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养花种草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话题 >花生的秘密生活
花生,吃过好多,头一回看见它怎么长的。
这个夏天,因为嘴馋一味新食材——花生芽,种了一回花生,发现自己根本不认识这种植物。 花生芽,直接买现成的话挺贵,300克10元,约每斤16.6元。
但带泥的有壳鲜花生便宜很多,每斤4元,花费2元自己发,可以吃一盘芽,还能种上一大盆花生绿植,划算(我抠)。

发花生芽的过程,与绿豆、黄豆芽相似。
剥出花生米,浸入水中吸涨1~2日,生出白色的幼根;然后码入深盆,水培或土培皆可,保持盆底湿润,一定避光存放。
如此,5、6日后,就能收获扑扑满一盆花生芽了。
✎ 花生芽,吃的是什么?
催发花生芽,为何要避光?
花生芽,吃的又是花生的什么部位?
这些问题和种子发芽有关。
日常我们所吃的“花生”、“长生果”,是豆科植物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的果实。
剥开麻黄色带络的果皮,能看到花生的种子——由粉色纸状的种皮、2片白嫩肥厚的子叶以及内藏的胚芽、胚根、胚轴构成。
花生肉即子叶,蕴含丰富的养料,可供种子萌发和幼苗期所用。

当花生种子发芽时,胚芽和胚根向两头生长,胚轴也跟着伸长。
胚轴分上下,其中,子叶与根系之间的下胚轴会像升降电梯一样把子叶送出地面,这样,子叶怀抱中的真叶就能见到阳光,开启光合自养的技能。

若伸长后依旧不见阳光呢,比如说人为使坏挡住光线(避光存放)?
耿直如植物,能怎么办,坚信着“阳光就在前方”,继续努力长呗。
所以,花生芽吃的主要是花生种子在缺光(被蒙骗)条件下,为早日见到阳光而格外伸长的下胚轴。
剥花生米的时候,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部件。
这个小揪揪总是出现在胚芽附近,是什么?啥用途?
暂且放一放。


吃完花生芽,剩下的花生苗移居窗外盆中,继续它们作为植物的生命旅程。
✎ 传粉,不靠小蜜蜂
夏月的江南,气温日均33度上下,人体感觉燥闷,对出生于热带美洲的花生而言,却足够温暖,适宜生长。 很快,盆中的花生已有20厘米多高,茎干健壮。每日里按照昼夜节律,开闭它那小手掌般的叶子,十分自觉乖巧。

这日,如往常掀开窗帘,一朵明黄色的小花与我打了照面。花不及指腹大小,从叶腋探出,微微歪头,萌我一脸灿烂。
哟,花生开花了呀。


大而显眼的旗瓣,外围晕染橘边,向里镶嵌放射状的红丝,似舞台布景一般耀眼。
花中央,2枚鼓突的翼瓣左右捂拢,掩藏着什么。轻轻揭开,是2枚连合、弯曲成喙状的龙骨瓣。
将龙骨瓣往下拉,成熟的橘色花粉粒散落,露出成束的单体雄蕊。花药们挤挤攘攘,合围在毛刷状的雌蕊柱头周围。
——看起来是很典型的蝶形花,但又不同:
1. 雄蕊8枚,而非10枚(应该与花生品种有关);且花药分长、圆两种形状;


2. 部分花萼合生;


3. 花萼后面不是花柄,而是纤长、内含子房的萼管。


这小花,日出时便开好,下午2、3点不到,就垂头蔫了。
此后几天,小金花们一朵朵、一对对开得甚欢,可皆是开不过傍晚的短命花。
我心里着急,怎么不见蜜蜂上门呢,真是可惜了花儿这一番精心打扮。 看到这里,农民伯伯该笑了:不用小蜜蜂出马,花生会自己授粉。


从资料来看,确实,无需昆虫、风或人工等外力帮忙,花生的花粉粒直接在花粉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通过花柱,将精子送达子房,完成受精。 一般认为,借助外力进行异花传粉的植物能产生适应力和生活力更强大的后代,而自花传粉的却不行。
但自然中仍保留着自花传粉的物种,说明有其生存优势。比如,无需消耗额外能量吸引昆虫;保持基因稳定;在不利环境下仍能结果留种等等…… 可是我并不确信,这些萎掉的花真的都被传过粉了?
直到神奇物件——“针”的出现。

✎ 只想入土的“针”
花期后约一周,原先开花的叶腋生出了怪异的“针”。“针”茄紫色夹杂着绿色,约牙签粗细,顶端削尖,摸起来硬挺。 “针”的头上坠着已经风干的萼管和花冠,证明它确实是从花发育而来。
清《南越笔记》中形容此现象为“花吐成丝,而不能成荚”。
这“针”由不断伸长的“雌蕊柄”(gynophore)和“针”顶端的子房组成,合起来俗称“果针”。


之后,更多的果针出现。
它们从叶腋长出后,无一例外的,打了个弯,朝下方的土层缓缓伸长。



它们怎么知道该向下?
为何要向下、入土? 原来,果针和植物的根类似,有“向地”的习性。果针中分布着能感受重力的淀粉体,受重力影响,果针向地生长。即使中途将植株打横放置,果针也会转弯,再次向地。 在未到达土壤之前,果针只是一味伸长,并没有变成茧形的长生果。
植株上部的果针离地远,长到5、6厘米后开始止步不前(内心不停追问“啥时候能入土为安哪?”),甚至出现了“年老”的皮孔。

进入土层的果针就大不一样。 8月,已过立秋,暑热渐消。距离种下花生苗,过去了近2个月。 给盆松土的时候,发现——基部第一对侧枝上不仅果针数量多,而且因为离地面近,都早早入土发育成了小花生!

它们怎么变的?
果针入土约1厘米之后,不再伸长,顶端发生膨大,渐成鸡头状。
慢慢的,有了荚果的形状,外表的纹痕深了,里面的种子也跟着胖了,越来越像个标准的长生果。



成功入土的话,一根果针结出一个荚果,一个荚果含2粒花生米,有时1粒或3、5粒。
要是入土失败呢?
研究发现,花生受精后,胚珠只进行少数几次分裂形成“棒状”原胚便发育停滞;只有当果针进入土层,在黑暗、潮湿、土壤挤压等必要的刺激之下,胚珠的发育才会重启继续,最终结出果实。 也就是说,不入土的果针,会败育、流产。


果针入土才肯结荚的独特习性,不仅使幼果得到土层庇护,免受地上不利因素的干扰;还能在果实成熟后,直接利用土壤环境就地发芽长出新植株,花生真是考虑得周到又长远。 (也有实验表明,土壤挤压、摩擦造成的机械刺激并非必要,在黑暗条件下,将果针置于培养液中也能成功结果。) 花生、花生,花开在枝上,果实却从地里生出? 在观察到果针的生长之后,这个疑惑算是解开了。
还记得那个小揪揪么? 在未成形的荚果里也发现了,长在果皮内层海绵状组织与每颗花生米之间,还挺脆实。
看来是给小种子输送养分用的,类似脐带的功能,种子成熟后就萎缩, 变得易脱落。

土层之下,新的果实在膨大、鼓胀,一日日趋近成熟。
虽然我已知晓它们将长成什么模样,但仍期待收获时刻的来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