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让子弹飞》
姜文的那种男性意识,真的相当明显。赤裸的反讽带着来自北方凛冽的冲劲。说起塑造侠骨柔肠的男性形象,在华语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直男电影恐怕就要数吴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了。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也会反作用于生活。《英雄本色》系列正是一举奠定当时时代背景下吴宇森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以及令周润发、张国荣博得荧幕男神地位,该系列的最大意义还在于为当时的香港乃至全世界的的类型片创作树立起了一套标准。擅长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学的《杀死比尔》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就是吴宇森的粉丝,而后来的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更是沿袭了《英雄本色》的创作主题和情感路线,成为新一代的经典港片,成为无数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
经典作品的成功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那就是将整个故事融入到一个特殊的时代里,所以才让整部电影烙印上特定的历史感和独特的情怀,使得整部电影看上去更像一部时代英雄的史诗。同类型的新电影如果想要做到出彩甚至超越经典,就要和前作有所区别,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新作应该具有新的时代感,展现眼前特定时代的特定社会形态和价值观。而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去拍一个新时代的直男电影,就要认真去研究这个时代的直男现状是什么样子的,而他们的未来又该是什么样子的。乱世的英雄素材很容易被捕捉到,也很适合拍成从男性视角切入或是以男性为主要角色的各类题材。只不过,和平年代里的英雄并不是个个都动刀动枪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告诉我们“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从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姜文骨子里有种不合时宜的英雄情结。他的电影,总有一个正气凛然的人,他可能有点邪气肆意,但有底线;还有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还会出现一种疯癫的形象。这样一来,女性便成了他电影中最大的陪衬。不可否认,姜文导演总能在其电影中让天生尤物这个词大放异彩,关键女子出场的每一幕都令人屏息,姜导总能拍出最女人式的那种诱惑,心神荡漾。女人在这里,一是满足男性生理欲望,二是引出更多主角间的冲突从而推动情节发展。那种直男式的荷尔蒙和笑梗一样,无处不在,扑面而来。
内敛隐忍,这才是强大的角色吧。
看完整部电影就像是看了一场搬上大荧幕的群口相声,逗哏捧哏不断,包袱抖得也是相当平凡。电影通篇充满了解说性台词,不断地告诉观众,我这么干是为了什么,我是怎么想的,我要怎么做。剧情推动,几乎全是靠说,直白地告诉观众,我在讲俏皮话哟,你一定要笑哦。通篇的逻辑都很牵强,一件事的发生,不是顺理成章的,而是随便解释几句就蒙过去了,虽然逻辑几乎立不住脚。这些缺陷被电影夸张笑闹的风格有所遮掩,而且电影中每个人都在大喊大叫,谁声大谁有理。胆小的观众就不自信起来,觉得既然姜文老师都敢这么嚷嚷,那一定是有道理,不然他怎么会喊得那么响,嗓音那么浑厚呢?
姜文个人形象的确符合一个“救世主”的期待:他极具个人魅力,出身京城大院,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爷们”,荷尔蒙爆棚,才华横溢又任性骄傲,风趣幽默又具有深度。他的作品就是高深莫测。这种个人魅力移到作品中,同样也是他的个人崇拜变成无条件的作品崇拜,而他的孤高姿态,仿佛又给了崇拜者借以冲破疲惫生活的幻想,他的荷尔蒙与豪气,似也可以激起童年的英雄之梦。当一个人的姿态已作为观者希望的对照物时,他就已然站上了神坛。
这种对应的狂热,从他的民国题材起飞。电影里政治隐喻极多,这就仿佛北京城墙根下老大爷喝两口酒就能针砭时事的谈资,门槛低谁都能说两句,偏偏又好像很深奥的样子,强国人言谈被压抑的久了,也能从观看中找到几分隐秘的批判快感。
这部电影我也最讨厌他的暗喻,不加节制的塞,努力在每一个细节尤其台词都好像有所指,一处接一处,然而连在一起却什么都没有。广大观众都总去揪着那些隐喻、象征不放,习惯性地去过度解读姜文的电影,姜文貌似被“鲁迅”了,但他也乐得其成,在之后的电影中不断地发扬着这种“自以为嬉笑怒骂着深奥”的创作。打开豆瓣该片首页你会发现有人为此准备了长篇的分析,而有人一笑而过,看着你们耍。就算是有一千一万个隐喻,当时在电影院里看不到,也未必感觉得到,得下来做出各种分析解剖才能知道,那么这是小说还是电影?
有人称姜文为“中国昆汀”,的确,干脆的转场、暴力镜头枪响与杀戮在前十几分钟让人眼前一亮。然而接下来人物上,台词也加上时,节奏就变得扭曲破碎,连动作场面都变得单元化,勉力支撑。若说这样就是昆汀,昆汀未免有点可怜。
愚蠢的角色,只能源于平庸的编导。为了证明吃了一碗粉,要开膛破肚,把“一根筋”最大化,所有的死,既轻易又简单。就像一位网友说的,看这电影,动不动就打打杀杀,血腥残暴,但你从来不会为其中任何一个人担心,从不担心他的生命安全。因为你越来越清醒的知道,这是一场儿戏。影片中的血腥,已完全超出了艺术体验的范畴,过度的刺激,会对观众的情感与心理造成创伤。
暴力美学最早起源于香港,这类特殊的题材很快受到世界上很多优秀导演的青睐,吴宇森、北 野武、昆汀·塔伦蒂诺,分别代表了香港、日本、西方三大暴力美学流派。吴宇森“英雄系列”传达的是香港特定时代的美学感受,昆汀·塔伦蒂诺的后现代嬉皮,而日本导演则是在残忍 中透着温情,或者通过冷酷来讲述哲理。独有的暴力审美,应该是反差鲜明而不留余地: 从斑斓华丽到庞杂臃肿,从清净枯寂到纤毫不染,在致野蛮与致文雅之间打转。
很多人在观看暴力美学电影的时候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暴力血腥的视觉冲击力上,却往往不会去深思背后的用意所在。一个成功的暴力美学电影导演,是不会胡乱挥霍血浆的。每一组暴力镜头的出现,都是一次人性的展示过程,都是一次让观众们思考的过程。只有当你真正感受到痛,才能明白痛是什么感觉。不是把自己肚子拉开找凉粉、几个人跪在一块布后面,一会儿喷一片血能讲清楚的。
暴力美学其实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权还给观众的电影观。它意味着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而是只提供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而这样一部漏洞百出的电影或许还停留在血腥暴力的表面,无法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但是看完这片我唯一感点就是 这世上,站着挣钱真是一个境界。
对站着挣钱的人我只有仰视,没有嫉妒。 但这个现实的杯具不是跪着才能挣到钱。 而是你跪一辈子,也挣不到钱。
© 本文版权归 candyswee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