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带大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
1.问题的缘起:从老人的无意识抑郁说起
看一个以福利院老人为观察对象的纪录片新作,让我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容易抑郁?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老人普遍处于无意识的抑郁状态,而这种抑郁会如何影响孩子?老年抑郁背后又发生了什么心理结构上的问题呢?
先来说说老人的心理现实:片子中的几个老人,有一个坐轮椅老奶奶的一段自白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现在想死都不成,上吊站不起来;买药买不到;跳楼也走不动。她的眼神中充满绝望,但又无可奈何。
还有一个老人,她的子女因为疫情滞留国外,她在病床上与女儿视频,已经无法言语,只有泪流满面。女儿也哭着说,我会回来看你的,你坚持住。可是,就算女儿回来,老人还是要独自面对死亡带来的心理恐惧。
当然,福利院里不全是悲观的老人,也有一个老人活得充满活力,她在福利院交结交朋友,还搞画画创作。画完了,还央求人帮她装裱起来挂在福利院。这个老人似乎以重建关系和创造的方式抵御了死亡威胁,那其实是她对抗衰老与死亡的最后挣扎。
在这几个老人那里,我觉得有一些老人们共同的内在状态,这种老人们的内心状态值得注意:他们都面临死亡临近的危机感与绝望感,无论乐观与悲观,这都是老人们正在面临的现实,而这最终会造成内在的抑郁状态。
2.老人带孩子会发生什么心理事件?
实际上,这种抑郁状态源于老年人的死亡危机时刻都在发生:身体机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走向死亡。精神生活上则是客体关系的崩溃,与孩子们没有了往日亲密关系,因为孩子们都在忙着自己的生活,而且也没法理解老人的状态。
从客体关系心理学看,老人的客体关系结构在走向崩溃。我以为,这个客体关系不仅仅是客体关系,而是人的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所以老人们无意识层面每天也都在面临外部心理结构的崩溃与死亡。正是这种身心走向崩溃与死亡的危机,让老人普遍处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抑郁状态,心理结构也处于逐步解体状态。
为什么不能让一个心理结构处于抑郁和解体状态的老人来带小孩呢?关键原因在于,精神分析认为幼儿心理结构在6-7岁左右才建构完成,也就是说孩子在0-6岁正是建构心理结构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外部养育客体就相当于孩子的外部心理结构,让老人带孩子就相当于让老人的抑郁心理结构内化为孩子的人格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老人带孩子最大的问题在于:老人抑郁与濒临解体的心理结构会内化为孩子的内部心理结构,也就是说老人带的孩子从小都会带上抑郁和解体的破碎心理结构。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在环境变化中引发抑郁症或者其它心理症状。
3.老人带的孩子后来会怎样?
我后来才知道,本文开头拍摄老人院题材的导演也是一位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他在大学当老师,却在壮年得了抑郁症。好在及时就医,在药物治疗和心理症状的帮助下,他现在已经恢复了创造力,并着手拍摄以福利院老人为观察对象的纪录片。
看片之前,我其实还不知道这个信息。看片的时候,我悄悄问,你是不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呀?他说,是呀。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他的抑郁和作品。看着镜头中老人的抑郁,想到他的童年,我终于明白,他的抑郁状态与早年养育者的心理境况有更大关系。可以说,他的抑郁现实是对奶奶的哀悼,也是他内部抑郁结构的强迫重复。
关于老人带孩子的负面影响,我自己也在幼儿园做观察的时候有所注意。九年前,我曾经因为要拍摄一部幼儿心理纪录片而在西安高新国际幼儿园做了近半年观察。刚好我观察的就是一个入园幼儿的班级,我发现那些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加脆弱,非常爱哭。别的孩子一两个礼拜就可以慢慢接受上幼儿园这件事,但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哭闹的时间会持续更长,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接受分离的现实。
当时我只是知道老人带孩子会有这个结果,但是对原因并不明白。直到后来,我接触到更多成年人的个案以后,我才明白老人带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深远的。直到我重新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我才真的理解老人带孩子意味着什么。
4.关系不仅是存在的位置,也是心理的外部结构
可惜,为人父母常常注意到了身体的养育,却忽视或者很少关注心理层面的养育。
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有一个事实我必须反复强调:人从来都不是单独存活的,我们的身体是以物种群体方式存在,我们的心理也是以群人格方式存在。简单说,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群体,我们的心理也离不开群体。
