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阅读一本关于日本的书籍,《日本的底力》 日本的文化底蕴
上一篇我们从国家生育补贴,住房的物业管理和在日本城市停车模式这几个方面来了解日本这个国家。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日本受到我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文化,看一看,有哪些是跟我们现在的传承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的。
我们先聊聊跟我们中国一样还在使用汉字这个事吧。
在古代东亚,曾经存在过一个“同书同文”的汉子文化圈,包括现在的朝鲜、韩国、越南与日本(及琉球)。其中朝鲜半岛与越南都与中国接壤,游离于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制之外,却同样引入了汉字。
汉文对于大多数日本人而言,仍旧是一门难学的外文。8世纪时,日本空海和尚从中国留学后会发哦日本,仿照汉文的草书体创造了草书字母—平假名。日本政治家吉备真备到中国朝圣后,也利用汉字的偏旁结合日语的发音。创造了楷书字母—后来被用于拼写外来语的片假名。二者的产生,标志着日本本土文字的出现。
1964年,日本政府公布了1850字的《当代汉字音训表》,一举将法律条款、公用文和媒体用语纳入了国家规定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的轨道。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汉字输入计算机这一技术难题的解决,认为汉字很难适用于印刷、通信的观点不攻自破。目前,日本文部省规定的小学生毕业要求认识的汉字是1006个,到初中毕业时,必须记住1850个常用汉字。
就这样,日本成为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唯一一个保留汉字的国家。
同样是使用汉字的国家,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日本这个国家在教育上跟咱们中国有什么不同的。
中国的教育和日本的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有句很流行的话,叫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必须从幼儿园开始在好的学校、好的班级里读书,成绩考的要比其他同学好,才有希望,或者说才有可能出人头地。
然而,日本实施的是能力教育,培养每个孩子具备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与他人友善相处的综合能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去考东京大学;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参加工作或者自己开店。日本社会不会觉得你考上了东京大学就是人才,当厨师就不是人才。所以“行行出状元”是日本教育的一个追求。
也正是如此,日本的孩子不是挤在“华山一条道”上。
在日本的教育中,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内容。日本有一个规定,孩子不管学习多忙,也要帮忙妈妈做家务,比如帮忙妈妈叠衣服、倒垃圾、整理玩具、打扫房间等。吃完饭,碗筷必须自己收拾好拿到厨房里去,不能放在饭桌上一走了之。
日本孩子的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也日本政府的一项规定有很大的关系。这项规定就是:小学上都必须在学校里吃午餐,而且必须自理。
日本各个学校的午餐不是去食堂里吃,而是在教室里吃—中小学设有厨房,没有专门的食堂。几位值日生去食堂把饭菜抬到教室里,然后分给每位同学。而每位同学吃完午餐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托盘和碗筷送到洗碗池里清洗干净,包括把牛奶纸盒拆开冲洗干净,然后把碗筷归类放好;二是全体同学搬开课桌,光着脚翘着屁股用毛巾擦地板,把真个教师与走廊擦洗一遍。
这个行为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比要得到,就必须付出,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
日本教育孩子,还有一个原则,叫“3+2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父母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他做对了5件事,你只能表扬他3件事,另2件,你要提出批评,指出其不足。让孩子知道,在成功的背后,还有自己的短缺,在渴望得到表扬和奖励的时候,也会面临批评和打击。
这个“3+2”原则,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不翘尾巴、不骄不躁、不自满的品德,培养一种从小能经受打击的坚强心理。
日本教育孩子,还有一个“一岁原则”—孩子长到一岁的时候,父母就不再给他喂饭、孩子必须自己学习吃饭。
在日本的超市里,有专门的婴儿用具货架,这些用具按照年龄的不同分成不容的大小规格,最小的是1岁孩子用,最大的是5岁孩子用的。也就是说,1岁孩子,有专门用的小筷子,小勺、小碗、小牙刷。
而在一般的家庭用餐厅,都有婴儿专用的座椅,有专门的儿童套餐,无论是拉面还是面包、米饭、都让小孩子自己吃。有时候看到小朋友吃咖喱饭,把自己的脸和衣服抹的五彩缤纷,但是爸爸妈妈还有店里的营业员就是无动于衷,任凭孩子自己胡乱的吃,以此来培养孩子一种独立自理的能力。
日本人培养孩子还有一个忍耐力的还有“寒冷教育”。冰天雪地里穿短裤和短裙上学,在瑟瑟发抖中锻炼孩子忍耐力和坚强意志。
从小培养孩子自立的皮的和精神,最大的好处是日本人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自己盖房子,自己做家具,自己修汽车,在日本男人中是常事。无论男生还是宁波圣,没有人会在结婚的时候要求父母给自己买一套房子,一辆汽车。有钱的话,自己买;没钱的话,租房子结婚,不会因为自己的婚事而去给父母添麻烦。所以,在日本年轻人中,“啃老”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会被瞧不起。
健康人格的培养,有时比敦促孩子考高分更为重要!
