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 |中短篇系七:杰克·伦敦《前言》

赵鑫 |中短篇系七:杰克·伦敦
《前言》
“一八七六年一月十二日,杰克·伦敦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弗兰西斯科(即旧金山)。他的父亲是一个游方星相家,自称詹尼教授;他的母亲是一个招魂降神的女人,有时也教钢琴课。在杰克·伦敦出生之前,他们已经离婚。”——1、出生年为美国独立100周年。2、家乡在西海岸。3、父母皆不靠谱,神秘,且有艺术气息。4、跟着母亲生活的单亲家庭,注定影响一生。
“杰克·伦敦自幼得不到母亲的疼爱,他是由黑人乳母珍妮·普仑提斯太太的乳汁喂养大的。他继父的长女伊丽莎始终照料着他,直到他逝世。”——这样的人物关系,肯定在心理上受到影响。
“他没有童年。他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诞生的。······杰克·伦敦十一岁时便在黎明前和放学后充当报童。他只进过小学,十三岁时就离开学校去做养家糊口的童工。有时,他甚至要一天工作十八至二十小时,累得筋疲力尽,在饥寒交迫的牛马生活中尝尽了艰辛。”——幼时不堪的底层生涯,注定了作品的底色。
“伦敦也有他美丽的幻想。他渴望读书,凡是借得到的,他都借来读。······同时,他也向往海上生活。······”
“他向疼爱他的黑人乳母珍妮妈妈借来三百美元,买了一艘旧单桅小帆船,开始过起夜袭蚝床的海盗式的成人生活。在袭劫蚝床之余,他仍然到奥克兰图书馆去借书。因为蚝子价高,不久他就把三百美元还给了珍妮妈妈。后来他又反过来去参加捉拿劫蚝贼的水上巡逻队,仍然过着放荡冒险的水上生活。······他搭上捕海豹的船,远航到日本海。······他感到流浪生涯不是长久之计了。——读书和海上冒险促进了他作品的形成。
“一八九三年的美国经济危机使全国陷入萧条,杰克·伦敦总算在一家黄麻工厂找到了工作,一天十小时,每小时工资十美分。这时,他在母亲鼓励下参加了旧金山《呼声报》的征文比赛。他的《日本海岸外的飓风》获得了一等奖,奖金为二十五美元。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杰克·伦敦在十七岁时第一次表现了他的写作才能,他的文章里有着强烈的大海的节奏。”——这次肯定明确了一种可能性。
“然而他仍然不得不在大萧条的阴影下求生。他曾经再度更换职业,但他的就业却使那个因之而失业的工人自杀了,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对工业资本剥削之残酷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个惨剧促使他深入思考。
“他打算参加失业工人到华盛顿请愿的大军,······于是他开始了沿铁路线流浪的生涯。他偷乘火车,与流浪汉为伍,过着乞丐的生活。请愿的队伍缺衣无食,只有少数人到达华盛顿,而在那里等待着他们的却是监狱。杰克又开始四处流浪,他学会了编故事,并且用这种手段乞食。······他因此而被捕入狱。他对流浪生活的浪漫幻想开始破灭了。”——对资本主义的反抗和流浪让他更看清了社会真相。
“他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野蛮和无情。他这时开始热切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向往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他认识到出卖体力的前景是悲惨的。为了生活,他决定依靠脑力劳动,他需要文化教育。”——思想和行动的转变。
“十九岁的杰克·伦敦以工读方式在奥克兰中学读了一年,便考进了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但在一学期之后,他又不得不放弃学习,去做洗衣工人。”——有学习天赋,但贫穷。
“一八九六年,克朗代克发现金矿,在伊丽莎的支持下,杰克·伦敦加入了淘金的队伍。······他没有淘到一粒金砂,但是在他一文不名地回到旧金山时,却带回了丰富的关于北方故事的素材。”——素材之旅。写作初期的艰辛。
“从此,杰克·伦敦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活。然而,靠脑力劳动为生也包含着无限的辛酸。······杰克必须承担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到处做零工,出卖体力。当铺是他常去的所在。他经常遇到的是退稿。他在《大陆月刊》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为赶路的人干杯》只给他带来了五美元的收入。”——写作初期的艰辛。
