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在唐宋时期你能买到什么呢?
唐宋时期在国际上以及地方之间贸易的基本商品究竟是什么呢? 唐代的情况未必清楚,但这里可举例来说明。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三有题为“估客乐”的乐府,对客商的一般营利活动做了描述,这位估客辞别故乡农村的家属,与“火伴”组成商队遍历各地,以假货卖给农村子女获取暴利,积累了资本后便购买南海之珍珠、荆衡内地之宝石、党项之马、吐蕃之鹦鹉、南海之火浣布、蜀之锦、越之婢、奚之小童,然后在长安的东西市场贩卖,其长子成了木材商,次子成了盐商,其财富可与王侯匹敌。

《宋代商业史研究》
斯波义信 著
庄景辉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卷二五《观市》所叙述的湖南朗州的“市”,陈列着谷物、酒、肉、水果、蔬菜等市民的必需品,以及外夷之货、马、牛、奴婢、纺织品、什器等。
另据杜牧《樊川文集》卷一一《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聚集于江南茶叶产地的四方商人,带着异色财物,即锦绣缯缬、金钗银钏等入茶山,购买茶叶。
白居易《白氏文集》卷四六《论盐商之幸》亦载,关东的上农大贾为了维护其资产而做了盐商,并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及拥有特权的流通组织,谋取私利。 在宋代,李新《跨鳌集》卷二。《上王提刑书》也有如下叙述:
商于海者,不宝珠玉,则宝犀瑁;商于陆者,不宝盐铁,则宝茶茗。
由此可见,珠、玉、犀、瑁、盐、铁、茶等这些与唐代相同的商品也就是宋代远程商业的重要商品。但宋代商品流通有这样的新倾向,即商品流通量增大,商品种类多样化,而且意味着直接生产者参加商业流通的日常商品所占的比重也增大了。 下面来看一看在宋代享有全国性声价的流通商品。首先,宋太平老人《袖中锦》中列举了天下第一的商品:
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磁、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子鱼、福州荔眼、温州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咸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鲊、京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
虽然其中也包括土特产品以外的东西,但仍可知在以开封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当中声价较高的物资及主要产地。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函韩首》载,方信孺出使北方金国时夸称南宋物产之丰富云:
象犀珠玉之富,俱出于二广。江东西则茶桑之陆海也。淮东西则铜鹾之薮泽也。浙西十四郡尔,苏湖熟天下足,元帅之所知也。而况生齿日繁,增垦者众,苇萧岁辟,圩围浸广,虽不熟亦足以支数年矣。浙东鱼盐之富,海藏山积,食之虽众,生之无穷。闽自为东南一大都会,其支郡有六,又且兼江淮之所入。
可辨别出广南的象牙、犀角、珠玉,江东西的茶、绢,浙西的米,淮南东西的铜、盐,浙东的鱼、盐,福建的茶、绢、铜、盐等分布情况。章如愚编《山堂先生群书考索续集》卷四六“天下地利,古盛于北者,今皆盛于南”中亦云:
国家抚有南夏,大江剑阁以南,泰然按堵,而又兼巴蜀、江北,以为外屏。以元丰二十三路较之,户口登耗,垦田多寡,当天下三分之二。其道里广狭,财赋丰俭,当四分之三。彼西北一隅之地,古当天下四分之三,方今仅当四分之一。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称闽越。机巧之利,古称青齐,今称巴蜀。枣粟之利,古盛于北,而南夏古今无有。香茶之利,今盛于南,而北地古今无有。兔利盛于北,鱼利盛于南,皆南北不相兼有者。然专于北者其利鲜,专于南者其利丰。故长江剑阁以南,民户虽止当诸夏中分,而财赋所入当三分之二。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随着江南的开发,西北地区的产业凋落,其主要产业的主产地也移至江南和四川。庄绰《鸡肋编》卷上还列举了全国著名的手工业品,并做了比较。
这些手工业品是:定州刻丝,单州成武县薄缣,鄢陵绢,泾州方胜花,泾州嵌鍮石、铁石、番镊子,邠、宁州绵绸,凤翔鞍瓦,原州铁衔镫,西夏兴州弓,河间篦刀子,衢州开化县茶笼、铁锁,苏州黄草布,越州寺绫,婺州红边贡罗、东阳花罗。
此外,《都城纪胜·铺席》也列举各城市的土特产品云:“且夫外郡各以一物称最,如抚纱、供扇、吴笺之类。”
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一《宫室土木》载,在真宗朝建造玉清昭应宫的土木工程中使用了秦、陇、岐、同的松,岚、石、汾、阴的柏,潭、衡、道、永、鼎、吉的梌、柟、槠,温、台、衢、吉的梼,永、澧、处的槻、樟,潭、柳、明、越的杉,郑、淄的青石,衡州的碧石,莱州的白石,绛州的班石,吴越的奇石,洛水的石卵,宜圣库的银朱,桂州的丹砂,河南的赭土,衢州的朱土,梓、信的石青、石绿,磁、相的黛,秦、阶的雌黄,广州的藤黄,孟、泽的槐花,虢州的铅丹,信州的土黄,河南的胡粉,卫州的白垩,郓州的蚌粉,兖、泽的墨,归、歙的漆,莱芜、兴国的铁等材料,这些建筑材料显然就是各地的特产。

