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山日记002丨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一夜雷暴,次日清晨,我和谭还是按照约定去走山。 喜宝身体抱恙,未能同行,遗憾。
1.
雨一直下,我们临时变更走山路线,选择最常规的一条:以竹艺村为起点,先走骑行绿道到白塔湖,再绕至读书台道观。虽说“阳光猛烈,水波温柔”;但雨天也有雨天的韵味。谭和我打着伞,慢悠悠地穿过竹艺村,沿着骑行绿道溜达。经过一片荷塘,想着雨天赏荷也是一段佳话。但荷苞未开已衰,放眼望过去,花苞和荷叶都蒙了一层灰般一片衰败景象。谭说,可能这片荷塘受了污染。可惜,雨已经准备好了,荷却败了。没关系,再寻荷田。
无心再赏荷,前面是一片蒲草田。我喜欢这种水生植物,老家是鱼米之乡,到了夏季,到处是生机勃勃的蒲草。记得北京的花草市场,一株结了果的蒲草卖5元。有一次回家,返京临行前,从河沟里采了满满的一抱,一路抱回了京。正和谭说着这段记忆,她停下脚步,蹲在地上。

原来是一只被大雨浇伤的雏鸟,趴在田埂上,奄奄一息。谭是一个对生活细节敏感的姑娘,结伴走山时经常会发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和小生物;我正相反,粗线条得活着,曾对只差毫米的胖青蛇视而不见。小鸟太小了,鼻子受了伤,出了血,翅膀耷拉着,全身湿透,瑟瑟发抖。
谭把她抱离池塘边,放在一处竹子搭建的台地上,用纸巾为她擦身体,小鸟发出了悲鸣声,微弱细小,好似知道有一位善良的姑娘在帮助她。我们决定带着小鸟走山,看读书台道观有没有包扎伤口之类的可化缘。谭把小鸟放在白衬衣里,紧贴着自己的身体为她取暖。我望着谭和她怀里的小鸟,想起了林清玄的那句“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走了半个小时,小鸟恢复些生气,叫声大了些,已经能够挥动翅膀,谭把它从怀里拿出来放在掌心,这时,我们才发现,这是一只多么漂亮的小鸟。嘴尖是黄色的,往上是红色,到了额头双眼周围是蓝色的。翅膀小小的,爪子却很大,应该属于水鸟类。
经过的一对父女看到小鸟,停下来,问了缘由,建议我们小鸟恢复好还是要把它送回原来的地方,鸟妈妈和鸟爸爸会找它。我们折返回到原来的蒲草田,把小鸟放在田埂上,它竟然朝着水里小跑了起来。看来,这里真的是它的家。我们望着它安心地站在水草上,此时才想起应该给它起个名字。谭说就叫它“萌萌”吧,我们一路都在鼓励它站起来。
2.
告别了“萌萌”,我们又更改了路线,决定从花涧第二入口上山,经过龙泉沟去读书台道观吃午斋。这段上山路我走了多次,谭是第一次,她一直在说“好舒服”。
细雨绕山行,山色烟雨中。这是雨中登山的情致。

走过一段山道,到达分岔路口,我们在一片茂密的桉树林下,做半山歇客。上次走山学到的知识点,这种会“脱衣服”蜕皮的高大笔直的树木叫“桉树”。
我们铺了布,开始冲泡“铁皮卡”咖啡。谭说,她越来越爱“铁皮卡”,真的喝到了回甘。
3.
赶着中午到了读书台道观,直奔厨房。我们说明来意,负责厨房的陈道姑很友善,为我们备了斋饭。谭说她更喜欢“道”遵循的自然,而我就喜欢寺院的场,无关流派。
午斋很朴素,一人10元。遇到从崇州过来的一家四口,为即将高考的二女儿上香祈福。我和六岁的小孙子聊天,自我介绍说:“我叫‘十一’,因为在农历十一那天出生的。”巧合的是小朋友的生日在国庆10.1,虽然此10.1非彼十一,但也都是shiyi,也是一种缘分。

谭点了一盏“智慧灯”,她说要多长点脑子。
一位老道姑坐在文昌殿前,捻着灯蕊,祭天用的。老道姑已过八十高寿,精神矍铄,眼神比我的还好。
4.
吃过午斋,谭姑娘犯困。文昌殿门前的两大块字碑前刚好放着竹椅,她坐在那竟然眯着了。我坐在殿前斜对面的戏台上,透过雨雾远远地看着她,觉得这幅画面安宁。
微雨从戏台的廊檐下呈丝线滴落,远处有大片青灰色的云快速掠过,有凉风,适合泡滇红。眯了一会儿的谭姑娘打起精神,和我一起坐到戏台上听雨看云喝茶。此时的读书台上无读书声,只有落雨与鸟鸣声,偶尔还有老道姑为上香客敲响的钟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