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 与 日本死亡美学
日本一直是一个拥有其独特文化的国家,有着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认知,不同于西方以及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方文化。是一道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景线。在这里,我不敢评价文化的好坏,只从客观和欣赏的角度来了解这特别的存在。
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让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我对此却不过于感到惊讶,也算看过一些日本的电影与文学作品,大概理解日本崇拜‘死亡’的忧伤审美。可是,日本同时却又拥有世界瞩目的动漫文化,那么可爱的pokeman,动漫手办,还有唯美的秋叶原。我只能用日本人骨子里的强烈分裂来解释了,过分的礼貌与恭敬严重的压抑了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么苦的心只能通过可爱的寄托来安抚。----(还看到过从地理气候因素分析日本死亡美学由来的一种观点:日本火山地震频发,只有把死亡看的轻,看得淡,才能有勇气去重建被损害后的家园。)
日本崇拜死亡的文化由来以久,我只从近代的川端康成的“雪国“与伊豆的舞女”中音乐窥见到他们对死亡的欣赏。但却不知这种审美从何而来,从而令我产生了探究的兴趣。直到日本近代经历了明治维新,整个国家受到了以西方工业革命所代表的文明的冲击,不光关乎于科技,同时也关乎哲学思想,使日本文人对死亡的崇拜更达到了巅峰的体现。
日本没有本土的哲学思想,或许这样讲过于绝对,但是根植于其本土,像中国道家,孔孟儒家之道的哲学体系终究未能形成。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哲学发展百家争鸣,从黑格尔,到孟德斯鸠,从尼采到马克思,不可谓不欣欣向荣,自由繁盛。随着国门的打开,这些丰富而肥沃的文化养料,深深地灌溉了日本文化这片干涸。日本文人也如饥似渴地接受这文化的洗礼,快速地吸取着这其中的精髓,并从而挪为己用。
讲了许久,终于聊到了这其中的关键,日本战后文学的金字塔之巅,以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和太宰治为代表的文学家。共通的是,这三位作家都以自杀收场。文人敏感脆弱而又清高自傲,心理承受能力确实太弱,但共同性的自杀,看来都是同意死亡是可以净化灵魂的,再肮脏的灵魂,经过死亡的洗礼,都会回归到本来的纯净。
太宰治短短的39年的人生,让人惋惜,他·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的拥趸,这让人好奇也同时并不新奇,毕竟彼时的共产主义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思想的乌托邦。我很想先从太宰治的生平入手。了解其人,再通读他的作品也就更加容易了。
太宰治家境不错,是日本津轻地区的富户,他父亲从政,可谓是有权有势,吃喝不愁。这也就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作文学。但是父亲由于公务繁忙,在他童年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过多参与,而是由家里年长的女性抚养长大。父亲的角色的缺失,无疑让一个男孩子的内心缺少了男性应有的豪迈与坚强,使他拥有了女性的细腻与敏感,这对于文学创作无疑是有利的,但对于他本人的心理成长可以说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太宰治从小学习优异,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14岁就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文学才华初露的天才少年。
18岁成年后(虽然我知道日本是20岁行成年礼,但从普世角度来看,确实成年了),认识了妓女小山初代,初尝爱情的甜美,同时也就读文学相关的最好学府,可以说是世俗眼中的春风得意。
但是文人的思想上的单纯,让他对自己的出身产生了极大的困扰,信奉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但自己却是出身富庶的乡绅家庭,让他在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从而开始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可以说太宰治短短的一生是充满着矛盾与自我认知的冲突,这让他陷入了无边的纠结与痛苦,他所认同的无产思想与他的出身相悖,他认同的国家文化与自己的良知相悖,这种矛盾的阴翳几乎摧毁了他的思想,进而摧毁了他的身体,只有女人和文学可以让他暂时的躲避这无边的痛苦,成为他灵与肉的桃花源。
可是一个拥有高等文化与教养的文人岂能允许自己这样浑浑噩噩的活着,他探求不通的真理,他想不清楚的人生目的一直在拷问着他,所以不能这样不明不白的低质量的追求肉体的苟活,他所追求的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精神存在。
从那以后,他多次自杀,并最终在39岁时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他到底是懦弱还是勇敢,还是时代的不幸造成了他一生的不幸。我们的命运都不是完完全全靠自己能掌控的,很多我们不能决定的因素才是真正主导我们一生的决定要素。生不逢时大概说的就是这一种吧。
太宰治还未鲁迅先生作过传记 “惜别”,这是让我更加欣赏与喜欢的一点。他真的是欣赏一切与无产阶级相关的事物呀,那么纯粹,只关乎于信仰,没有民族之间的所谓的束缚,这也是自由的一种吧。
写到这里,大概对太宰治极其为人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要开始拜读一下他的代表作“人间失格”,看看读完之后会不会读地日本文学产生什么新的理解与体会吧。
-
求填问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08 2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