨论,可以看第6-8章,挑选自己感兴趣看。
8. 消费社会学的一些书
因为应邀写篇这方面的综述文章,所以把以前看过/写过的Zelizer书又拿出来看看,以及看看之前只从理论角度翻翻的布迪厄《区分》,现在更从文化消费角度看看。已写了1.3万字的一篇社会学综述(完成3/7)。因为本来是要7月交,但中间和编辑老师也确认了,现在延后一期,10月交,不用着急了。

想当时2017年底,写了篇Zelizer的文章,投稿拒了后,一直拖到现在都没动… Sigh,估计下学期要再改改再投了!我的博论也会用到Zelizer作为案例。
02 开题报告,写了4+4稿
1. 从子稿到整稿
之所以是4+4稿,是因为我在2月准备开题报告时,就知道要涉及几个流派,所以按一个月写一个流派的方式,先写四份稿子,相当于开题报告的四个section,分别是实用主义、批判实在论、韦伯、象征互动论(还有小篇的实证主义)。每个月写完六七千字/篇,和导师交流,他也修改和确认。
因此,等我从6月开始动笔在汇总写开题报告时,只用两个多星期写了初稿。不过,真的写整稿时,还是有不少要改的。
*韦伯部分和象征互动论部分,修订最小
*实用主义部分,修订中等,其实准备的杜威稿子,完全没用上,因为篇幅完全不够
*批判实在论部分,修订最最多,甚至我自己推翻自己两三次,导师又一遍遍帮我确认写Roy Bhaskar部分要如何论证和衔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
2. 改得太仔细
合并和重写后,接连修订的四篇整稿,上限是1.5万字,不含参考文献。
不得不说,导师改得是真仔细….让我真汗颜,先是英语语法和表达上改了很多,然后一句一句提些意见,脚注也不放过。昨天发了最后一稿给他的时候,说OK了,然后突然发个消息说:Yufan, I realize I am being super-pernickety but I noticed
哈哈,我说没事啦,这是对我的鼓励。所以之前他和二导商量好来问:想了解我想要什么样的指导和修改风格。如果我想要很挑剔的、一句一句的,可以。但他们知道有些同学比较更需要肯定或者自主或者更脆弱,所以如果我只要overall comment,也可以的。我当然说是前者了。
不过改起来,导师一般会给一份两页张的overall comment,主要是重点板块和谋篇布局的部分,比如下面会说的文献综述中的debate问题、重点修改Bhaskar问题。然后再给我一份他修订的稿子,是一句句改。导师确实是非常照顾学生心理的,如果他认为改动要大,会在自己长评论后面,再加上一句:I’m not suggesting you use my exact wording, just that the sequence of points needs work and this would be one way to do it. 甚至提到他的之前文献讨论到我的问题,也会一再强调“我不是要你引用我。”
我也整理了这四稿里的语法、用词和语法修改,整理出100条!可以作为今后提升自己写作的基础了。一般来说,这种稿子可以找proofreading,但毕竟开题报告不是会公开的,所以我也懒得找,而且时间也比较紧张。导师也理解,所以说母语不是英语,这样很正常,等今后毕业论文你找个润色就行了。
3. 文献综述
相较于这些各个板块自身的论述,也遇到个难题,是开题综述常见问题:究竟要怎么不仅总结几派,而且要能相互比较和延伸出自己的研究。
我的博论会是第一本会综合各派谈社会学怎么“概念化”的专著。而这个领域一直都算不上有什么密切争论的(尤其是在当代),所以没有现成的辩论作为框架,自己如何框架文献综述是会有困难的。
我一直觉得这一点上,做理论研究经常不承认。经常是有自己预设立场,再(外部地)批评别人,但说得就好像人家本来就错了似的。其实不是人家本来错了,而是你的立场先行了。
理论研究中,太常见“布迪厄式批评”、“……视角下的……”。这不就是经验研究中常见被怂的“套用”吗?我也不想这么干。这一点真是在卢曼研究圈太常见了!