还有,周邦彦《汴都赋》记集中于开封的全国各地的商品云:安邑的枣,江陵的橘,陈、夏的漆,齐、鲁的麻,姜、桂、藁、谷,丝、帛、布、缕,鲐、鮆、鲰、鲍,酿、盐、醯、豉,医无闾的珣玕,会稽的竹箭,华山的金石,梁山的犀象,霍山的珠玉,幽都的筋角,赤山的文皮。
其次,就这些特产品的流动方向来说,可以举出大体上以淮河为界线划分的南北两个地区的物资即“南货”“北货”的交换,及其商人即“南商”“北商”的活动。所谓“南货”,如《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宣和五年四月十七日”条记金国向宋索取云中路及中国的货物时云:
金人每喜南货,故虽木棉亦二万段,香犀、玳瑁、椀楪匙箸,皆折阅倍偿之。至如龙脑,每两折八贯。
所指的是南方产的木棉、香料、玳瑁、什器、金银器皿及胡椒、葛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〇九“哲宗元祐三年三月乙丑”条载密州板桥镇市舶之奏云:
本镇自来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乃至京东、河北、河东等路,商客般运见钱、丝、绵、绫、绢,往来交易买卖,极为繁盛。然海商之来,凡乳香犀象珍宝之物,虽于法一切禁榷,缘小人逐利,梯山航海,巧计百端,必不能无欺隐透漏之弊。……明、杭贸易,止于一路,而板桥有西北数路商贾之交易,其丝绵缣帛,又蕃商所欲之货,此南北之所以交驰而奔辏者,从可知矣。
南方商人违犯禁榷,将包括乳香、犀角、象牙、珍宝在内的“香药” 向北贩运,对此,京东、河北、河东等西北方面的商人则以特产品绢、生丝、真绵、绫等北货与之进行交易。
可以认为,在南宋时代,宋与金国之间的公私贸易及秘密交易,也再现了北宋以来南北货物的交换。这些货物,南宋方面即南货有茶、米、香药、木棉、丝织品、武器材料、铜钱、耕牛、生姜、陈皮之类;而金国方面即北货有北珠、绢织品、北方产药材、毛皮、红花、紫草、马等。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嘉定己卯奉南岳祠以后所作”一首题为“小斋”的诗中有一句曰,“南船不至城无米,北货难通药阙参”,把北方的人参和南方的大米做了对照。
当时这些南北货的中转交换地点是作为海港的密州、澉浦镇、明州,作为内陆城市的开封 、长安 、江陵 、寿春 、成都 、杭州 、绍兴 等;南宋方面有盱眙军,楚州北神镇、杨家塞,淮阴县磨盘,安丰军水寨、花靥镇,霍邱县封家渡,信阳军齐昌镇,枣阳军,光州光山县中渡市;金国方面有泗州、寿州、颍州、邓州、唐州、蔡州、凤翔府、秦州、巩州、洮州、密州胶西县的榷场。
然而,虽说是南北货的交换,但除北方产的绢、药物之外,基本上仍是南方产的物资流入北方,供人们消费或转卖给北族。而且,如米、盐、茶、香药等这些能获取巨额利润的重要流通物资几乎全是南方产的物品。
在南货和北货之外,蜀货、蜀物,即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方的物资,也形成了独自的流通圈。蜀货主要是茶、绢制品、麻制品、药物、文具、书籍、水果、砂糖等。而流入蜀的物资有盐、马、药物、陶瓷器等。
从地理上看,蜀大致是一个独立的地区,但它又通过陕西与关中保持联系,通过三峡与长江中下流域进行往来。春秋两季于成都等地开办的药市上,不仅四川产的物资,包括南海、北族在内的广阔范围的物资也在那里做交易。
这样一来,国内便出现了南、北、蜀三个流通圈鼎立的局面,特别是其中的南北两地区,可以说形成了北方的消费对南方的生产这样一种分工的对立关系,并彼此紧密依存。
另一方面,作为国际性商品,例如在辽宋交通贸易中,从宋流入辽的商品有香药、犀角、象牙、珠玉、茶、缯帛、漆器、陶瓷器、金银装饰品、杭糯,以及私货的图书、粮食、武器等;从辽流入宋的商品有银、麻布、羊、马、奴隶。
在日宋贸易中,从宋流入日本的商品有香料、贵木、绢、陶瓷器、陶砂、琉璃壶、水牛如意、玛瑙带、药品、颜料、典籍、文具、唐画、什器、鸟兽等;从日本流入宋的商品有金子、砂金、珍珠、药珠、水银、鹿耳(角)、茯苓、硫黄、螺头(壳)、合箪(莞席)、杉木、松木、罗木、美术工艺品、铜器、武器。
在南海贸易中,宋或元输出的商品有金、银、金银装饰品、铜、铜钱、铜鼎、铜盘、锡铁、铁块、铁器、铁条、铁线、铁锅、铁针、水银、青白瓷器、瓦盘、粗碗、土埕、漆器、五色轻缣帛、南丝、北丝、青白土印布、麻布、黄草布、硫黄、焰硝、桐油、篦箕、木梳、草席、纸札、米谷、精糖、木材、图书之类;而南海输出的商品有香料、棉花、木棉、鸟兽、水果、玳瑁、犀角、象牙、珍珠、黄蜡等。
随着上述这种国内和海外市场的远程商业的发展,各种产业产生了地方性集中。这些产品不仅仅是产于特殊地方的自然物产,而且也有购进原料进行加工,并通过集约生产而取得主产地地位的物资。
苏州、湖州、温州的漆器,处州的瓷器,真州的锡铁、烛台,建康、越州、明州、台州的铜器,长沙的银器,明州的草席、铁锅,福州的糖业,泉州的玳瑁梳子、木梳、铁锅、木棉等,都是随着远程商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具备生产机能的专业化产业。
更且,虽然谷物、茶等日常物资也随时输往远方进行交易,但随着手工业的地方专业化及重要作物栽培的发展,谷物等生活必需品仰给于外地的谷物消费地也逐渐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