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移文》读后感
入秋,天渐凉,读孔稚珪《北山移文》。
此文通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隐者有哪些类型;第二部分举例写一周姓名士遁世隐居而后又改变初衷入世为官的前后不一致的情态;第三部分抒怀,写山中万物对周名士言行不一而痛心疾首的感受。以借北山英灵之名,嘲弄那些貌似隐居而实际向往世俗名利之人。文体诙谐,用典高妙,引词精绝,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会心一笑而百病消。
北山,也就是现在南京的钟山。此山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就是1949年解放军攻占南京后毛主席写下的那首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大气磅礴,情理并重,任何时候读来,都让人心头热流涌动,豪情万丈,但又能不失理性地面对风云巨变,始终保留人性的克制温厚。
今年年初,陪父母去南京上了趟钟山风景区。这里地势较高,林深树茂,松青柏翠,莳花遍野,内抱一湖,可俯瞰南京城全貌,确实是一处风景绝佳的所在。诸葛亮对此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的盛赞。故自孙权始,便有帝王陵寝选址于此,最有名的属明孝陵。近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中山陵也落址于此。山中游走半日,碧涧流泉,樱花曼舞,曲径通幽,神思离落,真有远离尘世之感。
人们在此来来往往,寻幽、揽胜、避世、访道、清心者不一,钟山不言,温柔视之。万千年斗转星移,人文故事车水马龙,它只积蓄一种力量,颐养自身的灵气,以一种极具开放包容的姿态回护世人。管你贩夫走卒、王侯将相,佛家、道家或儒家,你来,我便纳之;你走,我亦随缘。在这里人物没有高下之分,学说没有优劣之辩,立场没有正确与否,一切答案交给岁月,一切验证交给时间。
《南齐.孔稚珪传》书:“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不乐事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孔稚珪年轻时即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一生为官,被朝廷所器重,死后追封“紫金光禄大夫”,但为人气韵疏阔清朗,爱好文学,在居住的地方建了很多假山池塘,经常没有杂事盘身便小酌几杯,院内草木不事修剪,任意生长,时常有蛙鸣之声。颇有“大隐隐于朝”的绝世高手风度。因此,写出这样的文章去讽刺那些言行不一的所谓名士便也在情理之中了。然而,德璋先生貌似一股清流,清流还不是要穿衣吃饭喝酒加赏花赏月赏秋香么?这生活娱乐之资不也来自于为官的几两碎银子么?
听说近些年终南山隐居的人逐渐增多,终南山上草房子的房租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有不少人跟着辞职去隐居,追求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后因袋中窘迫,居无所定,粮无所着,无奈又回归世俗赚银子去了。所以,德璋先生又何必如此尖酸贬损他人呢?人家隐居便隐居、出仕便出仕,又没碍着你什么事。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呀!周名士也想要努力做个好官,哪怕心中想着搏个好名声,也要走为百姓谋福祉这条路嘛,你就和和气气地看天看云看风景,看人间百态不好么?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河北一教师2015年辞职,辞职事小,但辞职信中的几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几年过去,有好事者追踪她的现状,已结婚生子,开了个客栈,又重新回到了曾生活过的地方。有人质疑,不是要出去看看吗?最后怎么还是回来了?也没走到哪里去嘛。我想说,关你屁事!
谁不知道生活以物质为基础,物质以金钱为基础。真的能视金钱如粪土者,要么是钱足够多,要么是自己觉得够用,要么是干脆没钱的。一个正常的人生活在世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可以少呢?出门去看看也需要银子啊。故人家做何种选择总是他自己的事情,只要没有反社会、反人类,能在自我实现、为民造福、自我享乐之间谋求一定的平衡,也没什么值得背后嘀咕人家的。这一点,真要向钟山学习,不择壤、不拒流,纳千思,容万象,无边风月自然生,来去皆自由。
千万不要得罪文人,仗着老天厚爱恩赐的一点对文字翻覆的小才华,嬉笑怒骂,肆意挥洒,人们只知其妙笔生花,也不会去管他说的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