了解了日本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不同的点,相信很多家长会觉得颠覆自己的教育理念。每个国家对于孩子教育多侧重的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可能更注重实用教育吧。无论是哪种教育,孩子们心理能健康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了解别的国家教育的侧重点,作为好的借鉴来更了解和教育咱们的孩子。
说完教育的理念,我们再来看看日本人对于婚戒这个小东西是怎么处理的吧。
日本人在过去也没有结婚送戒指的习俗。明治维新之 后,西方的婚姻文化也传入日本,于是日本人结婚也开始流行送戒指。
日本人的婚礼,大多为西式的教堂婚礼。虽然新郎新娘根本不是基督徒,但是大家喜欢这种教堂婚礼的仪式感。也有许多人的婚礼并不是在教堂里举行的,而是在五星酒店或者专门的婚庆场所里举行的。
还有一种是在日本传统的神社里举行的神社婚礼。新娘戴上洁白的帽子,穿上洁白的日本式婚礼服,也是别具一种风情。
无论是教堂式的婚礼,还是日本传统的神社式婚礼,有一个仪式式一致的,那就是在神父或者神主的主持下,新婚夫妇在上帝或者神面前交换结婚戒指。
在许多日本人的意识中,交换戒指,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结婚的感觉。一旦戴上戒指,就意味着两个人正儿八经的结为了夫妻,只要婚姻存在,这戒指就不能摘下来。
日本《日刊现代》杂志曾经报道说,银座一家婚戒制作公司调查了已婚客人有多少人带着结婚戒指,结果发现,有55.2%的男性在结婚后都带着戒指,女性也占了51.2%。其中,更有九成夫妇说,戴上戒指感觉生活很美满。
我们中国男人似乎不怎么习惯带戒指,所以多数人会买戒指,也会在婚礼上交换戒指,但是回到家以后,大多会把戒指摘下来锁在抽屉里。
我们暂且把它理解是中日两国男人们对于戒指的不同认识,而不是对婚姻的不同认识。对中国男人来讲,也许戴戒指好像有点张扬,有点铜臭气,甚至有种难为情的感觉。
可是,日本男人为什么结了婚以后,多数人会把戒指一直戴在手指上呢?
