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
这本书写成于民国时期,历经数载仍是道教研究中的经典,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和在道教研究史上开拓性的贡献不容小觑。但最近感到有些心浮气躁,不太能看进这类纯学术的书籍,读的有些潦草,只把书中的大致内容和基本思想过了一遍,等日后心沉下来了再认真拜读。所以这篇笔记是以刘仲宇先生为本书写的导读为基础,结合我自身粗读加以补充。
书中许先生明确地分别“思想方面的道”与“宗教方面的道”,前者为道家,后者为道教。道家、道教有区别又有联系。“宗教方面的道教包括方术符谶在里面”,思想方面的道家就包含阴阳五行的玄理。”道家思想与佛教思想打交涉后,就成了方术及宗教方面的道教。
本书自第一章至第五章都在讨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渊源分析占了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由讨论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进而讨论老子的思想、论道和人生观,又选取其论敌(儒家)的观点,勾勒出道家学派创立者的基本面貌。
由于后来的道教将老子神化为本宗的教主,所以要科学地说明道教的历史,就很要必要首先说明历史上真实的老子。徐先生认为老子是一位历史人物,但不会是春秋时人。所谓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说法,他认为起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是“道家得势后的附会”。至于《道德经》,他认为其内容相互矛盾,不是一个人一气写下来的。所以《道德经》是否是老子的原作,还是个疑问。“或者今本《老子》是取原本一部分的文句,加上辑者认为是老子的话而成,故此有许多断片的格言。

老子的思想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人生的归宿,一是生活的方术。人生的归宿属于历史哲学的范围。《老子》所主张的是一种尚古主义,要从纷乱不安的生活跑向虚静的道。人间的文明从道的观点来说,是越进展越离开道的本性。《老子》的生活方术也是立在这种哲学理论基础上头,可以分为修己治人两方面。修己方面崇尚“不争、天尤、尚柔弱、任自然、知足、知止”等等,而在治人方面,要“无为而民自化”“常使民无知”,要排除名言,弃绝智慧,在那时,人君以术临民,人民以智巧相欺,越讲道德仁义,人生越乱,于是感到教育无功,政治无效,智慧无利,言说无补。这种主张可以叫做黑暗时代哲学或乱世哲学,每出现于社会极乱的时代。

之后,许先生又进一步讨论老子以后的道家代表人物,然后对道家的派别加以归类。他将先秦的道家分成静虚派、法治派、阴谋派和全性派,而对庄子的全性派着墨最多。因为客观上庄子学派在老子之后的道家诸派中,著述最丰,后世也最有影响。后续也讨论了秦汉时期《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提出的“养生说”和“阴阳五行说”这类新的道家思想。所以道家的著作中说阴阳越多的,年代越后。

道家对于道教多提供的主要是哲学的学说,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跻身神仙世界。战国时另有神仙家,为道教的重要源头之一,论道教不能不涉及神仙信仰,所以书中专列一章谈“神仙的信仰与追求”。在此章中,许先生梳理了神仙思想从先秦至道教形成前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他看来,“道家的养生思想,进一步便成为神仙的信仰”。始皇到处封禅,求不死之药,可以说最热心求神仙的第一人。汉武帝时,这信仰更加发展,直到汉末张道陵之徒采神仙家的信仰以立道教。魏晋以后,神仙的寻求乃成为道士所专的事业。

另外,中国古代的神道也是道教的重要源头。所谓古代神道,主要是指巫觋道极其相关的杂术,是预备道教的种种法术。据许先生的观点,巫起源于古代祭祀时的“尸”。尸指的是祭祀祖先时由后代扮演受祀的对象,后来逐渐由尸演进为专门事神及传达神意的巫。
巫承担着沟通人神的职能,大致有六件:降梦、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和星占。由于其职能的分化,渐次分为专掌典礼的祝,又由祝而演变出“宗”,为巫的最高职。许先生叙述的,主要是进入三代礼制的巫职,同时他指出,殷以前,巫的地位很高,成为大臣,后世文明日进,出现典礼的祝,巫遂失掉政治地位,只为民间信仰。巫觋掌握着某些事鬼神以纳福祛祸、消灾去难的方法,主要是禁厌与医术。许先生列述了此类杂术及所用的方法、手段。这些,后来都汇综入道教之中,成为它的“实行方面”。

由这些分析,许先生得出结论说:“巫觋道与方术预备了道教的实行方面,老庄哲学预备了道教的思想根据。到三张、二葛出世(三张指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二葛指三国的葛玄、其孙葛洪。)道教便建立成为具体的宗教”这也正是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
《道教史》的初版,距今已近70年,它初版时是半部书,初版七年后,许先生就去世了。或有回忆录说及许先生下半部书有遗稿在,但迄今也未发现。下半部谈的是“教相与教理”,期待着它有被发现而问世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