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美学二十讲》读书笔记
代序 美从何处寻?
“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客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
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伯列格的随笔》:“单要写一句诗,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得要认识走兽,的要感到鸟儿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的姿势。”
第一讲 美学的散步
诗和画的分界:有共同之处,表现对物的抚摩、热爱,对话。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遗产案,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
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第二讲 美学与艺术略谈
美学的定义与内容:美感的客观、主观条件;自然美与艺术创作美的研究;人类史中艺术品创造的起源与进化;艺术天才的特性及其创造艺术的过程;美育的问题。
艺术的定义与内容:艺术能引起精神界的快乐。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愈进化愈高级的艺术,所凭借的物质材料愈减少;
艺术的分类:目所见的空间中表现的造型艺术:建筑、雕刻、图画。耳所闻的时间中的表现的音调艺术:音乐、诗歌。同时在空间时间中表现的拟态艺术:跳舞、戏剧。
第三讲 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
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同情”本是维系社会最重要的工具。艺术的目的是融社会的感觉情绪于一致。本来,艺术的起源,就是由人类社会“同情心”的向外扩张到大宇宙自然里去。法国哲学家居友:“人我之界不严,有时以他人之喜为喜,以他人之悲为悲。”但是,我们这种对于人类社会的同情,还可以扩充张大到普遍的自然中去。
第四讲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空灵: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充实: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梦”——无数的形象(如雕刻);“醉”——无比的豪情。(如音乐)
第五讲——略论文艺与象征
诗人艺术家在这人间世,可具两种态度:醉和醒。
醒: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使读者走进一个较现实更清朗生动深厚的富于启发性的世界。
醉:坠入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奥妙惝恍的境地。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沉思,无可解答的疑问。
第六讲 艺术与中国社会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铜器的端庄流丽,玉质的坚贞温润。
第七讲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去
古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我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默而知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并将其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表现礼与乐里,创造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在新石器时代从日用器皿制造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第八讲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功利境界,主于利;人群共存互爱的需要——伦理境界,主于爱;人群组合互制——政治境界,主于权;追求智慧,穷研物理——学术境界,主于真;返璞归真,冥合天人——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介乎后二者之间,主于美。
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道(哲理)、舞(生命的韵律)、空白(空灵)
第九讲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荀子: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艺术既要丰富地表现生活与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与自然。因此要虚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