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的女王:妥协和退让中的坚持
这几天,英国女王和孙子哈里王子之间的矛盾,甚嚣尘上。王室的内讧,再次把90多岁的女王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女王不惜动用法律武器,起诉自己的亲孙子。
是可忍孰不可忍,女王在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的隐忍之后,终于爆发了。
想想上一个回合,最让她头痛的人,就是哈里的母亲--戴安娜王妃。
戴安娜出生于1961年,20岁的时候和查尔斯结婚,成为“童话般爱情的范本”。结婚十五载,生育两个王子之后,她离婚了,离婚那年是1996年,距离她离世的1997年,只相差1年。
虽然大众对戴安娜的悲情人设,慈善人设好感倍增,情感很深,但是在女王看来,戴安娜是一个不守妇道,不识大体的儿媳妇,所以有很多矛盾和积怨,以至于戴安娜离世之后,有很多人都认为是王室害了她。
同为女人,同为人类,这个时候很容易发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为什么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握手言欢的快乐呢”的感叹。为什么这样的感叹,屡屡上演在生活中呢?个中原因,都藏在生活的细节中,而生活的细节,就是一个人精气神的外化,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戴安娜和女王的矛盾,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婚姻的矛盾。而婚姻关系,子女关系,恰好和普通人的生活有关照,所以,强烈的代入感+对王室生活的窥探欲,成了戴安娜成为焦点人物的背景条件。
而电影《女王》,则以相对客观,相对可信,相对完整的视角,刻画了在戴安娜王妃离世之后的,各种力量的角逐,而角逐的焦点,无疑是女王为代表的王室。
电影中展现了王室中对传统的坚持,固然有傲慢与偏见的成分,但是也正是那份坚持,让英国王室依靠它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阴影笼罩下的英国,譬如对丈夫的流言蜚语。为什么戴安娜离世之后,不再有王室身份的戴安娜,却需要女王做出调整,做出改变,来承认她的王室身份呢?她想不通。
矛盾,在戴安娜去世之后,由个人婚姻的悲剧升级为大众对王室的愤怒和不满。这个矛盾什么时候升级的?什么时候变成王室必须回应,必须做出改变的姿态的?女王不知道。
无可否认,在和平的岁月里,当她固守在她的世界里,她对民间的疾苦,对老百姓的心声,是模糊的,是漠视的,甚至是无知的。
另一方面,是戴安娜一直在做的慈善事业深入的联系,链接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打通了王室与民众的心。
女王是精神堡垒,戴安娜是那个连接百姓心理鸿沟和精神堡垒之间的桥梁。其实,有时候,有没有桥,并不影响两者之间的美感,但是有了这座桥,仿佛这美,就变得更加真实,更加可信,更加坚固了。
民心向背,一向是女王判断自己价值的标准。所以,当她听说有四分之一的人希望她离开时,她妥协和退让了,做了自己不愿意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作为政治工具,为戴安娜的去世现身致辞。
公众流泪,为女王点赞,为戴安娜终于得到王室的认可,欢欣鼓舞。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女王退让,大众要求得到满足,媒体要求得到满足。大家合力把戴安娜有尊严,体面的安葬了。
电影中多次提到那头美丽的鹿,她象征着戴安娜。当家人想去围猎它时,女王的本意是关注它,当她亲眼看见那头鹿,她想保护她,她尽力赶走它,不让它被看见,被杀害。但是当她知道它已经死了,被猎人杀死时,她跑去看它,为它流过泪,在没有人注视的地方。但是在人前,她一滴泪都流不出来。
这就是女王的感情,对人的感情,对事情的感情。
可惜的是,没有几个人懂她,没有几个人愿意这样处理自己的情感。正如王女所说,没想到如今的人民,这么喜欢感人肺腑的演讲,而她喜欢压抑自己的情感。言下之意,是普通大众没有深沉的感情,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所以,女王致辞之后,记住她的人更多了。记住她好的人,更多了,大众信服她的理由,更少了。连克莱尔首相,都被她收服了。
这真是一个悖论:在妥协和退让中的坚持,让女王赢得更多的掌声和欢呼声。
不知道,20多年之后这一次家庭内讧,90多岁的女王,能否再打一次漂亮的仗呢?
我的预测是,哈里王子输的可能性比较大。他自己的事业没有立起来;和母亲的慈善,忧伤,美丽的人设相比,他远远不及;和哥哥相比,他没有承担任何责任,还要不断地撕裂王室和家人的关系。
在强调“和为贵”的家庭文化中,在强调“责任第一,个人第二”的贵族文化中,哈里自爆王室丑闻的言行,很可能只是一段时间的热闹而已。
女王要起诉他,胜算一定是百分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