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一个雨天 – 回国感悟之(一)
正正好是一年前的今天,在朋友的安利下在家刷了Woody Allen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朋友喜欢这部电影主要是因为帅气的甜茶,我却是更在意浪漫派的Woody Allen怎么描绘他出生和长大的纽约。电影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当天空忽然落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两个人躲进甜茶家old money的艺术城堡里,相互变得更熟悉。
看完之后我写了这样的一条短评:“纽约大概不常下雨,Gatsby这个名字也不多见,充满很多邂逅和艺术的纽约却很让人怀念。”
纽约大概不常下雨,但是自从搬回了上海,却总是猝不及防地淋一场雨。
回国之后,出行的主要工具就是地铁。我是一个多么爱开车的人,但是国内的各种电子警察摄像头,奇葩的车道区分,最烦的是爱抢道和鸣笛的司机比比皆是,真的是彻底失去开车的欲望。于是到哪里都尽量地铁,当然住的地方也必须是距离地铁100米以内,最期望的就是我家楼的地下室直连地铁站(当然地铁安检也是一道奇葩,默许只要背名牌包就不需要安检)。
走进地铁线路就像进入了另外一个独立的世界,外面的电闪雷鸣都与我无关。大城市,多的是地铁单程1个多小时通勤的人,但是上海的天气夸张到什么地步呢,我住的离公司1站路地铁,在我进地铁站时没有雨,5分钟后从地铁站出来之后竟然挂着磅礴大雨。于是要么迟到,要么淋雨,要么买伞。
只要是下雨天,地铁口大概率会站着兜售透明伞的长得像黄牛的人,定价是20元一把,救急用。我想他们的出摊与否是完全跟着天气预报来的吧。出于好奇我买了一把,用了一次之后的第二天,伞的骨架就破了。卖伞黄牛的利润大概是多少呢?
前几年共享经济兴起,当然也会有人想到共享雨伞。在上海的几个主要地铁站里,我见到过共享雨伞的stand,有空余的伞锁在里面,但扫二维码之后却怎样都不成功,只好作罢。也许是金主爸爸的投资不够到位,小程序做得还不够好。共享雨伞都是那种长柄大的雨伞,但看起来质量却不佳,感觉很容易坏。借了之后不想归还可以留下,一把伞也就20来块,和卖伞黄牛的价格一样呀,那我还不如省去交一份自己的隐私和流量,直接从黄牛那买呢。又看到有文章说,共享雨伞的创始人对还伞率的低下却喜出望外,因为它们的造价也就几块钱。是,国内就是喜好这样的快钱。明明是一个优化之后可以便民还可以有广告收入的产品,也许圈够了钱赶紧退出是永远的正解吧。
雨,只是天气日常的一部分。雨的到来,往往还伴随风 、雷、闪电。光有雨伞,避免不了袖子上,腿上或者鞋子被淋湿,淋得一身狼狈。前天晚上又是一个从地铁里出来猝不及防变天的时刻。没带伞,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比上一任台风“烟花”来的时候还夸张。我和好多人一起当起了地铁难民,大家就站在地铁口等雨停,包括带了伞的人。等了半小时也不见雨变小,我决定要捡个地上的破纸板准备要冲了,朋友劝说“在闪电呢你要不还是再等等吧”。我想了想还是忍着全身湿透地冲回家了,雨大到眼睛都很难睁开。事实证明还好赶紧冲了,因为这个闪电雨下到了凌晨四点。
在等雨的时候,我甚至想过打一辆车,从地铁口帮我送到距离100米的小区里面。但是想了想小区的构造,即使这样做,在上下车的过程中,也避免不了要被淋湿,就还是算了,不划算。以前住在美国的大house里,优雅地开进自家车库里再下车,外头再大的雨也都是与我无关。而现在的小区,从停车库的出口必须得走一段无遮挡的室外才能进楼,这样设计不合理的一套房子售价千万往上。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这样的极端天气的要经常出现,只能想对策了。在淘宝上做了一番研究之后,买了塑胶鞋套,把自己的腿和鞋子牢牢包好,到了目的地再把鞋套脱下。结果只用了一次就嫌鞋套里脏,就给闲置了。刚回国的时候穿Hunters雨靴,又时尚又防雨,结果走到哪都被人侧目,连自家亲爸也嘲笑说哪有人穿雨鞋出门的。经历过一阵阵的被淋湿,我现在发现只有外卖小哥的装备是最密不透风的。以后干脆需要塞一件折叠好的高质量雨衣常备在包里,或者买件潮牌带帽披风也不错。
下雨天最令人不安和惊恐的,除了被困在地铁站以外,就是由城市下水道设计不佳导致的大量积水和洪涝。用洪涝这个词也许夸张了,但是当你的房间被淹,一回家看见房间地板上的电器、书本都浮在污水上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瞬间穿越到了灾难片里。我住在20多层小区的顶楼,因为阳台的下水道不通畅导致积水,水直接透过老旧的阳台门涌进房间。又是某一个暴雨天,当我午休被困在地铁站里出不去的时候,客户给我打电话说,他在上海住的酒店房间给雨淹了,正看着行李箱和资料漂在地板上呢。。我只能安慰他说,上海的一楼和二楼都是不能住的。
很多人说住在上海有一种漂泊感。经历过几个夏天我现在明白了,所谓的沪漂,是每年必会有那么个几个literally漂在水上的日子啊。
-------------------------------------------------------------------------------------------------------------------------------
回国之后有不少想感叹的事情,但又觉得写出来是不是显得过于cynical,就只是在当朋友问起“回国后感觉怎样?”的时候,随口描绘几句。我并没有哀声怨道的意思,回来3年多了其实也已经习惯了,只是就觉得和另外一边的生活quite different,于是想把这些观察到的生活细节,还是记录下来吧。这篇就算之一吧。
那么回国,想选一个不常有雷雨暴雨天气的城市有多难呢?在四个所谓的一线城市里面,非暴雨即沙尘暴,答案不言而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