以往的客体关系学派说,人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生殖,还是为了关系。关系就是我们的心理存在方式,关系就是我们存在的位置。但是,客体关系这种说法可能还不够明白,我的分析经验告诉我:外部关系结构就是人的心理结构的一部分,甚至是与内部心理结构同样重要的部分。
为什么这样说?我想起另一个分析者的经历。她从一岁多以后就被爷爷奶奶带,直到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她的第一个记忆就是关于分离,她还记得一岁多父母离开时候的事情,她藏了母亲的钥匙,然后母亲离开了又回来,然后她毫无办法地看着母亲离开,因为她父母要去外地打工,只能把她交给爷爷奶奶养育。
可是,爷爷奶奶并不属于她一个人,她还记得有一次她说:“这是我爷爷、这是我奶奶。”结果旁边的孩子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爷爷奶奶,也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她一下子蒙了,感觉被世界抛弃。
更大的伤害是心理上的,她爷爷晚年病重,时刻面临死亡危机。奶奶看着爷爷的病危状态,常常哭泣,她也跟着哭泣。她说,从那以后抑郁的感觉就深深地刻在了她的生命深处。
说到这里,我想问题的答案应该明朗了。为什么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容易抑郁?有必要重复一遍:因为孩子正在心理建构时期,老人的抑郁和解体的心理建构会内化为孩子的心理结构,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不利,甚至可以说是埋下了一颗隐形的心理问题炸弹。
5.不仅仅是老人带孩子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老人带孩子的独特问题,也是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家长们对养育环境的心理作用的认识太欠缺了。大多数家长仅仅是在身体层面养育孩子,而没有在心理层面养育孩子。更令人担心的问题在于,所有忽视心理养育家庭养育的孩子,也会出现同样的心理问题。
这样的案例我也遇到过,有个来访者父母养大,家庭富裕,读着名校,可是常常抑郁并且想到死亡。后来的分析发现,她的父母仅提供了金钱,毫不关心她的心理需求,也不关心她的存在位置。在这样一个看似优渥的环境,她自然感觉自己是一个孤儿,这个问题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问题:
客体关系就是心理结构的外部结构,客体关系就是个体心理存在的位置,客体关系关照的缺失会造成孩子存在位置的丧失,从而无法内化有爱意的客体,进而造成存在感丧失,于是抑郁、躁狂、分离焦虑甚至更严重的自伤也会发生。
由此,我们会发现科学主义带来的问题其实非常隐形而恐怖:唯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可以说是从观念、目的和社会建构方式上全面地抹杀了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才是更加内在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所有人的足够重视。否则,我们的孩子将会面临的是无声无息的伤害,无法治愈的创伤……
6.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带孩子?
那么,对于父母而言,到底应该如何带孩子?总结前面的思考,我想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0-6岁是孩子的心理结构建构期,最好由父母自己来带,等到6岁以后孩子心理结构基本建构完成,再让老人带会好一些。
二是老人自身处于无意识的抑郁状态,并且在走向客体关系的崩溃,他们的抑郁与破碎心理结构容易内化为孩子的内在客体,所以要注意帮助老人重建客体关系,用关系和创造的手段帮助他们找到存在的位置。理解老人和帮助老人也是为孩子建构一个更好的心理环境。
三是父母自身不仅要养育孩子的身体,也要养育孩子的心理结构。怎么做呢?具体说,父母良好的关系结构示范,就会内化为孩子的内在客体,“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的心理教养。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还要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建构自我和实现自我。如果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会造成与老人带孩子同样的心理问题。
人们都说要关心孩子,可是真正的关心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希望天下父母先理解孩子的心理,再帮助他们实现心理成长。这一点,对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如此!
作者简介:
戴军: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著有《释梦笔记》《左和右的精神分析》(刊发于《精神分析研究第六辑》。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7人喜欢)
- 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就是异化? (3人喜欢)
- 如何像弗洛伊德那样释梦?|公开课
- 现代人的隐性心理危机与出路|公开课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