不乏卢曼研究学者,不管什么现象,都能《XX:卢曼式分析》。所以,前阵子参加International Social Theory Consortium,在我的panel里,居然有两位是做卢曼研究,其中一位就是用卢曼套用到德国的福利政策史分析中。然后John Levi Martin正好也来听会(次日的keynote speaker),然后就吐糟这也太套用了,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最后,要么变得拿理论家去套现实、要么拿一个理论家去套另一个理论家。
我也受到Hasok Chang重写化学革命史的考虑。不同的学派(燃素论和氧化论)本身的problem-field是不一样的,epistemic value更不一样了,前者更是systematic,但后者更specific。
我在开题报告里也写,即使像logical positivism,我们一般觉得他们看重的是“解释”得怎么样,但其实只要翻开像Carl Hempel, Carnap等人的作品,就非常清楚:当他们在说什么理论是个好理论的时候,不会只给一个“标准”的。像Carnap,一样会像工具论者一样说到simplicity等标准。
当标准是多个的时候,任何权衡(简单的统计概率)都有N种可能的强与弱之分;
当不同的流派有自己的标准的时候,最后胜利的理论更蕴含着它的标准的胜利。
所以,我也是受Hasok Chang的影响,更希望从problem-solving和epistemic iteration角度理解这些流派辩论。其实就是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最终的衡量好/不好理论的标准,但我们往往知道现在的这个会出现哪些不合手的问题。于是我们可以探索个能解决现在问题的新理论,又不希望失去和原有理论的融贯性。
不过这做起来还是挺难的!
我写的初稿,我自己也感觉有点牵强!所以和导师交流起来,他们也感觉需要更多支撑,现在这个阶段先搞定开题报告,这种方式不合适。所以我也打算改了,从theorizing脉络说起,这样又是另一套在大脉络中完善building block的考虑。
4. 导师意见怎么改?
Meeting的时候,我也还是工作时候养成的习惯。会把comment用列表,分为:problem, solution (from导师)、implement几个方面,形成可执行文案。这样meeting沟通怎么修改的时候,效率更高、针对性也强。所以我们meeting时候也就一条一条地过。最后,我改完再加个achievement,说明下后续修改情况。
不过,说到更改文献综述的框架,就直接来问他们:你们当时搞博士论文,是怎么搞文献综述的。其实我们师门,真的挺传统的从constructionism vs. realism的角度一路下来,但各有选择,像二导会更偏ontology一些,但一导会更偏epistemology一些。于是接着聊到这背后的辩证法思维,以及Abbott谈的“分形”。一直觉得和一导没有好好聊些社会学史,感觉彼此以于progressionand justification之类议题都非常有的聊。
还是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里,学到很多,现在的内容还是不变,但综述的方向会调整,更从debate入手(虽然有点人为的debate了!),然后探讨如何problem-solving process的综述模式。
5. 回顾读博选题的考虑
其实我也问自己,为什么不写个更简单一些的博士论文。博士论文太可以写得套路一些,比如Dewey and Contemporary Sociology,直接不用批判地把Dewey和社会学做些连接,直接做些总结。这类“人物志”研究操作性更强(不是难易之分)。一般来说,理论学者成长的路线,可以按三步走,写成三四本书。
Step1:人物
Step2:脉络
Step3:原创
Hans Joas在这一点是最明显,第一本书也是专研G. H. Mead的,接着写Pragmatism and Social Theory,然后The Creativity of Action。
还是希望自己能在起点时,更有平等心对待一些流派,同时面对“二级标题”(那些building block)的层次,让自己在小问题上考验自己,但又放在多脉络中考问自己想做的方向。这样视野宽一些、心态平等一些,又要小问题上磨磨自己。打打基础,否则想想今后,也许那些不同流派的书,也不容易静下来专门研究。
03 约稿的综述文章
第一部分的读书部分,谈到这个文章的阅读和写作。
我是在两个月前定了框架,大概会从三部当代名著的经典命题出发,谈谈当代后续发展。私心一点,这也是为了我落在我想写的下一本专著,读一些当代社会学经典,不管是方法论的、定性的、历史的,但绝不是理论的。就是一些经验研究经典,究竟如何发展如何接受。这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训练。我想更多了解和欣赏经验研究(还是非量化研究,这个门槛还是过不了),这样我才能更加做好理论和方法论认识论研究、以及更今后的野心的社会学史研究。
真是每次都把google scholar上引用,一翻都翻几千条,总共翻了几万条。挑出来后,再继续筛选经验研究、社会学相关度高一些、引证发展关系强一些等等。但真要读起来,其实大量研究还是在21世纪,这也意味着多数当代经典是80年代中叶以来发表,但真要在学界里有系统的再批判发展,还要等10年多这样。
估计9月底前写出来
04 社会理论体系化精读班
开了《暑期班》《夏秋班》,所以从7月底的周六和周日晚上都排满了。再加上邀请了李昂然老师来开了量化社会方法的暑期班,所以周五晚上也满了。
每次讲课,感触都好不一样,毕竟同学也很一样。
像这样上课,有很多提问,都是我之前没有好好思考的。比如:我们在第一二讲重点是在韦伯、马克思的政治社会学观点,到了第三讲读涂尔干,是其它领域,于是有同学问到:涂尔干的政治社会学是什么样呢?
