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遇到波斯诗歌——武英殿陶瓷馆看展记
故宫武英殿陶瓷馆今年5月1日刚刚完成改陈正式开放,上周末去逛了一下,因为去的比较早,得以体验到无人的陶瓷馆。




首先分享的是清宫旧藏的明永乐景德镇御窑制青花缠枝花纹阿拉伯文无当尊,从造型和纹饰均模仿14世纪中东地区的黄铜嵌银器,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遗址曾出土过和这件造型一样的永乐白釉无当尊。本来这件瓷器没有名字,因为乾隆看它像没有底的尊,所以起了这个名字。 这件瓷器使用的是永乐宣德时期特色的进口“苏麻离青”釉料,因属于氧化铁含量高、氧化锰含量低的“高铁低锰”钴料,因此纹饰中经常泛出黑青色金属光泽的氧化铁结晶斑点,仰光侧视时能看出凹凸不平感,黑青色和青蓝色相映成趣。




这次陶瓷馆新改陈后放展示了无当尊和大英博物馆藏14世纪埃及马穆鲁克王朝黄铜嵌银器座的对比照片,造型确实是一模一样!

明正德(1506年-1521年)御窑烧造的青花阿拉伯文烛台和白釉矾红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盘,正德年间宫中非常喜欢使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瓷器。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三期刊登了李毅华《两件正德朝阿拉伯文波斯文瓷器——兼谈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一文,谈到故宫收藏了正德时期的阿拉伯、波斯文瓷器20多件,但红彩瓷器仅有一件。瓷盘内中间四个阿文字句为“清高尊大的真主说”,盘心三行阿文为《古兰经》第17章29节下半段:“你不要把手完全伸开,以免你变成悔恨的受责备者。”另外盘壁还有四行阿文圣训,意为“清高尊大的真主说,谁做了尘埃大的好事,(或者)谁做了尘埃大的坏事,他(真主)都会看到,这就是行好的人的报答。” 最有意思的是盘底的三行文字,李毅华解读为“迪麦尼可汗即阿曼苏莱曼沙”,并认为可能是为阿拉伯地区某国家所订烧。然而一些学者更趋向于认为“迪麦尼”应当是“Da Mink”即“大明”,据此这段写的则是“大明的统治者是苏莱曼国王”,也就是说正德皇帝的阿拉伯/波斯名字很可能是“苏莱曼(所罗门)”,因此也有人将这件瓷器戏称为“所罗门王的宝藏”。另外几乎在同一时期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正是著名的苏莱曼大帝(1520-1566年在位),也可以说是一个巧合了。




非常经典的明天顺(1457年-1464年)御窑烧造的青花瓷波斯诗文“天顺年”铭三足筒式炉,外壁书写有著名波斯诗人萨迪的诗歌《果园》,这次改陈后还贴心的放上了诗歌翻译。在故宫欣赏500多年前烧制的波斯诗歌,内亚值+10086。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1403年-1435年),御窑烧制的青花瓷对中东地区12-14世纪的器皿造型多有学习,出现了很多此前从未出现的器型。故宫武英殿陶瓷馆这次改陈之后专门放置了展板进行了对比,看上去特别清晰。尤其图1这个明永乐青花锦纹壮罐,上边的纹饰在阿拉伯、波斯文化圈特别经典,在很多著名的清真寺上都能看到。









这次改陈的陶瓷馆新开放了武英殿西侧的浴德堂作为外销瓷展厅。浴德堂最有趣的是外殿后面有一个非常像土耳其浴室的无梁殿,内顶及墙壁砌满白琉璃砖,洁白无瑕,后面有烧水的铁壁炉,用铜管将水通入室内。 单士元在《故宫武英殿浴德堂考》一文中认为,浴德堂是元代皇宫的遗物,是元大内宫城西南角楼外留守司的阿拉伯式浴室。以前在对故宫进行维修时,也在浴德堂附近地下发掘出了元代的白色琉璃瓦片,与浴室琉璃砖的琉璃釉十分相近,与明清故宫常用的黄、绿琉璃非常不同。抗战前,据中国营造学社鉴定,认为这座浴室圆顶极似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寺……是可能为元代建筑。 可惜这次陶瓷馆只开放了外殿,后面的土耳其浴室因为通道狭小不开放参观,从外面也只能看到穹顶的一部分,感觉和我在土耳其看到的传统浴室的穹顶真的太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