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出清人年谱会要(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韦旭东2020年硕士论文:胡承珙年谱
胡承珙,字景孟,號墨莊,安徽涇縣人。生於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四日(1776 年 5 月 1日),卒於道光十二年閏九月十四日(1832 年 10 月 7 日),年五十七歲。一生著書數種,而於《毛詩》用力尤勤,撰成《毛詩後箋》三十卷,屢易其稿,手自寫定,至《魯頌·有駜》因疾去世,遂絶筆,餘下篇目由陳奂補成之。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十九歲。是年,同胡世琦讀書石巖山圓通庵。石巖山距溪頭都近五里,高數百仞,周山皆長松怪石,絶頂有圓通庵。(參《(嘉慶)涇縣志》卷三《山水》)
嘉慶六年辛酉(1801),二十六歲。因鄉試識婺源董桂新。董桂新(1773—1804),字茂文,號柳江,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嘉慶七年(1802)進士,入翰林院。以疾卒。著有《毛詩多識録》《爾雅古注合存》等。
嘉慶七年壬戌(1802),二十七歲。春,入都赴會試,與朱珔同寓居法源寺,不售。朱珔與承珙為摯友,又結為姻親,生平詩文酬唱、學術討論甚多。承珙去世後,朱珔還曾為其整理遺集。本年在京师,因董桂新識其兄董桂敷,相過從甚歡。
本年夏秋,江淮大旱,穀價飛漲。秋初,母老妻病,家境日窘,承珙赴楚地謀差以給家用,並定於明春前後歸。
1805年.胡承珙与董桂敷皆中进士。是岁,朱珔次女許聘承珙長子先翰。
嘉慶十一年丙寅(1806),三十一歲。在宣城,知府魯銓招飲,承珙有詩贈之。六月六日,胡世琦招同洪亮吉、孫元澤、胡岱雲、吕培共飲賓月閣。吕培为洪亮吉弟子。
本年約六月二十日,洪亮吉招胡岱雲、胡承珙、張燾飲於半月臺。並約七夕後共游三天洞。
案:张焘为王鸣盛弟子。
本年七月二十五日,洪亮吉與施晉遊黄山歸,胡承珙、張聰咸、胡岱雲、胡世琦、胡世淳等共迎二人於丹溪胡氏書塾,次日又於此約為聯句。約六、七月間,胡承珙以所著《爾雅古義》就質洪亮吉,並受洪亮吉之囑,始治《小爾雅》。旋又寄書洪亮吉,問《小爾雅》中所疑。洪亮吉接書後立復之。
本年至蘇州,游吴縣獅子林、靈巖山、西施洞,又游嘉定縣朱氏園林、漪園、白鶴寺等地。
《詩集》卷六有《師子林》《靈巖山謁畢秋帆尚書墓》。诗曰:“
庭院陰陰覆薜蘿,尚書祠墓此巖阿。
長才只合從簪筆,晚節猶教學枕戈。
畢竟聖明持法恕,空聞門館受恩多。
平泉花木渾無恙,幾輩西州掣淚過。”
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三十二歲。五月,游廬山途中過白鹿書院,晤馬瑞辰。时马瑞辰主白鹿书院讲席。
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三十四歲。在京师,約二月中旬,移寓城北西涯附近,與朱珔比鄰,並以《小爾雅義證》付之校正。“西涯”在京城西北隅之積水潭,為什剎海之一隅。
本年三月三日,偕朱珔等同人游法源、崇效諸寺看花。
是年,家用不足,以授經餬口。本年入文穎館充《全唐文》協修官。
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三十五歲。春,貧病交加,有詩感懷。
五月,訪馬瑞辰不遇。本月,與徐頲晤,言及《説文繫傳》,歸作詩柬之。
五月十二日,任廣東鄉試副考官。至山東德州,訪孫星衍並柬詩,示對其學術之服膺,又以所著《小爾雅義證》就質。
中秋鄉試,與廣東巡撫韓崶、廉州知府李威多有酬和。案:李威是朱筠门人。
