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ing in Alfred Hitchcock's film | 希区柯克电影里的对称式剪辑
영화일기#3
最近看了几天的希区柯克,风格简洁明快,导演意图清晰,不拖泥带水,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希区柯克的作品能被那么多人所赞颂和效仿的重要原因吧。
《惊魂记》Psycho

两位主角坐下后,先是以一个双人中景镜头开始进入对话。

之后维持和刚才相似的size,进行了20组的正反打。中景既保留了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带到屋内的环境,让观众在熟悉环境的基础上也和人物一样逐渐了解对话内容。此时镜头高度和视线高度相似。话题从房间内的标本切入,谈到诺曼喜欢制作标本以及他对标本的看法。诺曼占据对话的主导权。

接着女主提起诺曼的母亲,开始切到男主的侧面近景,此时诺曼脸上的笑容消失。在刚刚的对话中,通过中景的对切,制造出大部分时间是诺曼在说话而女主在听的对话节奏,观众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此时突然切到近景,使人一下注意到了诺曼脸上的表情变化和谈话内容。同时强调了母亲对于诺曼的重要性和敏感度。
此时女主是正面,而男主却是侧面的原因大致有三点。首先相较于完全暴露在镜头下的正面,侧面则意味着人物的另外半张脸是隐藏起来的,并且诺曼正对镜头的半张脸偏暗,正如他隐藏着的秘密。其次镜头稍稍仰拍,墙上的鸟标本占据了画面的左上部,鸟的姿态和位置给人以压迫感,也正如诺曼内心的邪恶和想要争取主导权的欲望。最后是打破枯燥感。可以试着想象,如果此组镜头,导演也同样采取一样的角度拍摄男主,那么整场对话虽然达到了对称,也会无可避免的死板。侧面的机位既打破了之前的规律,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也从美术上暗示了男主的内心。

紧接着女主提到可以把母亲送到“特殊机构”去,刚刚还提到想要反抗母亲的诺曼,突然反应激烈。镜头size再次拉紧,只保留到肩部以上,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表情。
此时可以看到女主身后几乎是一面白墙,而男主背后的装饰依然不少。且左边的黑鸟标本异常突出,和诺曼的表情形成了一种诡谲的对称感。

因为诺曼对母亲的维护和突如其来的敌意和压迫感,氛围变得尴尬,女主起身准备回房,镜头随着她起身的动作上摇。此时女主因为先起身而诺曼开始挽留,女主重新掌握主导权。在镜头上直接表现为女主仰拍而俯拍男主,且女主的画面size更大。
但妙的是随着镜头上摇,一只黑鸟标本刚好停在画面的右侧,嘴尖朝向女主,像是要吃掉她。

最后镜头来到两人侧面,也是一开始镜头开始的方向,从女主的侧面摇到男主的侧面。此场结束。
由以上的镜头排列可以发现,整场从开始到结尾几乎都采取对称的方式,镜头的每一次切换,每一次摇移都有明确的目的,并且摇移的起始和定点都经过精确的设计。镜头的切换和内容紧密贴合,渐入人物内心。
《后窗》Rear Window

在《后窗》中,男女主晚饭后,两人开始基于男主的工作展开了一番争论。一共用了10组,根据两人对话的内容和节奏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首先第一个部分里,女主表示自己无法理解男友,并且每次都抢夺说话的先机,打断了男主的发言。接着男主终于忍无可忍,对女主说出“闭嘴”后,女主突然被呛住,安静了几秒,开始进入第二个部分,男主开始和对方说明在自己工作中需要面对的生活细节,女主认为他说的有些夸大其词了。

最后一个部分,男主捕捉到女主话语中的“妥协”,于是表示可以帮助对方融入自己的生活。而女主认为双方都无法为对方做出让步和妥协,于是对此感到失望,沉默片刻起身,镜头跟随。最后镜头越来越全,女主最终走出男主家门,对话结束。
此场景的剪辑手法非常沉得住气,在前两部分的对话中,有几处两人提高音量,或是躯体向前倾的动作,一般剪辑会在这些时刻切到近景,但这里没有。这里的处理方式更展现了两人对话的日常,即此种谈话方式是两人的日常,无需刻意强调或雕饰。可以试想,如果按照常规方法突出两人激动的部分或肢体动作,两人之间的冲突感和火药味可能会更明显,从而丧失了这种日常感。而把特写留到了女主起身前的最后一组镜头,突出了男主不愿妥协的态度和女主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