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史框架笔记Day2
墨子的教育方法
主动说教:墨子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墨子强调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
善述善作:创造的方法,墨子提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他认为古代的好东西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合其志功:实践
含义:志,动机,出发点。功,效果归宿。强调动机效果辩证统一。
实践:各方面重视,施教最基本原则。
意义:中国教育史首次提出动机效果统一。具有现实意义。
墨子教育方法的实践:
合志其功,动机效果;道德、政治、生产、军事、科技。
量力: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教育的人。
含义一: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含义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力而教。如他所说,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包含因材施教的色彩。
道家教育思想
1、教育实践:
老庄对社会文明的批判
道:宇宙的本体和自然法则。
法则:自然、无为
2、教育作用:效法自然,摒弃社会影响。
3、人格理想:逍遥
追求个性自由,摒弃社会责任,义务束缚。
4、学习方法:怀疑六经,闻之疑始(包含辩证看实物的观点)。
法家的教育思想
1、教育实践:提倡耕战教育。
兵农合一,提高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
2、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绝对的性恶论(教育无用),法律高压。
3、禁诗书,以法为教。
4、禁私学,以吏为师。(秦无私学、只教法律、焚书坑儒)。
《大学》
出自《礼记》是思孟学派写的,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
1、内容: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将天生善性发扬光大。
亲民:由己及人,民众。
止于至善:每个人不同身份尽善尽美。
2、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学习儒家经典。
诚意:意念动机纯正。
正心:认识中正。
修身:品质全面养成,由内及外(核心)。
明明德:亲民
齐家治国平天下:外,止于至善。
3、特点:
层次性:要求低到高,简单到复杂,自身到他人到社会。
高道德要求。
易解性,可行性。
4、易解性可行性对后世影响巨大。
《中庸》
1、简介:《礼记》思孟学派,人生哲学,修养、文章。
2、性与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生来就是具有善良本性
顺从,发展本性:道。
人性的保存,发展,依靠教育。
3、中庸:最高的道德标准
政治与道德实践中,避免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内心真诚,道理自明;明白道理,生发诚信。
4、人自我完善两条途径:
自诚明:谓之性。或尊德性。内发论,向内省察以助向外求知。
自明诚:谓之教。或道问学。外铄论,向外求知已完善本性。
二者相辅相成。
5、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知识获得的基本环节,源自于孔子:学思行;荀子:闻见知行。
《学记》
1、简介: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教育学雏形。
2、教育作用与目的,“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教育的重要性。
对社会: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养成良好习俗,社会习俗。
对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特点:教育与政治结合。
3、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
一 考试 二 三 考试 四 五 考试 六 七 (小成)考试 八 九(大成)
学制: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体制建学。
学年:大成小成两段,五级,九年。古代年级最早的萌芽。
视学与考试
视学:天子视察学宫,参加开学典礼,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循序渐进、德志兼重。
4、教学原则(玉石寻摸常识到藏)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按年龄特征+心理状况适当安排。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逊,按顺序不揠苗助长。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相互切磋,互相学习。
长善救失原则: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帮助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藏息相辅原则:劳逸结合(课内+课外)。
教学相长原则:教师单方面通过教而学,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教师与学生双方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
-
呼如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9-25 15: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