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哪些日常“小事儿”做到可持续?
2019年在进化教练三模时,出现在MEGA中的那个“绿色地球”的画面,到现在依旧深刻而清晰地存在于我的头脑里、身体里,后来在老家时去爬一座小时候常常爬的山,发现了让我震惊和心痛的“垃圾之路”——这么美好的自然环境,二十年后已然垃圾遍布。

这大概也在冥冥中连接了我与“Zero Waste零废弃”的缘分。
01 与“Zero Waste零废弃”结缘
初识Zero Waste是看到一篇文章,深感震撼,说是一对年轻情侣三个月时间只产生两小罐垃圾!于是今年8月开始,我决定潜入这个领域,看看从个人的角度能够做些什么。

之前通过一个公益教练项目关注了“GoZeroWaste”公众号,后续连接到了“THE BULK HOUSE”公众号,也就是上图的主人公。在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和故事中,打开了我通往另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还要先从断舍离说起。两年前开始断舍离,书籍类——送、卖、捐;旧衣类——卖、捐、垃圾桶,其他品类的物件基本就是直接进垃圾桶。接触了零废弃,陆续看到垃圾填埋场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画面,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断舍离行为,怎么样可以更环保一些?
当然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大规模的断舍离了(因为物品确实相对很少,加之比两年前更少频率的买入),单个物件的“断”也会思虑一阵,确实不再需要时再处理。
探索零废弃后,有哪些行动、哪些可见的成果呐?
首先是垃圾生产量,肉眼可见的降低。就拿纸巾为例,我是一个不太能接受物体表面有水渍的人(...难道是强迫症的一种...?),看到桌子、杯子表面有水,我一般都会扯一张纸巾把水渍擦掉,洗完手通常也是用纸巾擦干。这么一天下来,产生的“纸团垃圾”不在少数,这一点,就成为了我探索实践的第一步。
02 一些“小事儿”
自制手帕(你也可以理解为随身擦水布) ">#自制手帕(你也可以理解为随身擦水布)
小时候用过的“远古物件儿”——手帕(我家乡话叫作“手绢儿”)——可以解决水渍问题,所以又要买手帕?不不不,在现有物品中找替代,纯棉旧衣裁剪成手帕大小,完美解决!于是我一天的废弃纸巾生产量明显降了下来,不,是一周的废弃纸巾!

旧物再利用 ">#旧物再利用
不仅仅是旧衣物,当然如果旧衣物品相比较好,非常推荐卖掉或者送到靠谱的回收处。如果品相不好,或者由于码数、款式等原因不方便再做旧衣回收,探索这类旧衣的其他使用方式也是很有乐趣滴~!就比如我就用它们自制了“手帕”,还有“杯套”。
我还有一条不再需要的棉麻质腰带,也被我改造成了“筷套”(Zero Waste上的前辈们说起自带筷子的形式,我正在研究中...)

塑料制品回收利用 ">#塑料制品回收利用
我的小小垃圾桶,是外带咖啡的一次性杯子,用了1个月,基本满足垃圾盛放量。除此之外,家中的塑料袋也都会回收利用,既然避免不了使用,那就尽量从碳足迹入手(这也是接触Zero Waste之后逐渐了解的专业词汇,涨知识啊,我简单粗暴的解释为,让“每周产生两个塑料垃圾”,减少为“每周产生一个”)。

日常减塑 ">#日常减塑
用身边的小事儿来说话,再一次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手持——在超市只买两个西红柿的情况下,用一只手拿走,完全OK!需要批量买入的时候,自备购物袋。

当然我相信还有其他方式等待我去探索和发现,我也会走一些“弯路”,可这不正是“探索”本身的乐趣所在吗?我不会把自己逼成“苦行僧”,没必要啊,在照顾自己需求的同时,能用更可持续的方式,为这个星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就像如果一个人一周7天都会点外卖,那么只要其中一天用“实地探店”的方式来取代外卖,也是在可持续的路上迈了一步嘛,你说呐?