今年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化精读班》暑期班,每天在课程群推荐一篇前沿文献的简述。讲韦伯,推荐了5篇新文献讲韦伯的。讲马克思就推荐了5篇新文献讲马克思的。这周讲到涂尔干,分享到第3篇,谈德国社会学是如何艰难地接受涂尔干。这些是额外功夫,没有写在招生文案里,因为我也想每次课都对自己不太一样,有挑战感。
我在7月31号再开的夏秋班,我也一样每天分享新文献,并且要和暑期班不一样。这样下来,想当于暑期两个班,要在课程群额外分享80篇前沿文章。而且基本上是公众号没有推送介绍过的。
有的新文献激发了大家一起的感叹:
比如,组织文化研究原来有用了涂尔干理论
比如,金融资本主义研究还可以衔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比如,米德的一生原来和教材上写得不一样
比如,帕森斯的理论还用到研究职业倦怠
就我自己来说,每次讲的感受也不一样,尤其是结合我最近阅读的东西,即时交流补充。像我上周和大家一起读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谈到后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围绕“平等”这个议题,谈到马克思如何奋斗一生、最后失望地没有看到世界在变好,以及结合到我们在最后一讲会分析到的《阶级的道德意义》这本书。我在课上读了这本书中一个选段,结果把我自己给读哭了!结果讲课讲到一半,我只好缓缓自己的情绪。课后,也有同学来私下和我说,自己听完课,也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议题涉及到的是我们常常以为“平等”就是每个人都一样,不允许特色,但那本书里那段话是这样写的:
批评平等主义的人常犯一项错误,就是以为平等主义者想要压抑个体性、让每个人变得一模一样。倡议平等的人在回应这种看法时,通常会指出“道德地位的平等”和“分配上的平等”的一项重要正当理由,就是能让所有人获得平等的机会来发展各自的差异,并且能让能力、美德与罪行被适当地评价,不会受到阶级、性别、种族、性或年龄等与道德无关的因素所扭曲。只有把那些与道德无关的差异(如阶级)排除,别人在评价我们时,根据的才会是“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独特的个人。
读博【学习】月记(21年4月下旬到5月下旬):开题、韦伯与导师
读博学习月记(2021年2月下旬到4月上旬):阅读写作八步小结

-
小猎户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2 21:50:41
-
Koyota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7 07:38:15
-
A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31 17:58:44
-
Interpo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6 06:52:00
-
他还是个孩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6 00:57:42
-
豆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5 19:22:57
-
南大玲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5 00:40:09
-
Cho秋秋秋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23:16:09
-
zo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22:28:40
-
多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21:27:31
-
珈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9:11:23
-
长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7:43:52
-
Dreamcatch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7:01:57
-
小栗子708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6:15:57
-
旧时代抄碑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5:33:59
-
Poe Yu-ze W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5:30:46
-
Lost L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5:28:12
-
鐘鐘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5:16:06
-
桃花小夭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5:14:00
-
深蓝198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5:13:07
-
江户片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5:12:09
-
脸都不要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5:06:52
-
绮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4:40:57
-
luck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4 14: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