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三十六歲。春,门生吴懋清计偕入都,暇時輒出所學質於承珙,是以學日進。又以其《纂輯十三經注疏》求序於承珙,承珙讀而善之。《清史稿》卷六十九《儒林下·吴懋清》有:“會試不第,館京師,為連平顏伯燾、海康陳昌齊、定安張岳崧及同邑林召棠所推重,名噪一時。鄉試受知於胡承珙,暇時出所學相質,是以學日進。” 吴懋清(1774-1844),字澄觀,號迴溪,廣東吴川人。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次年會試不第,館京師,為時人所重。四試不第,乃歸養不復出,潛心著述,教生育徒。能誦十三經,精於訓詁考據之學,詩詞創作亦有造詣。著述頗豐,有《尚書解》《毛詩復古録》《周禮鄭注訂譌》《春秋傳注訂》《纂輯十三經注疏》《詩賦雜文》等。(《清史列傳》卷六九有傳。)
是年,為郝懿行之妻王照圓校正《列女傳補注》,得十一條。
此年至明年,三次致書張聰咸,辨《漢書·藝文志》中“大别”之地理位置。
約於是年,徐璈因張聰咸結識承珙、胡培翬、郝懿行,歎服諸子學問深邃、用心專一,不
以外物易其志。 徐璈《樗亭文鈔》卷二《胡竹村文集序》:“歲辛未、壬申間,余與同里友人張阮林居京師,因得數與竹村及棲霞郝先生蘭皋、涇胡君墨莊相過從,而時聆其緒論。竊歎諸君子治經之功邃而意一,不以外物攖紼也。”
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三十七歲。春暮,阮元招承珙與王引之、郝懿行、張聰咸共飲紫藤花下。
約於是年,為張聰咸作《王隱〈晉書〉輯本序》。姚瑩《東溟文集》卷六《張阮林傳》:“十五年舉於鄉試,禮部不第,得覺羅官學教習。留都下三年,屏酬應著書,蒐輯漢魏晉宋二十四家逸史。” 張聰咸《阮林文集》有《與阮侍郎論晉逸史例》。(阮侍郎即阮元)
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三十八歲。與胡培翬定交,以為系出同宗,以兄弟稱,並贈以詩。時承珙與胡培翬、張聰咸、郝懿行四人無旬月不晤,晤則必談經義。
二月,為胡培翬祖父胡匡衷之《儀禮釋官》作序。三月,為洪頤煊題《國朝名人詞翰》,並賦詩一章以贈。洪氏有詩酬和。
十二月,送孫爾準赴任福建。案:孫爾準是王昶与邵晋涵的门人。
何凌漢臘月望雪,有詩次東坡《臘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詩韻,承珙和之。旋又兩次其韻示何凌漢。
是年,胡培翬撰《東房西室疑問》,與承珙反復剖析辨論。
是年,同年葉以倌之子葉朝采師從承珙讀書。
約與是年,洪頤煊復胡承珙書(承珙去書佚),論《漢書·地理志》中首縣與郡治關係。
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三十九歲。春初,因魯垂紳結交陳用光。二月,好友張聰咸卒。卒前數日,以其《左傳杜注辯證》屬承珙删訂。承珙將其書鈔寫副本,並囑胡培翬校字。
闰二月二十六日戊子,《全唐文》纂輯告竣。
春,為洪飴孫題其詩集,因憶洪亮吉。
春,魏源隨父入都,從胡承珙問漢儒家法。
胡培翬春闈報罷,寓居承珙齋中度夏,授兒輩經學。其間,培翬草創《儀禮正義》,與承珙朝夕談論,承珙欲著《儀禮古今文疏義》以助之。(《研六室文鈔》卷四有《復夏朗齋先生書》)
五六月間,整理張聰咸《左傳杜注辯證》,有詩感懷。
與胡培翬合力考出鄭玄生日為七月五日,並於是日於萬柳堂組織同人公祭鄭玄。同人再拜禮成,登樓遠眺,懷古思舊,酌蔬賦詩,盡歡而退。同祀者:胡承珙、朱珔、胡培翬、郝懿行、胡世琦、畢亨、洪飴孫、馬瑞辰、徐璈、胡方朔、陳士瀛、葉朝采。
秋,有詩贈洪震煊,用去年贈其兄洪頤煊詩同韻(見去年三月事)。是年,洪震煊以其著作《夏小正疏義》示於承珙,承珙有信復之,並附《夏小正補義》凡十二條。
秋,晤陳用光,知姚鼐致陳用光信中以“真讀書人”稱承珙。後承珙致書姚鼐,述及其訓詁與義理並重、義理當求其是、訓詁宜求其古的治經原則。
是年夏秋,江蘇、安徽兩省廣被旱災。
十月,補授陝西道監察御史,從五品。冬,董國華約承珙等同人建消寒詩社(後更名宣南詩社)。首集舉於董國華花西寓圃,與會者董國華、陶澍、陳用光、朱珔、錢儀吉、謝階樹及承珙。承珙任“職志”,陳用光任“祭酒”。
約在今年,潘錫恩以其《小爾雅駁議》及《魏晉諸經立博士考》示承珙,承珙兩次致信,分别討論。潘錫恩今年散館任編修。潘錫恩(?-1867),字芸閣,安徽涇縣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四十一歲。春,與劉開定交。劉開出示其詩文集及《詩經補傳》二卷,承珙再題其集,並有書復之。
