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本书·读书会《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分享稿
2021南国书香节期间,换一本书在海珠区图书馆省广G+分馆举行了【换一本书·读书会】。在朋友怂恿下,作为“分享者”参与了沙龙,跟大家分享了一本认知心理书的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加上小紧张,讲述发挥不太好,不过逻辑还是比较清晰。
换一本书,是个有意思,有意义的平台,欢迎大家关注。在活动现场,当其他分享的童鞋轻声朗读书籍节选,不知为何,有种久违的感动,真的很喜欢这种“以思想交换思想”的氛围。
分享稿(现场讲的时候漏掉了一部分)。
大家好,我叫xxxx,是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运营工作。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
书名:《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作者:丹尼尔·T威林厄姆
类型:教育心理学
中文出版时间:2010年
作者背景:
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
弗吉尼亚大学任教
美国教育杂志专栏作家,也有个人网站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客观数据
亚马逊教育心理学图书销量榜榜首
豆瓣教育类图书TOP10排名No.1
主观感受
是一本关于元能力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很大众,乍一看是讲老师如何教育学生,我是在一位互联网职场博主推荐下,看后才发现,虽然它是面向教师/家长讲述教育心理,但实际上也是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书,讲我们的大脑如何学习。而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一切能力都由它衍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能力。
实用且科学。书中讲述的认知学原理有非常清晰的利用价值,能够指导具体的实践;而且是经过大量研究数据,可证伪。
本书一共9个章节,每一章分别讲述了大脑工作的基本原理,让读者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如何记忆,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原理去实践。
我挑其中几个个人感触、体会很深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观点:思考不是大脑所擅长的,相比人类看和动的能力,思考是缓慢的,需要耗费大量精力,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要求,否则会避免思考。
解释:思考需要耗费能量,人类本能是避免能量消耗。一定程度上,思考是反人性的。就像我们经常在一条长文下面的评论区会看到类似这样的留言,“太长啦,有没有课代表总结一下”,美团老板王兴也说过,为了逃避思考,大部分人愿意做任何事情。这背后其实是我们人体生理结构的限制,是正常的。也才有番茄工作法的发明,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适当的认知环境。
观点: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解释:先认识一下大脑是如何思考的(调用信息进行运算),信息分为工作记忆(存储大脑思考需求的临时信息,协助大脑运算。举例:现在让我说出前面两位分享者说的主题,我可以完整清晰描述出来,xxx,但如果一个星期后再问我,可能就说不上来了,即:没有进入长期记忆)和长期记忆(长期能记得事情,例如自己的手机号,身份证号,游泳,骑单车 ,过了很久但仍然记得)
如何运用这个原理呢,我有一个印象笔记,分门别类,“工作笔记”“读书”“电影”“软件技能”“认知”“亲密关系”“衣食住行”……虽然笔记可以帮助整理,但我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记住(长期记忆),所以我把某些不需要记住写在印象笔记,需要时拿出来即可,例如我现在是不知道我穿多大鞋码的,去店里买鞋的时候才拿出笔记来看一下,还有复杂的excel函数,可以放在笔记里,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看,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即可。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进行逻辑思考,实际上大多数时间是在进行记忆检索。(举例子,3789+2910=? 1+1=?)
如果我们曾经思考过某样东西,那我们就会越容易记住它,如果越经常思考,越容易进入工作记忆。举例:工作习惯带入看书,以前每看完一本书(社科类),习惯做一个思维导图,似乎这样才算是真正吸收学会了,后来我才明白,这个东西(思维导图),从我学生年代留下的产物,梳理框架是没问题,但过段时间就忘了,只有你真正思考书中的内容,例如我应该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条知识,才记的更深,所以,大脑里回想前面看过的内容、想他人讲述(正如我今天参加这个分享会向大家讲述一样),比思维导图更有助记忆。
观点:没有充分的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解释:理解不等于学会,仅仅只是最最基础的阶段。比如说,我看完了《金字塔原理》,知道了“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的写作原则,以为自己懂了,掌握了,但我在日常工作并没有练习,我在写邮件,写文档并没有刻意使用,实际上这样我只是知道这个概念而已,并无改进我的工作,所以并不算真正学会了,只是用来做装潢,包装自己。至于为什么,还是回到第1点,因为思考是痛苦的,需要耗费精力,我还得想,如果用金字塔逻辑,这段话应该要如何写,想想就头疼,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大脑运算信息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