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故事|人民“选择”了塔利班,但人是什么?
- 01 -
第一次“看见”中东战争有多可怕,是在《侣行》。
《侣行》是前几年红极一时的节目,在优酷上播的,一对夫妇环球探险旅行。
其中有几集,梁红和张昕宇穿越中东战场,他们雇了一队佣兵保护自己,还穿上了防弹衣。镜头里的危机感简直要溢出屏幕。

那路上,他们采访了一些平民百姓,还有抗击ISIS的库尔德人。不久,节目就停播了,有传言说,那些被采访的人因为这档节目,可能受到ISIS的迫害;也有说张昕宇他们被绑架了。
节目里,张昕宇他们采访过一支女子自卫军,其中那些女兵说:ISIS是很怕女子军队的,因为被女性杀死是一种诅咒,他们将会无法进入天堂。
所以对于ISIS,女性在战场上是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当时看到这个,我有点不寒而粟。
尽管ISIS的迷信使得这些姑娘有了特殊的“魔法伤害”,但从侧面也可以猜测,如果战争中这些女性被俘,哪怕只剩下半条命、一口气,她们面对的将是怎样残酷可怕的俘虏待遇。
而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看出恐怖组织对待女性是极为不平等的。他们的“迷信”换句话说,那就是被女性杀死的男性没有资格上天国。
这是对女性何等的不尊重。
- 02 -
中东战争的原因我们很难说清,尤其有美国插手之后,哪一方正义?恐怕论及长篇历史。
况且又是国际上的事,我们不太懂判断。
这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它是恐怖分子,那我们就会跟着叫恐怖分子;一旦有人说那是人民选择,我们看到的,也是人民选择了。
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被这种话语所折磨,反正我是有。
诚然我对中东战争不太了解,不过我想,那些深陷于战争水深火热里的大部分平民百姓,或许也并不比我更了解多少。
我们不了解,置若罔闻也正常,日子照常过。
可他们呢,却要拿起武器跟恐怖组织斗争,甚至不惜为此献出生命。

要知道,这可是关乎生命意义的战斗呀,他们难道不会慎重考虑自己为什么而战、为什么而死吗?
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没得选,很多人战斗,相比于崇高的理想,更是当下迫不得已的。
这方面给我最深刻的认知,是一本书信集《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最近阿富汗的状况很受大家关注,这本书,就是一名阿富汗女性写她自身在阿富汗经历与感想。
作者库菲诗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她自小目睹了阿富汗人民的困难与悲剧。长大后的她投身于政治,在那个环境里,女性的活动是要受到限制的,而她的身份无疑为自己带来极大危险。
死亡的威胁像影子般跟随她,这越使她为阿富汗女性平权的决心更加坚定。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作者写下这些书信,是做了死的觉悟。

大约在10年前,高中的我读这本书。当时不懂什么原教旨主义,只觉得伊斯兰教把中东搅得一团糟。其中最可怕的,就是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奴役和侵犯。
作者库菲笔下的每一份信都充满诚意,她没有跟你大谈主义,从头到尾只是努力鼓舞女儿:要是有一天妈妈不在了,请你们秉承着最好的理想,勇敢活下去。
年少而不懂各种主义的我,可以抱着最大的赤诚去读这本书。
至今,我已经忘记书的内容。但去回想时,还能隐约感受到作者给了我一种勇气。

它不是一味地教女儿珍惜和平、向往和平,更不是为了来之不易的和平而向别人万分感激、言听计从。
如果为了宽泛意义上的和平,为了最低程度的幸福,她大可以忍一忍,把生活过下去。无论生活在动乱还是和平的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的。
但它不是探讨活的苟且,而是向死而生。
书里说:
待你们毕业后,我希望你们去国外留学,通晓全球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广阔、魅力、神奇的世界,等着你们去探索。
一定要勇敢,不要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心存惧怕。
人总有一天会死,或许今天就是我的忌日。如果我真的走了,那么请你们记住,我是为了一项崇高的使命而死。不要死于一事无成,要以帮助他人、致力于改善国家和整个世界为荣。
读这段话,我深受感动。

这位生于动荡的母亲,希望她的下一代:
1、毕业后可以去通晓全球各种各样的价值观;
2、不要心存惧怕;
3、要以帮助他人、致力于改善国家和整个世界为荣。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鼓舞。
我们有一种论调,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这其实十分具有迷惑性的。珍惜和平跟苟且度日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或者说,这个界限只在每个人的心里。
和平是可遇不可求的,它要求人们妥协达成,这意味着必须取舍。
- 03-
今天阿富汗暂时和平的局面,就很值得用以上那句话去衡量。
塔利班控制阿富汗,被一些声音说成了“人民选择”。
之于我们上面说到的和平,那么,阿富汗人民这个选择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唯有这样理解,“人民选择”的概念才更加符合现实。
毕竟,我始终无法接受,阿富汗人民主动选择跟自己打了十几年的恐怖分子来当政。
这群原教旨主义恐怖分子上位后,开始稳定时局。网上也出现一些见解,将此塔利班跟彼塔利班区分。我觉得很可怕。

一旦此塔利班被洗成合“法理”的革命者了,那之前十几年抗击捍卫土地、为女性权益斗争的阿富汗人民,就有可能被诬蔑为反动分子、顽固分子、保守派……
长久的战争里,塔利班高举原教旨主义的大旗迫害女性、侵害阿富汗人民,这是事实。当下,他们调整自身,力求成为人们眼中合格的治理者,这是另一种事实。
要是觉得别扭,那么回看金兵、蒙古、满族被中原“同化”的历史,相信大家不会太陌生。元朝清朝建立之后,那些异族统治者美化自己,千百年后的你回看,它白得如何?
保留意见。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了我一种眼界,那就是在我年纪尚轻、诸事不懂的时候,大约明白了人“不是”什么:
人不是在某些宏大概念盖下来时,就甘愿蛰伏其中的。
人不是安于千百种生活条件,而是敢死于一种理想。
人不是一种或两种价值观统治下的社会动物。
今天在塔利班掌控局面之际,再回看,它又给了我另一种眼界。
选择是既有的,而有时候人并不单单想选择,她们想探索和建造。
文章首发于 迷乱之笛(miluanzhidi)公众号
作者:梁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