為郝懿行校補《晉宋書故》《宋瑣語》《補宋書食貨志》《補宋書刑法志》四書,並有《與郝蘭皋農部書》。承珙與馬瑞辰同宦京師時,因皆喜《毛詩》,朝夕過從,有所得輒相互質問,並約書成相互為序。 馬瑞辰《毛詩後箋序》:“往嘗與余同宦京師,余亦喜為《毛詩》學,朝夕過從,心有所得,輒相互質問,時幸有出門之合。……墨莊曾與余約,俟書成互相為序。今余書粗已畢業,欲求序于墨莊而不可得。” 《文集》卷三《答陳碩甫明經書》:“同年馬元伯,曩在京師嘗共晤言,時多創論,别來未知已成書否。”
是年,與汪喜荀定交。
是年,與金鶚定交,深服其治學之專心。又曾抄録其《求古録禮説》三卷。
約於今年,與潘錫恩往復討論《詩經·小雅·車攻》“赤芾金舄”中“金舄”之解。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四十二歲。約於是年,為譚正治《小爾雅疏證》作序。譚正治,字行方,安徽旌德縣人,附貢生。穎悟好學,幼從洪亮吉等游,多得其指。居京師,屢應北闈而不售,歸鄉後以抑鬱殞命。著有《小爾雅疏證》四卷、《洋水研經》《黄海尋秋》等詩集。(《(道光)旌德縣續志》卷七《文苑》有傳)
六月十二日,陳寶泉六十初度,承珙有詩。 《詩集》卷十六有《陳鳳石寶泉廣文六十初度》。 按:陳寶泉(1759-1819),字記方,號鳳石,安徽涇縣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舉人。官至安徽石埭縣教諭。著有《孟子時事考徵》《路史補箋》《粹經堂稿》。(朱珔《小萬卷齋文
稿》卷二十二有墓志銘)
道光五年乙酉(1825),五十歲。有信致魏源,索其所著《詩古微》。又回函陳奂,示尊毛立場,並贈所著《儀禮古今文疏義》。
道光六年丙戌(1826),五十一歲。春,旌德知縣王椿林續修縣志,承珙受聘任主修。春,與沈欽韓定交,互示書作,並約與同人游棲真山。沈欽韓時代理旌德縣教諭,署名《(道光)旌德縣續志》同修。
道光七年丁亥(1827),五十二歲。春初,趙紹祖寄示所刻史學諸書,承珙有詩酬贈。
五月末,自朱珔處接陳奂書,書中剖析《毛傳》具體用例。
約在夏,梁章鉅寄示其所藏漢瓦研册及其《藤花吟館詩鈔》,承珙題詩其後,並寄《毛詩後箋》《儀禮古今文疏義》等書。
約於今年,致書沈欽韓,旋欽韓復之(二書皆佚),附其所著《春秋左世傳地名補注》及詩稿。歲暮,承珙復之,求閲其《王荊公文集注》《蘇文忠詩集補正》二書稿本,並言《毛詩後箋》正事繕寫,已至《國風·王風》。
道光八年戊子(1828),五十三歲。春,胡世琦招承珙、朱珔等聚飲於其種松草堂。約於是年八月,致書沈欽韓,重陽前日,接欽韓復書。約在秋,又致書欽韓,言已經將其《韓集補注》校閲一遍,並擇善者録之。
是年,又接陳奂書及所著《詩義》,回函盛讚其精,並就其中意見相左之處闡明己意。
道光九年己丑(1829),五十四歲。四月廿八日,胡世琦卒,承珙哭之。後朱珔為之作傳。約在明年閏四月初,承珙為其作墓誌銘。胡世琦去世後,承珙審定其《立經堂詩鈔》稿本,並為作序。
道光十年庚寅(1830),五十五歲。春暮,潘錫恩過訪。 《詩集》卷二十二《潘蕓閣錫恩副河帥過訪》其二:“青山破曉門前路,白髮傷春鏡裏絲。蝸殻媿無留客所,鶯吭惜已過花時。才能了事知君早,壯不如人笑我衰。敢向樽前談世務,一身多病尚難治。”
按:潘錫恩有治事之才,承珙深服之,故有“才能了事知君早”句。又沈欽韓《幼學堂文稿》卷七《上潘副河書》有:“同鄉墨莊觀察稱閣下平日使材當屐履之間。”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五十七歲。秋,病劇,乃親定《求是堂詩集》。後胡培翬過訪,承珙自知病不能愈,遂將文集及《毛詩後箋》托於培翬,囑其理而付梓。病亟之時,遺言陳奂囑校《毛詩後箋》。
道光十四年(1834)正月十五,馬瑞辰為《毛詩後箋》作序。
道光十七年(1837),《求是堂文集》《毛詩後箋》《爾雅古義》校刻竣,先翰、先頖乃先請胡培翬為《文集》作序、陳奂為《毛詩後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