这里面有三个根本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戴上戒指就意味着结为夫妻,而且婚戒是在上帝或神主面前交换的,因此就是一种对上帝或对神主的承诺,只要婚姻还在存续,手里的戒指就不应该摘下来。
第二个原因,是男人戴上戒指,就是告诉社会,我已经结婚了,我已经有妻子,我已经有家庭,对自己的言行起到一种很好的约束作用。
第三个原因,是日本社会有一种普遍认知,觉得一个男人有了家以后,他才会有一种责任感。因此,如果你手上戴上一枚戒指的话,那么说明你对家人承担着相当的责任,你的公司,你的客户,会认为你是一个有责任心得男人,这样的话,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在公司里,也容易得到好评,容易得到提升的机会。
但是戴了婚戒并不意味着男人们从此不花天酒地。在日本,戴着戒指泡酒吧的男人也很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日本男人把对婚姻的忠诚和在外面的吃喝玩乐是做了一个严格的区分。也就是说,对家庭,对妻子的感情是真的,而在外面,对陪酒小姐是虚情假意的。所以背着妻子去喝酒玩乐,心中也就没有太多的愧疚感。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些都是借口,不管怎样,国情不一样,文化底蕴不一样,这里不做评论。
下面我们来说说日本的“凄美文化”。说道凄美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樱花。每年日本都会预报樱花花期的时间,提醒人们哪里的樱花花开在哪几天,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到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旅游报道中总少不了这样的报道,我们国家每年也给日本的旅游业在这个时期贡献不少力量呢。
想象一下在微寒的夜里,走在下班的路上,伴着路灯,樱花在风中不时的飘落,白天纵然有绚丽的满树粉红,这时,花瓣铺满路时,是不是能想起心底的思念呢,那个陪着自己一起走过这条路的人,一起去玩闹的时光已不再,陪着你的只有这样的夜不飘落的花瓣。
落花大多是凄美,浪漫的。
徐静波先生和朋友之间也有这样一段关于樱花的故事,我们来看下。
徐静波先生和福岛县的山田先生是多年好友。在2011年3月福岛县近海发生了9级大地震。
在接到日本大地震的消息后,徐先生第二天就赶回日本,并且在回到日本的第二天在一名读者的在帮助下赶到福岛县。地震发生后,真个震区满目疮痍,满眼沼泽。还遭受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污染。
终于联络到了山田先生了,第一句话是“你还活着”。
地震发生时,山田先生正好外出,避开了这次灾难。工厂被卷,好几名员工都牺牲了。
地震后,山田先生带着老母亲,妻子到内陆的福岛市避难,我在一个体育馆里,寻到了他。
50多岁的男人,满脸的胡子和杂乱的头发,显得异常的沧桑。见到我,他嘴巴抿动了一下,什么都没说。他的妻子哭了很久,说“山田这几天,一直在废墟里寻找儿子,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
半年后,徐静波先生收到了山田先生的一封信,说已经从避难所回到了家。房子也重新修整了一下,还能住。本来一直担心院子里的樱花树被海水泡过会死掉。但是,依然枝叶茂盛、未了,他提了一句:“儿子还没有找到”。
以前就听山田先生说起过这颗樱花树,那是他父亲和母亲结婚时载下的纪念树。他出生后,就在樱花树下玩,没到春天,就盼着樱花开,因为樱花开了,就可以上学了。儿子出生后,也是周而复始着他的童年生活。这颗樱花树,是山田家所有感情与生活的寄托。
第二年春天,收到山田先生寄来了一米多高的花枝。
收到樱花后,徐先生倍感欣喜,找个瓶子,好好的放在靠近阳台的地方。三天后,花蕾开始绽放,五天后,变成了满枝粉红。那几日,徐先生的办公室成了许多朋友的赏樱处。
日本人的情怀中,总是把樱花视作最浪漫与凄美的的物种,短暂的美丽之后,又归于沉寂的大地。但是,第二年春天她依然会回归人间,展示袭击的美丽,陪伴人们的欢乐和眼泪。
相信,山田先生寄来的樱花,不只是一份感恩,还把自己对于亲人的一种缠绵的情感分享给了朋友,给他牵挂的人们;春天,那个樱花浪漫的时节,我们相互思念。
日本的这种凄美文化,全国都在同一时期去到公园,聚在一起,和三五好友把酒畅谈。释放工作的压力。
今天我们围绕的日本的文化来了解了日本,下一篇让我们接着来看看在日本有哪些不成文的社会规则吧。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4 00: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