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晋:兄弟之间的博弈(四)司马炎大洗牌
安葬了皇后,司马炎在第二年启用了新的年号:咸宁。
或许他是希望一切都安宁下来,万万没有料到他的人生要掀起一个大波澜。
就在这一年瘟疫席卷了洛阳城,死了数万人。
年底司马炎也被击倒了,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病,染上的人十有八九会死。
司马炎病得非常严重,咸宁二年(276年)正月元旦的朝会他都取消了,所有的人都以为他这次挺不过去了。
按说司马炎已经立过太子,一旦有差池,大臣应当奉迎太子主政,然而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都把目光投向了齐王司马攸。
他们竟然秘密商议让司马攸继承大统,完全没有把傻太子当回事。
如果司马炎这次一病不起,司马攸算是捡到宝了。
但很不幸,司马炎竟然神奇般地康复了。
司马炎病好了之后,环顾四周,不禁冷汗直冒。
这些当年支持过自己的大臣原来并非真正忠诚于自己,他们当年推举自己,无非是为了维护“立长”的传统。
一旦自己的意见和他们不一致,他们就会和设法让自己的想法付诸实现。
司马炎当了十年皇帝,一直奉行清正无为的法则,自己不过是做一个权力的平衡者。
现在他肯定考虑自己这皇帝要换个当法了,特别是对自己这个弟弟司马攸必须要对他来点真格的了。
司马炎下了三步棋:
第一步棋拿拥护司马攸的两个大臣开刀。
一个是河南尹夏侯和,一个是司空贾充。
夏侯和公然对贾充建议:“司马攸和司马衷都是你的女婿,支持谁都一样,那还不如支持一个有水平的。”
贾充听了并没有回答,而是保持沉默。
夏侯和说得没错,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司马攸,小女儿嫁给司马衷。无论谁当皇帝,对贾充来说他都是国丈。所以他保持沉默。
司马炎知道了就不高兴,沉默就是骑墙,就是耍滑头。
他必须出手。
首先调离了夏侯和,然后又裁撤贾充拥有的兵权。
尽管如此,司马炎还是没有和两人撕破脸,做得不动声色,两个人只是职务上有所变动,待遇和地位都没有发生变化。
第二步棋是引入对自己绝对忠诚的外戚力量,用外戚来压制勋臣。
这个力量就是自己新任岳父杨骏。
就在咸宁二年司马炎迎娶了新皇后杨芷,同时大力擢升杨骏,任命他为车骑将军,爵封临晋侯,
这个爵位名称颇有深意。
杨骏出自东汉弘农杨氏,其祖先在东汉就曾受封临晋侯,司马炎赐他这个爵位一则是要他再振杨氏的门楣,二来,本朝国号为晋,临是光大之意,司马炎是要他光大晋国。
司马炎对他抱了很大的期望。
杨骏为人目光如豆,气量狭小,刚有权力,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当时人们解读临晋二字,却读出来临于晋国之上的意思,外戚监国,东汉就亡于此,这是预兆着国家将乱。
当然这些司马炎是不会听的,因为杨骏越是愚蠢就越表现得忠诚,这让他很放心。
紧接着他又开始布局第三步棋:重新封王。
这次封王不同于十年前的封王,司马炎规定了严苛的制度。
一是非皇子不得为王,只有帝室一脉才可以封王,所以这次新增的王全是自己的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显然是强干弱枝,巩固帝室的力量,削弱其他宗室的力量。
二是对原来分封的诸王实行降级制度,后人继承前人王位的,封国等级递减,封地户数和军队都相应削减,这样一步步就削弱了其他宗室的力量。同时还配合了推恩令,诸侯王多个孩子的,可以把封国分割成几个小块传给多个孩子。
三是严密控制封国的军队,除了人数的限制,这次明确规定,封国的军队由朝廷派中尉掌管,诸侯王不得干涉。
四是诸侯王在朝廷没有兼职的,一律到封国去,不得留在首都洛阳。
这四项举措如果严格落实,长期执行下去的话,诸侯王根本无法坐大,只能一步步消亡。
后面的八王之乱也就无法出现了。
如果单看咸宁年间的话,晋朝的国运可以说蒸蒸日上。
在北面,卫瓘实施离间计,挑拨鲜卑民族分裂。
在西面,虽然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屡屡叛乱,但前有猛将文鸯大破之,后有神将马隆彻底平定。
当做完这一切,在咸宁五年开始策划伐吴,东吴再也没有当年坐断江南的英雄,西晋的军队摧枯拉朽一般,不到半年时间就彻底被灭亡。
西晋全面完成了统一。
这个时候司马炎已经完全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文治武功,他的个人威信达到了定点。
可惜这不是结局,因为司马攸的问题还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