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书笔记
最近连续读了好几本书,每一本书的写作方式都各有各的特点。按照读的时间顺序记录下来。
这本书是由短小而隽永的每一篇构成了不同主题的每一章。比如第一章生命之不思议,第四章聆听森林之声。对所见自然之景的描写广袤无际且宏大,感受也同样广阔。例如“不断更迭的季节,让我仿佛真实地感受到朝无尽远方逝去的时间之流,不禁惊叹大自然运行时分毫不差的精准度。年复一年,无数次的相遇分离,都徒留无限感慨。每当细数这样的经历,仿佛更能体悟如蜉蝣般短暂的人生。”还有“我凝望着北美驯鹿消失的地平线,内心汹涌澎湃,但同时也升起一股寂寥落寞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时代消逝在我眼前一般。”
当然也有对周遭人物动物的细微描写,“他下刀时不再冷血残酷,反而对自己杀死的动物生出一股怜惜。在零下五十度的冬天打猎时,克里亚兰斯会将双手泡在北美驯鹿的血液中取暖。当鹿腹被刀轻盈划开的瞬间,一股白色蒸汽朝外喷散出来,宛如北美驯鹿吐出了最后的气息,弥漫在晚秋的天空里。”但是最后也几乎同样归于宏大,“死亡就是如此稀松平常的事情,生命如此脆弱,而我们总是遗忘。”
然而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一百一十二岁的沃尔特长老》,这篇短短一面纸的文字,看后会让人感觉到仿佛身处在寒冷的冬夜里,然而从暖炉中柴火炸裂的细微声响和一碗热汤给予你无比的温暖。然后就让我也想到一首诗,“绿螘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本书不仅是文字中能让你感受到神奇,同时附上了一些照片,可以让想象力不是很丰富的我更加能身临其境体会到写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心境。
这是一本我看完没有什么特殊感觉的书,里面最出名的一段应该大部分人都见过了。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对我而言,猛兽就是这自大的羞耻心了。老虎正是它。我折损自己,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末了,我就变成了这副与内心一致的模样。”
悟净的故事对于我来说就是描写了不同的哲学流派的浅显的不同观点。
光风梦据说是最好的一篇,然而我还没来得及拜读。等我读完再写。
这本小说挺好看的,文笔不错,描写生动。就是前期进入节奏有点慢,但是中间渐入佳境让人手不释卷。而且在兼顾剧情的同时也算兼顾了一些当时的历史风土人情还有典故,对于不熟悉的人看起来也很有新意,就是结尾有点不是那么的满意,可能在告别骑马出皇城的时候结束算是最佳吧,可是这样书里女性角色的动机又无法圆回来了,只能说很难两全,这样结局勉强也算可以接受。另外,最让我感动的角色是梁兴甫,我其实看完才半个月,但是已经不记得男女主角的名字,只记得梁兴甫了。
这是一本我无法评价的书,但是我买了五本送给了我周围的朋友们,而且这本书很短,所以不如自己去读读看。正读反渎随便翻开一页读都仿佛在过一种不同的人生。
这本书一口气读了三章,然后我特别代入了我有段时间作为肖战粉丝进入这个群体之后的亲身经历,让我对书里写的每一句都感觉十分契合于当时发生的每一个事件以及每一个节点。这也算是一种特别的体验了哈哈哈。虽然书里有些理论,在我个人看来有一些时代或者意识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还是一本特别值得一看的书。
“群体中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无意识人格的强势,有意识人格的消失,通过暗示和互相传染的作用,人的思想和感情会向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并且会立刻将这种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这个人便不再是他自己,它变成了自己的意志受别人控制的玩偶。”
“群体是所有刺激因素的奴隶。”
“真正可以打动群体心灵的,往往是神话中的英雄,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
我可太喜欢这本书了。拿起这本书本是因为一口气读了三章乌合之众,想看一点不用那么动脑子的书,然后看完第一章的我发现,可能我一次真的只能读一章土星之环。因为作者的想法真的特别奇特读起来十分有趣,但是对于我这种看小说大部分时候只关注剧情,看电视剧恨不得四五倍速快速过完整部的人来说,不用尽我的全部思想投入的去读可能会觉得很稀松平常。比如我的第一遍第一章,我只注意到了一段话,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段话,我又返回去重新读了一遍这本神奇的书的第一章,于是就发现了他的乐趣所在。真的很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和神奇的写作联想能力。
这段话是
“冬日的太阳显示出光芒在灰烬中如何快速熄灭,显示出夜晚如何迅速将我们包围。人们数着时间慢慢挨着。甚至时间自己都变老了。金字塔,凯旋门和方尖碑是正在融化的冰柱。那些在天堂图景下拥有一席之地的人,也不能够永远保持着名望。宁录消失于猎户座,欧西里斯消失于天狼星。再伟大的家族也不会延续超过三代的辉煌。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任意一部书里,不能保证任何人要求被记住的权利,因为谁知道,是否最优秀的人已经无踪无迹地消失了。罂粟的种子到处生根发芽,当某个夏日,比如雪这样的不幸突如其来地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只希望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