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书籍版本: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庄周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出现在该书第二编第二章第165-180页。
原书表述有些杂乱,让笔者很不得要领,故此笔记有时并非原文之抄录。
一、“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庄子及庄子学派的命题。“物物者”指使万物成为万物的东西,即万物的产生者。“物物者非物”是说万物的产生者本身不可能是万物中之一物。按该书中所说就是,只有使万物成为万物(“物物者”)的那个“非物”的绝对——即“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道”,才能先于物而存在并成为万物的本根。这也就是说物质性的宇宙万物只能派生于非物质性的精神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命题。
二、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
相对主义是庄周哲学思想的核心。(一)否认认识对象的规定性,认为事物的性质、差异是相对的。从道的高度来看,都可通而为一,得出万物齐一的结论。(二)否认认识标准的客观性。他认为世间根本没有真是、真非可言。是、非观念原出于人们的“偏见”,也就是他所谓的“成心”。因此,提出“是非莫辩”的思想。(三)对认识抱绝对怀疑的态度。他对人认识能力和知识的可靠性表示怀疑。
两千年前的庄周,发现了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用相对主义批判独断主义,提出真理的标准等问题。他的结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在中国哲学思维的历程中是起过促进作用的。他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片面夸大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必然走向怀疑论、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论。
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宿命论
荀况在评价庄周时,说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主张人无力胜天,也不能灭命,这是庄子宿命论的基本思想。
庄周一方面要人们屈从命运之安排,另一方面又幻想超脱现实,要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如何精神超脱呢?即从“有待”、“有己”达到“无待”、“无己”。他认为形成人生苦恼与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待”和“有己”。“有待”就是指人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成为对人们“自由”的束缚。“有己”就是指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与差异。“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是非、善恶,计较得失、苦乐、祸福……从而引起种种苦闷。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即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而要达到“无待”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无己”。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社会与自己。因为在他看来,不是客观的必然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的思想束缚了自己,所以“无己”而后就无所待。“无己”实际上是道与我的结合,通过神秘的直觉才能达到对“道”的认识。要通过“心斋”与“坐忘”达到“朝彻”之境界,实现道、我之合一。不论是在物、我或道、我关系上,主体都是“我”,作为客观精神的“道”就这样转化为主观精神,从而决定了庄周哲学的主观唯心论性质。
-
鱼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30 0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