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学到的人生观
查看话题 >最爱的导演——小津安二郎
一以贯之的低机位,稳定的镜头,缓缓展开主人公的生活情境,体认他们关键时刻的抉择,提供阅读理论书无法获得的体验。
「嫁女的故事,标识日本文化从东方式的,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丧母后,长女承担照料父亲和兄弟的责任。转换为现代式的家庭观:一对夫妻的核心小家庭。」
1.东京物语

母亲葬礼后,大哥大姐立即返回东京,带走母亲的值钱衣物。和父母生活在老家的小女儿非常生气,有了和二嫂的对话:
「子女长大后,会渐渐远离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她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大家都以自己的生活为重。
我不会这样自私冷漠。
大家都会渐渐变成这样,你以后到了东京也会这样。」
城市生活中,经济和资本有其强大的力量,将人们牢牢禁锢在秩序之中,崩坏的情绪被迅速掩埋,生活滚滚向前。
2.晚春

人们经常拒绝变化,不愿进入下个人生阶段。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都可能产生幸福与不幸的婚姻。
「婚姻起初可能并不幸福,期望突如其来的幸福是错误的。幸福不是等来的,是要去创造的。婚姻不等于幸福,幸福是夫妻二人一起创造出新生活,或许要一到两年才会出现,甚至五到十年,那时你们才能称为真正的夫妇。」
3.麦秋

纪子最终没有嫁给钻石王老五,而是选择了把年幼女儿照顾的很好的,质朴的单亲爸爸。
婚姻不是一个收割优渥生活的终道,而是一个付出和承担的起点。消费生活给予我们一切及时满足的快感,我们不愿再去忍耐和等待。
纪子和大嫂海边散步的一幕,她们鼓励彼此节俭经营家庭,朴素又动人。
4.秋刀鱼之味

经历丧母之痛的小津,惯有的温情消失了,整部影片笼罩在苍凉的暮年感中。
深夜醉酒归家的单飘老师窘态百出,大龄未嫁的女儿掩面暴哭,人生仓皇无望的况味尽显。现代人崩坏的情绪无处安放,只能借由酒精和消费宣泄。
电影后半段,情节迅速推进,现实生活中,重大转变也确实如此。女儿婚礼当晚,给到父亲的镜头,犹如葬礼。孩子长大后,父母被留在身后,独自面对衰老和死亡,生命走向孤独。
影片多次响起战争进行曲,与人生的仓皇相呼应。战败事实无法消化,青年时代已然逝去。

我们生活的现代,传统已然瓦解,人生阶段无法推进。消费社会提供一切替代亲密关系的解决方案。
「兴趣,言语上的三观,电影音乐品味,休闲消费形式,这种浪漫主义的匹配,也终将是微弱的。
实际交往中,差异一定会显现,亲密关系的脆弱性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差异的能力,差异一旦出现,就被判定为不合适。
算计和公平计算无法解决差异,人们都会认为自己是付出更多的那一个。社会亦没有公共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自证其合理性,不接受他人干涉自己。
孩子和共同事业,经常是弥合差异的强力动因。对良好生活的孜孜以求,所营造的共同生活形式,是弥合差异的另一种方式。
感情是很难的,所以它才很珍贵,难和珍贵互为因果。」——翻转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