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记20210821-20210827
时间飞速快进到了开学周,但我的个人事务还是跟团湿泥巴一样拖在身后,感觉从本周开始这团湿泥巴只会越来越重越来越稠。我自认为是一个擅长和过去道别的人,家里的米生虫了也不会想着冻死了挑出来还能吃而是更想要扔掉那种(顺带一提这也是我这两天的真实经历,我都已经多少年没见过米象了,今年这个湿热天气又让我见了一次),但是在下定决心之前这些所有都会显得拖泥带水。
在想这种高强度涉猎一切的习惯等到真的开学之后还能维持多久。双休日本来是一个重要的缓冲时段,在工作日全力冲刺之后给自己一个契机偷个懒,以后这种契机就要消失了,甚至可能比工作日还要累。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罪受。
分享一下这周的照片。

这张贴纸本来是贴在一面玻璃护栏上的,结果不知道为什么在天桥装修了之后,这张贴纸被原模原样地挪到了另一个护栏上,一起被挪过来的还有这张贴纸上的那个小脑袋,也不知道是谁最早整蛊往上贴的,施工人员似乎也没想着对它动手的样子。

一天在家躺着突然发现玻璃上的倒影很有意思,夜灯和月亮好像是对称了一样,于是顺手就拍下来了。

某天下班的时候看到云后藏着的天际线和像是地面上施工的吊机里射出的一样。
聊聊这周看了啥读了啥听了啥玩了啥。
看了啥
不知道这是否属于我的个人偏见,但我总觉得黑白胶卷时代的电影总是自带一股喜剧特质,也有可能是在颜色还没有被解放的那个时代,电影和舞台剧的表演方法并没有像今天这么大相径庭(电脑控制的导轨以及更加先进的摄像机带来的镜头革命对表演方法论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又大到让人难以置信),演员们夸张的台本念白和肢体语言就都构成了一种隐隐约约的幽默,加上电影本身Noir的色彩和剧情,导致那个年代的悬疑片天然地拥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底蕴。在这部电影中最出彩的角色无疑是玛琳黛德丽饰演的夫人,剧情的转折由她一手串起,而她也(不知道第多少个地)实现了在电影里扮演一名演员这样的壮举。当转折发生的那一刻,剧情一直以来的铺垫就又复现在了观众眼前,你甚至会惊讶于那么明显的转折为什么自己就是没有发现。这部电影的魅力就是如此的vague而又solid,一如它清楚无比又在打马虎眼的标题。
这是一部拿特工电影的范式拍的犯罪悬疑片,这件事本身比较稀奇,毕竟你并不常在犯罪活动中看到这些千奇百怪的反转,只能说还好导演的脑洞开得够大。关于男主角在这个案件中的参与程度的三次反转足够称得上精彩。不过我有一个和电影不甚相关的怨言,就是这个封面海报,真的,太丑了,丑到我看到第一眼还以为是什么国产三流电视剧似的。事实上整部电影也总有一种电视剧质感是真的,但是没有这个海报这么离谱。
这不是一部“喜剧”电影而是一部“搞笑”电影,是一部邪典。总有人拿这电影跟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做对照,但无厘头喜剧即使无厘头也有一个基本的起承转合,故事脉络是清晰的,只是实践路径有些离经叛道。而这部电影压根就没拿自己当电影看,充斥着各种打破次元壁的调笑段子,你可以说这是一部kuso电影,但它的Kuso居然又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精妙与高级。
可以说是一部当代的“史诗片”。1080P修复版的质感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优秀,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看这个版本。我之所以称其为当代史诗片是因为它的题材,倒并不是因为它的拍摄时间,毕竟1960年代大家也都还在拍神话史诗片,只是没有人如此深入地触及属于现代社会的神话,在一战的故事背景和帝国主义勾心斗角的大框架下,劳伦斯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的起伏与悲欢都被时代放大。这个题材本就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好题材,大卫李恩和彼得奥图尔的表现则进一步完善了它。如果需要找一部电影满足我们对电影工业“大”的需求,这部电影是不二之选。
可能是因为我一开始就抱着很低的预期去看的,所以这部电影倒也并没有摔出我的可承受范围,只是有一种意料之中的烂而已。让我同样能产生这种感情的还有柯南剧场版。在赶走巨石强森之后,文迪塞尔似乎没有那么强烈地想要宣誓自己对这个系列的主权了,所以多米尼克的戏份也就没有再显得那么恶心,不再是那种“两个绝世好女人抢着为我生孩子/养孩子”的低俗,也不是那种“我一个人黑化单挑整个伐木累”的自恋,就只是普普通通的愚蠢而已。所以我到底是为什么还要看这部电影呢,是为了让这个系列把我对它的好印象亲手拆干净吗?顺带文迪塞尔只是在电影里收敛了点,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个不尊重女性的自恋的Asshole。
