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是个体修炼的顶级法宝,却非治国之良方
最近结合王阳明心学看了儒家经典《大学》一书,看了好几遍,并还特地对照了朱熹注释的版本,有一些心得。
1.阳明心学实质上抛弃了“格物致知”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良知”和“致良知”,其实并不是《大学》八条目中的“致知”和“格物致知”,而接近是“正心”“诚意”的意思:“正心”即是“良知”,“诚意”是光明良知的不二法门。王阳明倡导要把“良知”(即“心”)的修炼,放在世事中去历练,而《大学》原意中更注重内心的“慎独”变成了其一小部分含义;也就是说,他扩充了“正心诚意”的范畴,但其本质并没有太大变化。
至于“格物致知”,我认为本意应该就是朱熹理学认为的那样,是对“意”之所向的外部事物的分析理解,对其所蕴含道理的探究,而不是王阳明那将其视为“正心诚意”同义词的解释。
到底是“格物”才能“致知”、才能“正心诚意”(朱熹理学,或者说《大学》本意)?还是“正心诚意”后自然就“物格”而“知致”了(阳明心学)?换句话说,是先有正的内在“良知”才有正确的外部事物认知?还是先有正确的外部事物认知才能让内心得以“正”?我认为这才是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分歧的一个关键点。我觉得他们都对,也都不对,因为他们都只说了其中的一部分。
按照现代辩证法,端正内心的思绪确实是可以让自己的认知发挥的更好,有利于外部世事的处理的(阳明心学);但同时,如果对外部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更深刻,也是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内心思维的(朱熹理学);简单的说,内心的认知和外部事物的认知是相互影响的。
这个结论可以得到大量现实的验证。乔布斯著名的“follow your heart”和大量颠覆性开创型企业家、学者都是阳明心学理论的脚注。另外,我发现身边优秀的人才都能一眼看出其工作的岗位或性质,如技术开发人员的单一是非标准或者量化可实施思维、市场营销人员紧盯近期业绩或扩张性放量思维等,这都是朱熹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案例。相对来说,在主观的人伦道德中内心为主,而在客观世界的物质探究中,则以外部规律为主。
2.“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一厢情愿
按照《大学》中的儒家理论,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万物一体”的应用场景,个人修养(即“修身”)是一切的中心:个人内在修养的核心在于“诚意”,外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于“修身”。这方面王阳明心学跟朱熹理学没有任何冲突,或者说,这是儒家的共性。以德治国,这就是儒家的政治理论。这很荒谬。
儒家学说,其实研究的主体是作为人的“个体”,研究的是个体如何适应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而人类“组织”,虽然是有个体组成的,但整体却自有一套逻辑。以“组织”整体为主体,研究其变化,这是儒家视角中所没有的。
打个小比分:一个优秀的网络社区,无疑都是有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的,此外,基于这种价值观的管理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需要随时根据社区的发展同步调整进化。主官的品德,充其量只是上述价值观的一个种子,连完整的价值观都不是,更不要说指定相关的政策机制了--那是法家的研究领域--或许,也正是因为儒家对法家的敌意和排斥,导致儒家学说在政治学术上越来越萎缩,也越来越猥琐?
所以,“修身”的价值仅限于个人修养,并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后者需遵守“组织”作为整体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当然可以通过对其组成部分的个体的感知来揣摩得知,但要求极高,而且很不好把握,不但需要见微知著的敏感度,而且更需要有从具体到抽象的建模能力。或者说,“良知”在此时并不是无用,而是极难应用。或许王阳明自己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他的门徒中,鲜有人能达到。
历史上,对此实践最深刻的应该是毛了。他以“德治”的内核思想发动群众进行国家的建设,全方位建设,但却产生了“大*进”、“文*大*命”等耸人听闻的历史片断。
结合王阳明和历史上其他的大儒来看,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儒家学说作为个人修养,甚至个人能力的加持,都是非常正面的,但如果以其思想治国(或者说进行组织管理),恐怕就是一场灾难了,甚至可以说是亡国之学。
3.阳明心学是面向个体内心的顶级修炼法,但也仅限于个体
总结一下截止目前为止,我对阳明心学的看法:
1)在《大学》倡导的“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中,阳明心学的核心是通过“诚意”“正心”来“修身”,而刻意忽略了外部世事:微观层面的“格物”“致知”,和宏观层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后者继承了儒家的一贯解释)。也就是说,阳明心学在理论上彻底抛弃了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关注,而只追求内心的修炼。这种聚焦使它在内心修炼方面有巨大的优势,放在整个哲学界,都是个人修炼的顶级理论。
2)阳明心学的两个缺点:在微观上,缺乏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在宏观上,根本就没有建树。他将外部世事视为内心修炼的过程、工具,而不是目的。虽然,从理论上讲,修心到极致,是可以从最细微的个体的内心变化,洞察到其背后的外部事物规律,甚至宏观上整体事物的规律,但这样的路径实在太难了,根本无法普及。
王阳明心学的这个缺陷,可能也是导致其后来“阳明心学左派”偏激思想的来源:强调个体的极端独立性和“人定胜天”性质的主观能动性,而对外部事物其实根本就没那么关心,只是将其视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工具。
所以,日本的心学大师高濑武次郎说:“阳明学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的,二曰枯禅的。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中日两国各得其一。”这个“枯禅”和“事业”即为内在和外在的追求,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