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透一本专业书(一):透视全书骨架
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后,很多人再也不愿意读大部头的专业书了,比如历史、哲学、心理学等讲述理论、方法的书。
要么读不下去,要么读不懂,要么觉得读了也没用,没必要读。
要知道,碎片化阅读只能让你了解一些知识碎片,无法形成系统,也无助于理解力的提升。
只有阅读专业书籍,才能学到系统性的知识,并构建对某一领域的深刻认知。
如果你能读懂理论书籍,你就更容易读懂相关的文章。
就像你能读懂长篇小说,那读短篇故事就更不在话下。
阅读专业书籍,让你具备了降维打击的能力。

01 读懂专业书籍,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讲的分析阅读,就是手把手教你阅读专业书的方法。
这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40年,至今依然是讲述阅读方法的经典,后续很多有关阅读方法的书都能看到这本书的影子。
分析阅读是书中最重要的篇章,也是提高阅读技巧和理解力最有效的方法。
书中将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4个规则,共12个规则。
第一阶段:梳理全书架构。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
第三阶段:公正评价一本书。
我计划用三篇文章解读分析阅读,本文是第一阶段,4个规则分别为:
①为一本书分类。
②概述核心内容。
③列出全书大纲。
④发现作者的意图。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明白一本书在谈什么,同时由整体到部分,构建出整本书的架构。

02 预备动作:检视阅读
这是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方法,也是分析阅读的基础,具体分为两步:
①有系统的略读
这一步不需要花太多时间,5-10分钟足够了。
首先快速略读整本书。翻看封面(书名、推荐语),序言、引言、目录等。
然后选读几章感兴趣的章节。通过快速略读,大致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
②粗浅的阅读
从头到尾快速扫读一遍,多关注你能理解的部分,遇到不懂的不要停顿和倒退,继续往后读。
这样读完,你能大致知道整本书的架构,内容上也许你只理解了一小部分,但也为后面的重读打下了基础。

03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如何梳理全书架构
① 为一本书分类:判断要读的书属于哪一类,越早越好
这里就要用检视阅读,快速判断一本书的类别。
但分类前你心中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大致了解不同类别书籍的特点和内容。
书籍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虚构类作品(小说、戏剧、史诗等)。
一种是论说类作品,主要特点是传播知识。
本文所讲的阅读方法,主要针对论说类书籍。
论说类书籍,又可以分为实用性和理论性两种。
实用性书籍,特点是“教你该做什么、怎么做”,目的是说服你跟着做。
比如工程、医疗、烹饪、读书方法等。
还包括一些讲解经济、伦理道德、政治问题的书,这类书一般是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了有什么好处,不做有什么坏处。
理论性书籍,特点是“教你这是什么”,目的是让你明白或关注某件事。
包括历史、科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哲学等。
你也许会问,为书籍分类有这么重要吗?
阅读就像教学,历史与数学的教学方法必然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书籍,阅读方法也不同。
只有首先判断书籍的类型,才能以合适的方法及态度去阅读。

② 概述核心内容:用一句或几句话概括整本书的大意
无论虚构类或论说类的书,都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总结出全书的核心内容。
比如,《西游记》一句话概括就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论说类的书,一个好的作者往往愿意帮助读者整理出书中的重点。
有些书,只看书名就能明白这本书在说什么,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有些书,作者会在序言部分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比如,艾略特·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作者在序言部分就指出,这本书是阐述:
社会心理研究对于解决困扰当代社会的一些难题的重要意义。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检视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全书核心内容。
读过一本书后,如果你不能简要概括出这本书在说什么,那说明你并没有读明白。

③ 列出全书大纲:梳理重要章节,并说明它们是如何有序构成整体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用一堆砖头和一栋由砖头建造的房子比喻说明。一堆砖头仅仅是砖头的集合体,无序而杂乱。
而一栋房子,是由不同大小、功能的房间,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组成的一个整体。
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都有一个整体规划,将各个部分有序排列,构成整本书的框架。
如果你无法看清一本书的框架,你就无法理解全书。
书中用一个公式,来说明怎么列大纲:
- 全书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谈的是什么?
- 第一部分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谈什么?
- 第一部分的第一段落,又分了几个重点?每个重点分别是什么?
如果说规则②是明白一本书在说什么,那么规则③就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说的。
这个骨架你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来。
真正读透一本书,这一步必不可少,刚开始也许会花费很多时间。
但熟练后你就不需要写出来,甚至都不需要说出来。读完一本后,你会下意识地梳理出一个大纲。
要注意的是,不用完全按书中的章节次序排列,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列大纲。
不用每本书都花费同样的力气,只有那些对你真正有价值的书,才值得花时间,而很多书只需要略读。

经过规则②、③的分析,你就可以区分一本书是好书还是烂书了。
假如你用这个方法,花费了很多时间,也搞不清楚作者到底要说什么,整本书的叙述前后不连贯,逻辑不清晰,那这很可能是一本烂书。
这也提醒我们,自己写文章时,首先要确定文章的核心。
再围绕核心搭建一个主次分明、前后连贯的大纲,形成文章的骨架。
然后在骨架的基础上填充血肉,文章才不会乱。

④ 发现作者的意图:找出作者要解决的问题
读者在阅读一本书前,最好方法是带着问题去读。
作者在写作一本书时,也是带着很多要解决的问题来写的。作为读者,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些问题,并分出主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针对理论性和实用性的书籍,作者列出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理论性问题:
某件事是否存在?是什么样的事?
怎么发生的?为何会发生?需要什么条件?
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特点是什么?
与其他事件有什么关联?
实用性问题:
目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效果?
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达成?
以什么顺序去达成?
怎么做才会更好?需要什么条件?
根据需要,你也可以提出其他相关的问题。
找出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逻辑,从而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

04 总结
再总结一下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4个规则:
① 为一本书分类,判断要读的书属于哪一类,越早越好。
②概述核心内容: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概括整本书的大意。
③ 列出全书大纲:梳理重要章节,并说明它们是如何有序构成整体的。
④发现作者的意图:找出作者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又厚又难读的专业书时,这四步能让你从整体上把握全书架构,对一本书有个宏观的认识。
下一篇我们会进入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
这与第一阶段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阅读时你不需要为了完成每个阶段,而一遍遍的阅读,不同阶段都可以在一次阅读中同时展开。
-
赏樱闲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01 13: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