非常,非常,非常温柔的好电影。法国人拍电影有一种在细节上可以说是丧心病狂的用心,以及镜头和故事节奏得心应手的像加工艺术品一般的把控。这样的工艺品思维很适合这种小巧精致的剧本(和垃圾美国翻拍版比起来尤其),也能让我们发现一些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的东西。不管怎么样,能让我在看完电影的时候哭的稀里哗啦的大概率是好电影。
读了啥
这周继续在读《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了大概一半多。当普鲁斯特写到自己外祖母病重过世的桥段的时候,他的运笔明显从那种无忧无虑的少年追着小女孩到处跑的凌乱或者说是幼稚的心情,过渡到了一种遍历风霜的人才有的冷漠和老成,以及事后回忆起过去的故事时常常出现的那种对曾经的自己的冷嘲热讽。我很期待这样风格的变化还能在后面的几卷里出现。又及,他写外婆病笃时的那种哀伤与焦虑十分令人感同身受,让我想起了自己家的奶奶。
听了啥
这周收藏的歌稍微有点多。拣点自己想说的话说说。
这首歌其实用了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抛给你一个结论,太多的爱会杀了你,但是等你听完你才发现,哦,他只是因为爱太痛苦所以在抱怨而已,但他无法放下,所以才有Everytime。是很罕见的柔情风格的Queen。
《尘埃5》的开场曲。我确实需要一个这么欢快的声音告诉我他superlike me,或者我superlike someone else。
我总觉得这首歌我之前应该收藏过另一个人唱的版本,不过其实没有。我喜欢它的歌词和曲调。我确实总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还喜欢把做的事情都藏起来。
对曾经一起相伴过的人祝愿对方Long May You Run,谁知道是抱着怎样的心情才能说出这些话呢。
Sinead O'Connor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听着这首歌确实会觉得就像是为她量身打造的一般。
Tribes教你写情书。如果有机会我肯定要给我喜欢的女生唱这首歌。
Life is too Short (Live) - Scorpions
听的是蝎子乐队的现场版本。And you run, 'cause life is too short。很简单却又很真实的一句话。
和Quuen那首歌是异曲同工之妙。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yet love will keep us alive。区别在哪呢?Too much love 只会杀死一个你,但是Love will keep US alive。老鹰乐队都特地把宾语给你大写了。虽然很难让人相信这是那个加州旅馆的老鹰。
Since You Been Gone - Rainbow
彩虹乐队在豆瓣上也真是冷的可以。简单来说是英文歌曲界的《爱之初体验》?
《触不可及》的插曲。作为一个小品集子里出来的歌曲这首歌的结构完整到让人难以相信。现在的很多所谓作曲家可能只要有这首歌的前奏和第一段就好意思拿来循环当做一整首歌了。
Oasis: I'll do whatever I want.
同样是Oasis: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串起来的意思其实是,在能让自己快乐的前提下,你free to do whatever you want。
Why Worry - Dire Straits
很温柔的安慰人的歌曲。我会想着今晚睡前多听几遍。
玩了啥
严格来说,这周玩的四部游戏我都不是很满意。
在12分钟的循环里反反复复体验一个故事并且寻找出路的故事。其实是一个“详细化”了的室内逃脱,配上了(其实并不优秀的浪费了威廉达福的表演)的演出和配音,然后暴露出了一般的逃出游戏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交互无意义的复杂、等待时间过长以及12分钟时限的恼人。相信我,这个游戏取消12分钟这个概念只会做得更好。
自称是3D银河城的一款游戏,证明了3D游戏不应该做银河城,因为你找不到像2D图形那样简洁明白富有指引性和审美以及设计感的设计思路。平心而论,平台跳跃部分手感并不差,但是位移技能和战斗能力手感都很差,加上故事过于谜语人,以及和游戏流程没有相互反馈,基本上让人玩不下去。
一款游戏是国产的不应该是它优秀与否的护身符。这个游戏短,解谜没意思,故事俗套,文笔也一般。不过也有优点,就是它做到了在一个并不长的游戏内各种设计语言足够周延,以及讲了一个(虽然俗套)至少是完整的故事。虽然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游戏大概只适合卖一个不算很高的价格。
关于RPG演进部分的演出很有意思,还很用心地做了几个版本的音乐、点阵图动画和建模动画,但是游玩体验部分非常糟糕(尤其是3D的迷宫探索和战斗,既没有难度又恶心人),本来以为只是玩梗没有实际内容的故事又好像要往一个正儿八经的王道RPG上靠,最后反而弄得四不像,游戏体验最好的部分还是在前期。以及西方人是真的懒得区分冒险游戏和RPG游戏,你们不是发明TRPG的地界吗?
© 本文版权归 ||Outsid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