“从一九〇〇年起,杰克·伦敦发表了一连串的短篇小说,生动有力地描写了到北方淘金的人们和太平洋上水手的生活,人和无情的大自然的斗争,印第安人悲惨的命运和英勇不屈的精神,资本主义社会的弱肉强食,以及白人殖民主义者的掠夺。”——短篇小说。
“杰克·伦敦还接着开始创作中、长篇小说,如描写动物的小说《荒野的呼唤》以及《白牙》(一译作《雪虎》),政治幻想小说《铁蹄》,自传性小说《马丁·伊登》和表现尼采“超人哲学”的小说《海狼》等等。”——长篇小说。
“晚年杰克·伦敦受酗酒和财务问题困扰。一九一六年,他终于在精神极度空虚的悲观失望中自杀。”——16年。
“仅在短篇小说方面,他就写了一百五十多篇。······但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都洋溢着美国短篇小说中前所未有的清新气息。”——短篇特点。
“杰克·伦敦写了大量的“北方故事”,描写在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淘金人的生活。······在另一方面,作者也着力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见财起意的相互残杀,······“杰克·伦敦的一部分短篇小说还谴责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他对剥削制度和以剥削为生的人的切齿痛恨和他对被剥削者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杰克·伦敦曾以相当多的篇幅揭露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作品内容。
“美国的文学史家和文艺批评界对杰克·伦敦颇多贬抑,但他们都不能不承认杰克·伦敦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正是因为他写的这些短篇小说一扫委靡与庸俗之风,以刚健的笔力刻画了高尚的情操,在紧凑的结构和生动的细节中寄托着他的褒贬。”——业界评价。
“从艺术手法来看,杰克·伦敦的小说是写得很出色的,结构紧密而情节动人。······而杰克·伦敦总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用行动和语言来表现自己性格的某一方面。他注意用恰当的语言在恰当的情节中勾勒出人物的鲜明形象,着墨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所用的语言可以真正称得上洗练。他吸收了《旧约》和华盛顿·欧文的文笔的优点,既刚劲简洁,又如行云流水,时而轻快,时而深沉。”——写作特点。
杰克·伦敦进阶书单:一、华盛顿欧文《阿尔罕伯拉》,旅行、航海和冒险的书。二、梅尔维尔的《白鲸》。三、《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四、《共产党宣言》 等。
* * *
出生和成长在美国“淘金热”和“经济大萧条”时期,遗传了父母的神秘主义和艺术气质,单亲和重组家庭的童年经历,贫穷艰辛的少年遭遇,读书和航海冒险的生涯,淘金失败,反抗和流浪失败,觉醒和从体力劳动转到脑力劳动,写小说从失败到成功,从成功到放纵堕落。——这就是杰克·伦敦一生简略的轨迹。
遗传里有不确定因素,原生家庭是不幸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读书是有用的,写作是艰辛的,成功是幸运的,把握自己是困难的。
杰克·伦敦的轨迹有偶然性,但也由必然注定的因素。
像芥川龙之介的“四分之一”说。
一个人如果想一直向好的方向发展,必须不断的自救。
补注:读小说时不知道,读完再了解其人时,才发现杰克·伦敦对我国和我国人民极不友好,发表的《黄祸》、《前所未有的入侵》等惨无人道的文字,对我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因其在年仅四十岁时死于吸毒过量,已经没有机会向我们郑重道歉。这样的大作家的公开言论,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郑重道歉,也是无法弥补的!对于要不要发这一系列关于他的读后感,也纠结了好久。如果一棒子打死,也太绝对化、太没有气度了。好的作品,还是要学习,但邪恶残忍的言论,务必坚决严正反对!所以在每一篇读后感末尾,都加上这条补注,望读者可以明辨是非,综合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