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橋問古

續讀嚴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圖考》卷四《山劍滇黔區》。其中第廿五篇《岷山雪嶺地區松茂等州交通網》中所述自汶茂至灌口一帶的驛道尤多繩橋。有恍然大悟之感。原來今日都江堰的索橋也是淵遠流長。並非像有些資料上所說那樣。
今夏無閒。僅抽暇往近處遊走。其中也到都江堰看水。“從離堆上走下來。漫步過江。兒時覺得驚險的安瀾索橋如今也不過如此。反而是一條‘松茂古道’最有意外的驚喜。據說是昔日從灌縣到松潘的驛道。如今只存此一段供後人登臨。
山並不高路亦不險。片時之後便到山頂。一座修建得平平無奇的關城赫然在焉。定睛細看。正是‘玉壘關’三個大字。每一個讀過幾首唐詩的人應該都會恍然大悟般地叫一聲:原來在這裡。
那詩是老杜的《登樓》。老杜的七律。氣韻雄渾。曠古絕今。《秋興》和《詠懷古跡》諸詩之外。便是《登高》與《登樓》了。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今天站在玉壘關前。看眼前浩蕩開闊的景。再想起這首詩。真是別有風味。行人登臨此地。一定要回頭望。山腳下岷江奔來。索橋如帶。更妙的是天盡頭遠山如疊鋪的錦屏。一重高過一重。一重險過一重。只見得天地壯闊。大美不言。此時山風獵獵。蟬鳴嘶嘶。行人靜立。若有所思。”
如今再讀嚴先生的細細梳理。方才對這古道。這索橋有更深遠的體認:
“至蠶崖。灌口地區。江山險絕。而扼西山諸州軍之走集。故開治道路之工程。早見於漢人碑刻。唐代吐蕃強盛。松茂地區承受重大壓力。故更極力經營置驛道。軍旅出入。資糧運輸。番夷貿易。皆以此爲噤喉。故重關禁防。軍鎮疊置。”
“而此道數百里間交通建設之特點厥爲棧與繩橋並施。蓋秦蜀交通建設之特點爲棧閣。西山交通建設之特點爲繩橋。此道處兩區之交。江山險峻。故霖有之。而繩橋尤爲注目。故茂州古有州之稱焉。
前引《寰宇記》七八。茂州汶山縣至汶川縣百里之間‘並是閣道。’足見棧閣之多。《蜀中廣記》六灌縣條引《古今集記》:‘縣西十里有閣道。十五里有石笋閣道。三十里有龍洞閣道。’亦見古閣道之多
至於繩橋。尤爲此路交通之顯著特點。杜詩涉及劍南西山者至少三次提到‘繩橋’。例如:《入奏行贈西山検察使竇侍御》:‘運糧繩橋壯士喜。⋯⋯’ (詳注一○)《對雨》:‘雪嶺防秋急。繩橋戰勝遲。’(詳注一二)《寄董卿嘉榮十韻:‘聞道君牙帳。防秋近赤霄。下臨千仞雪。却背五繩橋。’(詳注一四)
據此。繩橋當爲此道上之特殊交通建設。故杜氏引以爲言也。考唐世松。茂。灌口道中。橋可考者至少有三。並詳前文。而《寰宇記》七八‘茂州’沿革條:‘梁普通三年置繩州。取桃關之路以繩爲橋。因作州稱。’則以繩爲橋乃此一地區之特殊建橋方法。或建置特別多。故州亦以繩名矣。
繩橋之法。前於‘汶川’‘繩橋條引《元和志》言之頗詳。又《蜀中廣記》七云:
‘繩橋之法:先立兩木於水中爲橋柱。架梁於上。以竹爲絙。乃密布竹絙於梁。繫於兩岸。或以大竹落盛石繫繩於上。又以竹絙布於繩。夾岸以木爲機。緩則轉機收之。智猛法師所謂冰崖皓然。百千餘仞。飛絙爲橋。乘虚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慘酷。影戰魂慄是也。又有度索尋橦之橋。大江水峻極如箭。兩山之脇。繫索爲橋。中刳木爲橦。拴繫行人於上。以手自緣索。到彼岸。則旁有人爲解其系。尤極危險。陸游詩。度索臨千仞。梯山躡半空。即此。’
又《一統志》‘茂州’卷‘津梁目’云:‘鈴繩橋。在汶川縣西一里。跨大江。長四十八丈。闊八尺。繩圍一尺五寸。左右各四闌以翼之。橋兩柱高六丈。東西建層樓。樓下有立柱轉柱。立柱以繫繩。轉柱以絞繩。’
此雖明。清記述。但可與《元和志》合看。建置方法蓋不相遠。余曾遊灌縣。觀其地索橋規制仍是唐。明舊法也。至於《蜀中廣記》所述度索尋橦。在唐亦已有之。唐獨孤及《笮橋贊》(《蜀中廣記》六引):‘相引一索:人綴其上。如猱之縛。轉帖入淵。如鳶之落。尋橦而上。如魚之躍。頃刻不戒。霣無底壑。’是其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